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情系化学返璞归真


作者:胡晓菁,黄少凯,黄艳红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7:22


  辛亥革命后,1912年,原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由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由近代著名的海军上将萨镇冰②接任校长。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是中国早期航海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后来的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当时这所学校的教员有毕业于英国海军的夏孙鹏和陈伯涵,以及前招商局轮船大副、英国人奥斯汀和前招商局浦东局员、英国人贺阑比等人,可以说,该学校已经竭尽可能,集结了在当时中国能组织来的最好的海事教师队伍。
  吴淞商船学校成立之后,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重视学生的理论和实际结合等的能力培养。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徐祖藩和同学们在学校里广泛学习了包括天文、船艺、船经学、水道测量、航政、海商在内共28门学科的知识,除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外,他们还有一年在船上的实际操作,学校里的这批学生还没出校门便已上船实习,他们不但有知识,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实际航海经验。尤其要说的是,吴淞商船学校重视英文教学,如驾驶等专业课程均由外国教员讲授,徐祖藩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英语,能够流利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这也为他后来从事航海教学、培养中国的航运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校期间,他还曾跟随海军部的军舰航行南北洋,从驾驶员到舵工的工作,都实地练习过。三年来的紧张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航海基础。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中国贫弱,航权旁落于外国资本手中,本国航运业多半聘请外国人担任高级船员,国家尽管自己培养了人才,但他们实际就业仍然困难,尤其是要找到能发挥特长的好职位更是难上加难。不久以后,因为学校经费较少,办学困难,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奉国民政府之命停办,并由海军部接收其校舍和设备、书籍,打算以此为基础,将来另办海军学校。
  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停办以后,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外籍船员纷纷回国,高级船员职务空缺,吴淞商船学校昔日招收的六届共72名毕业生这才有了一层抱负的机会,他们填补了因战争空缺下来的高级船员职务。吴淞商船学校被民国航运界誉为“航海家的摇篮”,正是因为很多民国早年航运界的翘楚都出于此校,例如后来担任过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的著名数理学教育家周均时”、担任过招商局总船长的高级引航员金月石等人,后来成为中国航海界的权威人士,他们都是由这所学校输送的杰出人才。吴淞商船学校的毕业生凭借在学校里学到的娴熟技术和丰富学识渐渐得到了国内外航运界的认可,他们在社会上博得了很好的声誉,学校的招牌也由此打响。
  吴淞商船学校停办以后,校产移交海军部接管,改名为吴淞海军学校,后与南京海军军官学校合并,成为吴淞海军军官学校。徐祖藩等原属吴淞商船学校航海一班中的11名学生后来也成了吴淞海军军官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他因此也开始了在海军服役的生涯。
  1915年1月一1920年8月,徐祖藩先是在吴淞海军军官学校学习鱼雷、枪炮两科课程,后又在“楚泰”“肇和”两艘船上实习,担任海副职务。“楚泰”“肇和”是当时海军里两艘著名的舰船,名头响亮。“楚泰”即“楚泰号浅水炮舰”,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日本神户川崎造船厂订造的六艘浅水炮舰”之一,于1906年完工,回国服役,属于长江舰队。这艘炮舰响应过武昌起义,在抗日战争中,“楚泰”舰担负了保家卫国的重任,1941年,在与曰军激战之后,为避免该舰落入敌手,“楚泰”号自沉没于螺洲华龙港附近。“肇和”即“肇和号巡洋舰”,属于练习巡洋舰,是1909年清末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镇冰在欧洲考察期间向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购,造价21万英镑。该舰曾于1915年响应过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于1918年南下广东加入护法舰队,支持护法运动,于1937年9月25日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中遭到日本飞机炸沉。这两艘船舰,在当时来说装备精良,是民国海军的基础力量之一。徐祖藩初出校门,便在这两艘船上实地学习,他不仅学到了实际的船舰操作知识,更是掌握了海军实战操作方法,了解到当时中国海军战备情况,收获很大。徐祖藩进步很快,1920年1月8日,他获得了海军授予的七等文虎奖章,以表彰他在海军服役期间的出色表现。
