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刘更另


作者:刘淑军,黄晶,秦道珠主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7:21


  三辍学 不畏难 磨砺终成才
  旧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在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在湖南桃源,刘更另的家乡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1929年2月,刘更另出生在桃源县茶庵铺乡竹老铺村的一个小山冲里。这个村隐藏在古老幽深的湘西大山深处,远处的高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一峰欲断而一峰又起,丛山围绕,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寨。遥望远处,仅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往外延伸,就连到最近的茶庵铺赶集也要走十来里(1里=0.5千米。下同)山路。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靠着祖上几代人辛勤耕耘,到刘更另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六七亩(一亩≈667平方米。下同)耕地,加上林地,算上来也有20来亩,还有3间木质结构的瓦房,加上猪牛栏和杂屋共10多间,构成一个单户人家的小院。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家。
  刘更另从小就喜爱读书。3岁就跟随母亲读《三字经》。他天资聪颖,又为独苗,成为祖父母和父母的掌上明珠。他说自己的名字是一个老先生取的,叫刘赓麟,依据“麒麟起有神人出”之传说,意思就是“麒麟多富贵”。
  刘更另的祖父刘荣五、祖母全玉梅都是文盲,母亲龙凤芝仅读过3年私塾,父亲刘爱谦相当于中专文化。因此,父母亲在当地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到了刘更另这一代,送子读书,望子成龙成为一家人的唯一希望。1936年年初,刘爱谦将自己7岁的独生子刘赓麟(即刘更另)送到茶庵铺读私塾。这个私塾,只供刘家宗族子弟读书,总共不到10人,塾师何有志,上午教《三字经》识字,下午教写字。何先生教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整天陪同学生一起识字、写字,一丝不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位于桃源县西南部、常德市的边贸重镇之一的茶庵铺,也受到局势动荡的影响。由于时局非常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且茶庵铺私塾离刘家竹老铺庄有10多里山路,来回很不安全。加之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而何先生年满70,体弱多病,为了躲避战乱,唯一的一所私塾也停办了。
  1937年12月,8岁的刘赓麟第一次辍学回家,只好在母亲管教下,补习国文。母亲还教他选读四书五经,这些均为儒家经典。因此,刘赓麟开始接触儒家文化思想,记住了许多格言警句。还好,除了跟母亲读四书五经外,他还跟本族70高龄的老先生陈凡英学国语和古文,练习书法。
  1938年春,为了让刘氏子弟继续读书识字,刘氏族人长老商议,将老祠堂改为天禄学堂。刘赓麟已经9岁,在家休学一年多后,再次获得重新入读天禄学堂的机会。学堂开办初期,学生人数不多,只设小学部。后因学生猛增,刘家老祠堂容纳不下,为了满足刘家子弟渴望读书的要求,天禄小学从刘家老祠堂迁到刘家新祠堂,并扩设高小班。读书不满一年,刘更麟就以优异成绩在天禄初级小学毕业,又以各科优秀成绩考入天禄高小部就读。
  在天禄学堂高级小学部读书期间,刘赓麟学习进步很快,各科成绩优秀,获得全校学习优秀奖,受到校长的器重。他爱动脑子想问题,善于思考,课堂大胆回答问题,语言清晰,逻辑推理性强,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学校每年举行演讲比赛,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并且总是取得名次。1940年下半年,由学校挑选,派他出席在桃源县城的全县学生演讲比赛。由于他语言幽默,口齿伶俐,声音洪亮,演讲比赛获得优胜奖,为学校争了光,老师、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P2-5)





上一本:情系化学返璞归真 下一本:艾克拜尔·米吉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刘更另的作者是刘淑军,黄晶,秦道珠主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