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黎简号称诗、书、画、印四绝,中年时诗画名气已远播中原。梁基永编著的《黎简》介绍了黎简的生平事略,对其诗歌和画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收集了各个藏所的黎简传世之作集中展示,在黎简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深入作用。 《黎简》由梁基永编著。 《黎简》内容提要: 黎简(1747——1799)是乾隆时期广东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也是广东清代自康熙以后,第一位有全国性知名度的画家。他的作品,继承了明代浙派青绿山水的特色,也融合了石涛等清初大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黎简祖籍在顺德弼教乡,其父亲黎晴山常年在广西南宁经商,黎简就出生于南宁,但是他始终自称顺德人。他早年用的字号,有简文、简民等,晚年又号狂简,因为喜爱广东西樵山和罗浮山(东樵)的景色,所以自号“二樵”。 黎简的祖父和父亲虽然是小生意人,但是他们都喜欢写诗,黎简从小受到影响也热爱书法和诗词。他的早年生活比较平淡,三十岁前在南宁和顺德乡间度过。和同时期的文人一样,黎简也曾热衷功名,但是他所获得的最高身份只是一个贡生而已。三十岁之后,黎简比较多地居住在广州和佛山等地,依靠朋友的接济和写诗卖画维持生活。获得贡生的身份以后,本来他还踌躇满志准备北上考会试,但是却因为父亲的过世而折回,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广东。晚年他的画作逐渐受到欢迎,但是他的身体也慢慢衰弱,嘉庆四年(1799)卒于顺德,时年五十三岁。 黎简的作品,我们约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模仿广东名家时期,吸收古代大家时期,个人风格形成时期。在三十岁之前的作品中,黎简比较多的是模仿广东清代早期的山水画家,如高俨、汪后来等人的作品,这时期的作品现存数量比较稀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是黎简向古代大名家学习的时期。这和他个人的经历也有关系,这段时间他居住在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和佛山一带,得以接触到当时的收藏家和文化人士,眼界得到很大的开阔。在这一时期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了模仿某一名家的题款。他学习得比较多的是五代画家董源的笔法,还有元代的王蒙、明代的沈周等,而设色上则参考了明代浙派如蓝瑛等人的青绿法。代表作品有《湖上秋光图》,《仿各家山水册》等。 从四十岁开始,黎简逐步摆脱了临摹古人的手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他的题款中还是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但是里面更多的是呈现了自我的特色。在这段时期他还开始醉心于石涛的风格,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芙蓉湾》图等,直接在题款中写出了他对石涛的崇拜。这一时期更多的作品,显示了他个人风格的成熟,如著名的《大乌峰图》,描绘的是与顺德一河之隔的番禺大乌山的景色,画中水分感十足的长皴,近景的云头皴岩石,重墨的苔点等都是黎简画中独特的语汇。 黎简的独创性还体现在他开始引入广东独特的地方题材进入绘画之中。在黎简之前,还没有画家尝试过将广东的特色乔木木棉花作为描绘的对象。而黎简则大胆地在画中将木棉作为主角,木棉的火红与广东山水的青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广东画家自觉地将乡土题材作为绘画的对象,标志着广东绘画进入一个新时代。另外,黎简还以罗浮山及顺德、番禺一带号物作画,这也是广东绘画的宝贵遗产。 在山水之外,黎简也擅长画人物肖像画,目前所见的几件肖像作品,均显示出他深厚的造型能力。据黎简留下的家书显示,他很早的时候就能靠帮人画肖像赚取生活费用。 黎简也是清代中期比较有特色的广东书法家之一。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黎简主要向广东清初书法家如汪后来、梁佩兰等风格汲取笔势。四十岁以后,逐渐形成柔和沉着的风格,当然这也和当时所流行的苏东坡的扁阔字体有一定关系。黎简书法虽然没有他的画那样影响深远,甚至连学生也没有继承他的字体,但是他的学生辈中有不少人对其书法评价很高,如谢兰生就说:“老辈人中唯二樵山人执笔最正。”黎简流传最多的书法作品是写自己诗作的册页和信札小品,大字比较罕见。行书之外,他还能写隶书,又能自己刻印,还能动手铸i彰同印。 黎简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中,他所获得的声誉主要还是来自于他的诗人身份。他曾自己评价说:“诗第一,画第二,字第三。”在三十岁之前他的诗作已经获得很高的声誉,目前所见他的诗作,最早的始于二十五岁在广西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已经触及当时社会下层平民的生活状况,可见他的人文关怀精神。他自己总结写诗时候,说他不喜欢抄袭前人的句子,而要求“新意”,这里的“新”不是说完全抛弃古人,实际上黎简的诗非常高古,但是他在造句和造意境上,都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并不是拼凑古人的成句,而是别出心裁。黎简的诗后人评价说有画意,而他的画又具有诗歌的境界,所以他的诗作与画作,真是相得益彰。他的诗集《五百四峰堂诗钞》,由其晚年亲自编定,若加上后人所增补的逸诗,数量超过两千首,是广东古代诗人中最高产的作者之一。 黎简的晚年,画作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在他身后,由于学生和朋友的推广,形成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他的画在乾隆末年已经有不少仿作者,直到清末,仍然有不少人临摹和学习他的画风,这对于整个清代中晚期的岭南山水画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