鸡汤加进了干货 当天的话题围绕公益推进,谈及两人的交集,潘石屹说,“我跟姚明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的价值观是相同的,我们认为一个人要成功,付出和得到之间是一个平衡。你不想付出的话,任何东西都得不到。” 他曾邀请姚明跑步,姚明拒绝了,理由是脚上面打着31个钢钉。“一只脚上31个钢钉。”潘石屹重复了一遍,“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辛苦的,创业辛苦,打篮球不辛苦吗?” 在路上旅业副总裁徐东坐在台下,对这段话印象深刻,“你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付出,不是说书里看到的成功学或者什么的,31根钢钉,多有说服力,成功的人确实比你付出多,没做好你就得反思自己做得够不够。” 70后徐东是潘谈会的铁杆粉丝,相比他曾经咬牙坚持听着的学术干货类商业知识分享,潘谈会显得轻松、随意、鲜活、更有说服力。在什么人适合创业这个话题上,王功权曾在这个舞台上跟创业者反复强调,“必须要有天生的基因,真正适合创业的人非常少”。这让徐东反思了好久,他曾做过物流和运输,刚开始的两三年都收益颇丰,但在后来变换的市场环境里丢失了优势。他一直觉得自己好像有点运气不好。 但现在,他把这些归于自己没有创业基因。“我执行力很强,但缺乏大局判断力,市场环境变的时候,竞品总能根据政策快速调整方向,我看到消息也没什么反应,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徐东说,那次潘谈会以后,他才算认清自己,相比领头羊,自己更适合做追随者。 在潘谈会上,他习惯性地记录一些大佬对趋势的判断,比如潘石屹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分析,王兴对O2O(线上到线下)的解读,刘强东对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预测,“对创业者、高管,这些人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值得一听的。” 当天参会的人员身份迥异,有从深圳专程赶过来的创业者,有江西到北京出差插空来听的公务员,有纠结要不要加入创业公司的高管,也有不少姚明和潘石屹的粉丝,以及三四十家媒体记者。在历次潘谈会观众中,创业者是最核心的组成。主持人姚长盛告诉《博客天下》,每场报名人数都在1500人以上,而场地只能容纳四五百人,雷军来的那场,报名人数达3000人左右,现场来的人太多,以至于最后惊动了警察。 那次,有位大一学生当场提问,在IT非常火的时期,应该先去公司学习两年,还是顺应这个潮流加入创业。 雷军迫不及待抓起话筒,称终于有机会能解释一下这个理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CEO(首席执行官)雷军最有传播力的一句话————站在台风口,一头猪都能飞起来。他用了很多字词解释这个概念,强调飞猪的前提是需要在一个领域至少苦练一万个小时。作为互联网的被颠覆者,雷军说自己用了长达10年的时间在思考什么是互联网,琢磨透以后才创办了小米。他告诫台下有志创业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迷信机会主义。 前来当观众的年轻人,问题大多雷同。姚长盛总结为三方面,“第一我如何才能成功,变成跑在第一阵营里面的一个兔子。第二我如何能活下去,有很多人面临活的问题,而且我这个活能不能有个捷径,比如今天我见到你了,我希望有一个捷径。第三一般是个人问题,比如说我个人应该干点什么、学点什么,到底应该在公司里还是创业。” 相较年轻人对创业的热情和自信,大佬们显得更为务实、理性、保守。雷军曾一上台就给创业者接连泼凉水,比如,“创业不是人干的,是阿猫阿狗干的事情”“一个正常人绝不会选择创业”“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冯仑则把创业之路比作“真爱遇上鬼”,认为创业成功是极小的概率,他提到的一个有力的数据是,从A轮到成功上市的公司概率是十七万分之一。王功权规劝年轻创业者可以有梦想,但不能成为梦想家,“不要谈马云,马云跟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有个说法是对一个开餐馆的来说,先追求你做的东西比对面餐馆的东西好吃。”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这些大佬在潘谈会的舞台上更多在传递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冯仑直言当下年轻人理想被雷布斯故事歪曲,成功的标;隹变成了挣钱和上市。他告诉年轻人,人生最重要的修为在于,“在不成功的时候,你怎么样成功地对待自己。”俞敏洪用自己曾经失意的青年时代跟观众强调,“所有人只在乎你的成功,没有人在乎你的失败,成功背后失败更多,要保持一个向上的好心态。” 一点鸡汤、一点创业干货、再带点个人困惑,正准备创业的王岩感觉潘谈会就是一场老友聚会,在聊些普适性的话题,什么人都适合听,而且相对入场门槛低,相比一般这些大咖出席的企业家年会、经济论坛、高端访谈一类的活动,在这个场地里更有机会跟这些人近距离交流,“举手二三十个人,你被覆盖到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一场见面会。就是60后已经成功的一拨人,被人过去仰望的一拨人,愿意趴下身子来给现在正上坡的一拨人一个对话的机会。”主持人姚长盛概括道。 P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