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红烛于漪


作者:董少校     整理日期:2022-01-13 06:55:22

董少校,山东高密人,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双学士、文学硕士,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出版与媒体推广工作委员会委员、澳门印社研究部主任、山东省高密市柴沟初级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工作站辅导员。参与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20多篇、新闻3200多篇。曾任《中国教育报》记者10年,采访于漪数十次。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于漪初次跟于漪结缘是在1996年,当时读高二。我和同班同学陈相苹凑钱订了一份《语文报》,由此读到“于漪信箱”。当时感觉这个栏目的文章随和流畅,说理清楚,能够读到心里去,作者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2010年,我成为《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的一名记者。教师节之际,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出,于漪榜上有名。我和沈祖芸老师共同采写了关于她的人物通讯《一位师者60年的坚守与追求》,分别在《中国教育报》和《东方教育时报》刊登,还被《光明日报》改编登载。
  这年10月15日,我第一次到于漪老师家中采访,并到杨浦高级中学去拍摄她与师生互动的画面。尽管她已获得全国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可是没有一点架子,朴素、热隋,善于照顾别人的感受,是一位谦谦君子。
  2018年夏天,我接到一项来自上海市教委的任务,要采写一篇于漪的人物通讯。7月27日上午,我和《文汇报》记者张鹏一起去于漪老师家采访。
  说到语文的性质、即将出版的《于漪全集》、青年教师培养等话题,谈得非常透彻。于漪对两名记者的提问都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思路清晰。尤为难得的是,于漪总是能给人奋进的力量。她说,“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让我感到原来理想距离现实如此之近。
  我从于漪呼吁教文更育人、珍视每一名学生、为教师搭台铺路三方面完成稿件,以《生命之花为教育绽放——访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为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这篇稿件获得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站2018年8月好稿三等奖、2017--2018--~年度“上海教育新闻奖”一等奖,还被《上海支部生活》、上海学习强国平台转载。
  几个月后,于漪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骄傲。12月10日,我又一次去她家采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当天,我写的《于漪:点亮学子生命之光》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基于同次采访撰写的《于漪:理想之光照亮教育人生》在《新民晚报》整版发表,还被《上海老干部工作》杂志转载。
  有记者前辈曾说,采访和写稿中要首先自己受到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对我而言,每次写于漪的过程都是精神的洗礼。十年来,我已发表了18篇于漪相关稿件,包括6篇人物通讯、3篇采访整理、7篇消息、1篇评论和1篇综合报道。
  在采访与写稿过程中,我一次次感受到于漪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情怀,感受到她的无私、坦荡、激情、责任感。有一种判断在心底变得越来越清晰——像她那样当一名教师,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点亮学生,是无比光荣的。
  这样,我离开记者岗位,加入上海音乐学院。我给于漪老师写了一封信,告知工作变动情况。收到信后,于漪老师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她家做客。2019年8月31日,我第五次走进她的家门。
  说起教育,于漪老师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不知疲倦,激隋满怀。我感受到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毫无保留的爱,以及在付出中获得的巨大幸福。她仿佛一团火焰,燃烧得那么炽烈,散溢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临别之际,于漪老师赠我一包月饼,还欣然在我的笔记本上题写两句话:“工作就是克服困难。带着理想、情怀、责任担当上课。”
  我根据这次访问整理口述,以《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不断寻求教育生命突破点》为题,刊登在《中国教育报》教师节特刊。
  2019年lOft 6日,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广良问我能否写一部于漪传记。我想,这是挑战,有一定难度,但很值得做。
  我跟于漪儿媳史玲玲联系,提出希望拍摄于老师部分早期资料,用于写书。她回复说,于老师生病住院,不太方便。那就依托现有资料,先写了再说。我从网上购买于漪著作、研究于漪的图书杂志,逐本翻阅,分专题作笔记。
  书稿的框架慢慢浮现出来。这是一部人物传记,记录于漪的人生经历、教育教学方法与成就,颂扬她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她很喜欢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她的一生也像红烛那样在燃烧、奉献,所以用红烛作为贯穿全书的意象。
  11月6日,我开始写引言,艰难地完成了600字。然后一直往下写。
  手边资料不足,我五次去上海图书馆,还到复旦大学档案馆查阅,此外也借助中国知网。
  这次写作让我对于漪有了跟做记者时期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她坚定的信仰、慈爱的心肠、恒久的毅力、博大的智慧,深深感染着我。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可以活得精彩、有境界。
  写作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偶尔会觉得疲累,但总归是暂时的。面对笔记本电脑敲击键盘,更多是一种身体在燃烧的感觉,在为梦想而写作。一天将要结束,看到文稿又有了增长,心里不由感到欣慰。
  2020年1月中旬,终于完成书稿,正文有15万多字,加上教育活动年表大概20万字。返乡前的最后一天,





上一本:公益律师--从知青到儿童权益守护者 下一本:岭南教育之光--岭南名师成长故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红烛于漪的作者是董少校,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