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欲辩忘言


作者:谢耿 编     整理日期:2022-01-13 06:54:40


  蔡照波:挥毫当得江山助
  瘦、精干、文人气。这是蔡照波给记者的最初印象。聊天时,他通达古今,无所不知。兴起时,他常常仰头大笑,让人直叹此人“岂是蓬蒿人”。喝酒时,他恣意奔放,与他笔下之墨竹毫无二致。作为南方电视传媒的领军人物,蔡照波极为敬业和投入,致力于塑造南方电视品牌的整体形象,推动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作为艺术家,蔡照波修文、挥毫、篆刻,无所不精,其畅快淋漓之意态,常常为身边朋友津津乐道。常有人晾讶于,他如何游刃有余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蔡照波却不无快活地说:“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当记者想送上一顶“大师”的帽子时,蔡照波立刻搬出香港的饶宗颐先生的话,“饶老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大师,他是另有意见,做法事的和尚才是大师。不要叫大师,叫大叔才时髦。”
  潮州少年的篆刻梦
  艺术起源于实用,对蔡照波也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潮州古城。一个普通的潮州少年,每天往来于家与学校之间,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上学路上,蔡照波看到一个摆地摊的人,好奇地凑上去————花五毛钱刻印,立等可取。
  这引发了少年对篆刻的好奇心,觉得这是一门立身的手艺,学学也不错。于是他开始自学,即使做了知青、当了工人仍不放弃。好钻研的蔡照波甚至练就了不写印稿就直接刻印的本领.最陕能在七分钟完成一方姓名章。
  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后,蔡照波继续钻研篆刻。起初,他喜欢清代的作品,感觉它们清细秀雅,风神流动,但久了又觉得如花瓶美人,可以玩味的东西不多。继而他又琢磨了齐白石、邓散木等诸多名家的作品,他似乎刻谁像谁,但就是走不出来,颇为苦恼。
  幸而得遇名师提点。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家、篆刻家商承祚教授看了他的作品说:“你的作品好是好,但还是工艺,‘工艺,和‘艺术’,一字之差就差了千里。你应该向艺术方面去发展。”
  商承祚先生提点蔡照波要“印宗秦汉”,不要学当代人,要往高古方面靠。商先生认为,秦汉印虽没有流派,亦无署名,是匠人的作品,但体现了一种很宽厚、大气的时代精神。
  “秦汉印的大气、宽厚,是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的折射。汉印中大量是满白文印,印文线条粗而布满印面。一切都是那么的平稳且中规中矩。”后来蔡照波毫不掩饰自己对秦汉印的偏爱。
  清代印章风神流动,齐白石的印章奇崛险峻。蔡照波认为,学他们可以,但都容易有习气。而秦汉印博大、厚重,可以学习借鉴的有很多,而且较容易走出来。
  “又回到秦汉印,忽然感觉到有才华的人都是朴实无华的。”蔡照波玩味道。在诸多汉印之中,蔡照波最喜“将军印”。汉代边关战事紧张,朝廷遣将时,会给其一方印章,表明权力所在。战事紧张,印章不允许精雕细刻,往往草率而成,却给人一种力量与速度之美。
  “我觉得自己在纤瘦的外表下,有一种率性、粗犷、血性,不喜束缚,有自己追求的天性。而将军印离我本性最近。”蔡照波笑言。他将汉印中拙朴的东西糅入自己的艺术追求中,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研究汉印。
  在中山大学求学期间,蔡照波得到商承祚教授悉心指导。多年来又与秦号生、欧广勇交往甚深,多有得益。他的印章也受赵之谦、黄牧甫的影响,但早已脱胎换骨,自成风格。大学期间他系统接受古文字训练,于篆书多变的字体中自由取舍,追求审美和意态的统一。
  “现在正是我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有了一定阅历,精力充沛,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挥洒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在追求艺术人生的路上,我还是一个年轻人!”蔡照波说。
  将文学、书画、篆刻打通
  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蔡照波,特别推崇冰心、朱自清、沈从文、郁达夫的散文风格。他常常深夜访友归来,乘兴写作,将人生细细把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年轻时,一次他下班到礼品店,寻觅到一只水晶船。由此忆及潮汕家乡的夏荷满塘,小舟悠荡。又想到人生的渡口,慨叹有多少渡口前的固执,写下短文《渡你过海》。
  他的文字极其细腻感性,极具画面感,似乎他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可以体验别人的世界,还原一些情和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建构很多新的空间。
  “诗是说话的画,画是静默的诗。”(西塞罗)无论是朱自清的诗情画意,行云流水,抑或是唐诗的大气、宋词的写意,蔡照波都从中汲取营养。他将文学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注入书画、篆刻的创作。
  “他把篆刻的优势,应用到绘画中。通过绘画来抒发他的才气、他的感情和意境。而绘画又吸收了篆刻的构图和形式。”(邱思泽)
  P3-5
  翻阅《欲辩忘言————蔡照波印象》,生出许多感慨。
  人生的长度,是由无数个时空、无数个事件连缀起来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固然好,但于我觉得容易寡淡无味。
  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生命之光,收获有限人生无限的宽度和快乐。当然,诗情画意只能偶尔点缀日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于工作与爱好,如何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好在我的人生并没有设置徒增烦恼的标杆,我以为随性更能怡情,这也就成就了今天的我,虽没有无限锦绣,却也山水相宜;人生如茶,淡中有味。
  感谢我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弟谢耿在百忙中为我选编这本书:感谢艾云女士为本书作了令我感动的序文;感谢傅锦文女士为本书的装帧设计付出了辛劳;还有周山丹、黄国钦、陈焕升等许许多多朋友在方方面面的帮助。其中甘苦,不言自知。谢谢了!
  一篇文章,一次对话,一段叙述,定格了往日的岁月,留下了一段记忆,拴住了一段往事,沉淀了一段友情,带着被阳光抚摸过的颜色,将温暖我今后的人生。
  此为跋。
  2017年暖冬之夜





上一本:人类精神捕手 下一本:我与恩师苏文茂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欲辩忘言的作者是谢耿 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