  在离开民国海军的“楚泰”“肇和”船舰后,徐祖藩前往“华戍””轮船实习远洋航线。1920年8月一1925年8月,徐祖藩先后在“华戍”“华已”“华癸”“华丰”以及“和兴”等轮舰上工作,从二副职务做起,继而升为大副,后来还担任了轮船船长。徐祖藩得益于在学校里打下的较好基础,又长期在船上负责实际工作,这期间他获得了交通部发给甲种外洋商船的船长证书。获得这项证书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就全国范围来说,20世纪上半叶,取得这项证书的中国籍高级船员寥寥无几。
  1925年,徐祖藩决心结束在船上颠簸的生活,在以后数年间里,辗转于多地求职,既担任过教师,也做过政府官僚。1925年8月一1928年7月,他先是在江苏水产学校担任航海科主任。1928年8月一1929年3月,他在招商局公平船舰担任船长及实习指导职务。
  P12-14
  徐晓白同志具有较广阔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做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的毅力。
  一一吴学周
  一位正直有道德修养的科学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是内在的。.她的科研工作:是有成绩的,是有较高水平的,在培养人才和学术组织方面也有一定经验。
  一一柳大纲
  徐晓白同志……既有很好的物理化学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无机合成方面的研究轻验,有较深的造诣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科学作风严谨,在解决与国防及国民经济有关的科研项目中做出了贡献,有组织领导研究工作的能力。
  ————徐光宪
  我们与徐院士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她那间不大的卧室里,当时她已经身患重病不得不卧倒于狭窄的床上。听了对我们小组成员的介绍之后,她坐起来看着我们,但并没有说话。在与徐院士第一次会面之前,我们已经阅读过她的相关资料,最初产生的想象,徐院士应是一位干练、矍铄,又不乏慈祥的女科学家,但在真正见面后,徐院士的情形令我们心中伤感,岁月令她白发苍苍,因为病痛她行动不便,身体浮肿,目光茫然,这一切都令我们不胜唏嘘。
  那时候的徐院士,已经因为阿尔茨海默病,记忆缺失,无法接受小组的任何访谈。所幸她的丈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胡克源研究员热情接待了我们。胡先生既是徐院士的亲人,也是与她一起并肩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同事,他们是生活和事业上最亲密的伙伴。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起,他们便一同在我国老一辈的化学家柳大纲先生门下学习,在无机化学的研究道路上共同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他们来到长春,为建设祖国的东北默默奉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展新事业。“文化大革命”风暴后,他们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即今日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潜心科研,一边培养学生,一边探索环境化学的新方向。胡先生对徐院士的学术成长之路十分了解。他在照顾病人之余,为我们的采集工作指出了工作方向。在胡先生的指点下,我们前去拜访了徐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听他们讲述了徐院士的过往。我们所访谈的每一位先生,都毫无保留,向我们描述着他们所知道的徐晓白,回忆与徐院士相处的一点一滴。我们深深感到,每一位受访者对徐院士的情感都十分真挚。从徐院士的同事和朋友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她对工作的认真、对化学事业的执着。徐院士的学生们,如今许多都是化学行业里的科研带头人,他们深情地回忆起老师当年对自己的殷殷教导和慈母般的情怀,感怀不已。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渐渐能够把徐院士的一生,把她走过的每一步脚印在脑海中串了起来,徐院士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的学术和人格魅力令我们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景仰!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郑明辉研究员和我们提起徐院士为人非常亲切,她总是怕麻烦别人,80岁的时候还总是四处出差,在外面调研的时候,年轻人考虑到她年岁较大,需要照顾,但她总是拒绝,很怕麻烦别人。不仅如此,徐院士做学问、做事情都事必躬亲,为了争取课题经费,为了给学生们找合用的实验仪器,她总是四处去找人帮忙,丝毫没有院士的架子。
