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河南当代名作家传略


作者:杜严     整理日期:2022-01-13 06:53:46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长期任教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清华校务委员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
  1915年,冯友兰考上北京大学。1918年6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学校教书。1919年考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研究生。他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利。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在美期间,冯友兰还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的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冯友兰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因自己对儒家思想的偏爱,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
  1925年,冯友兰在当时的燕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著作是1926年出版的《人生哲学》。冯友兰在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三松堂自序》)在《人生哲学》这本书中,他自称持新实在主义观点,并力图把新实在主义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该书是继《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友兰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也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37——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在此间创制而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友兰虽身处后方,却因心系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感慨。在暂避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1946年5月,西南联大的使命结束,冯友兰为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
  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表示中华民族一定能复兴的坚定信念。
  1946年,他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将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47年,冯友兰结束美国考察,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1948年秋,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1949年春,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曾先后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他在学术上并不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反右运动中,冯友兰不但其思想被当作唯心主义代表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备受折磨。直到1968年秋,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得此“特赦”,他才离开牛棚勉强恢复自由。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冯家被定为外宾访问的开放户时,才算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
  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从而真正得以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所得、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在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一生为了治学,收藏有中外图书数万册,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图书。尤对中外哲学史料的收藏较为系统,文史著作大半。1994年,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000余册图书。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一直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他曾回忆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
  冯友兰一生著作丰厚,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冯友兰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经典语录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所谓名誉者,是众人对于我的过人之处的承认;若我虽有过人之处,众人不愿意承认,则虽有过人之处,名亦不立。
  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我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P5-8





上一本:记丁玲记丁玲续集 下一本: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河南当代名作家传略的作者是杜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