  我们总是感慨徐院士对生活要求很低,她从不关心自己的日常吃穿,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晚年的她,衣着打扮和留存下来的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中那位知性、美丽、活泼的上海摩登女郎的形象反差太大了。记得有一件事,徐院士老年时不讲究穿戴,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一个项目谈判上,外国代表看到这位有点“土气”的老太太,面上表现出了轻视。结果徐院士一开口,她那流利的英文和精深广博的知识面,令在场的外国代表十分惊讶,事后提起徐院士,所有人都敬佩不已。徐院士总是这样平实,她靠的是人格魅力和睿智来征服周围的人。徐院士的女儿胡永洁女士告诉我们,她眼中的母亲虽然衣着朴素,但是内心却很喜欢美丽的事物。她总是尽可能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她生病期间,如果谁送来了一束漂亮的花儿,她的脸上也会露出愉悦的神情。
  就这样,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采集口述资料,通过不同人的回忆,我们渐渐了解到有关徐晓白院士的一系列往事。口述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线索和资料。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采集工作刚展开不久,2014年3月27曰,徐晓白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小组成员潸然泪下。在八宝山殡仪馆大厅里,伴随着缓缓的哀乐,电子屏幕上一遍又一遍遍播放着徐院士从青年时代以来的一幅幅照片,我们的脑海里也一遍遍回忆起徐院士的事迹,我们都为她的离去深感遗憾和痛心。
  在徐院士去世以后,我们争分夺秒开始了抢救性的采集。在克服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后,胡克源研究员也加入到我们的王作中来,他不顾年老体迈,每天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徐晓白院士的遗作和遗物,精心帮我们挑选和整理出大量的材料。他将各种相关材料进行分类,并仔细标注好。我们感念他的辛苦,他却说,因为整理这些材料,他回忆起了过去很多美好的事情,对妻子的经历有了许多新的理解,也越来越觉得妻子很了不起。他多次邀请我们到家里筛选和整理材料,多次热情挽留我们,用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每次找到新的材料,他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我们。遇到他不熟悉的事件或背景,他便热心为我们推荐书籍,为我们介绍可以去访谈的对象。胡克源研究员为我们的采集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令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忘我奉献的精神。同时,他还抽出时间,向我们讲述他所知道的徐院士的点滴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徐院士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也愈发为徐晓白院士执着、奉献的科学精神所感动。
  2015年秋天,采集小组已经采集并整理了大量与徐院士相关的资料,我们一边参加课题验收,一边开展了传记的写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传记已成稿,经中国科协采集工程管理办公室专家的审读后我们又做了大量修改。虽然在写作中我们已经尽可能根据已有材料还原徐院士的生平,但是书稿还存许多遗漏和欠缺,请读者体谅!要说的是,本小组的工作不限于本书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择机对徐院士的学术成长特点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这里,我们向每一位为徐晓白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提供了帮助的人们致以真诚的谢意!首先要感谢胡克源研究员为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既帮助我们整理资料,又多次为我们修改传记,鼓励我们安心开展工作。同时感谢朱桐、王仲钧、张赣南、招禄基、蒋国澄、彭美生(已故)、金祖亮、钟晋贤、许后效、魏爱雪、蒋湘宁、郑明辉、余刚、刘国光、秦占芬、李兴红等诸位先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谈,并提供给我们大量宝贵的材料和线索。尤其感谢郑明辉研究员帮助我们校订传记!感谢傅珊博士和胡永洁女士多次为我们沟通,最大程度给予我们方便和帮助!还要感谢中国科协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教授的指导和宽容!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兴波博士的鼓励和协助!
  尽管徐晓白院士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了,但是每一位认识她的人都在想念着她,在深深怀念着她!
  本传记由胡晓菁主笔,黄少凯撰写学科专业内容,黄艳红补充并修订。





上一本:硅谷之父 下一本:刘更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情系化学返璞归真的作者是胡晓菁,黄少凯,黄艳红,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