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谱华章,风雨同舟催征程。五十载春秋,熠熠风华;五十载耕耘,累累硕果。“做豪迈的中国人”,是我一生的追求! ————张杰庭 1987年我大学毕业了,一张文凭两手空空,开始闯荡社会。五年的时间,我们挣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随着商海驰骋,不自觉中我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我曾经为此而欣喜若狂。可是,“有了钱之后干什么”又成了一个新的人生命题。 我出生在教育世家,父亲是校长,母亲做过教师,从小就受家庭的熏陶,始终觉得知识分子太清苦。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综合国力还远远没有步入世界强国之列,对教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教育光靠国家投入,永远走不出穷国办大教育或者大国办穷教育的死胡同。“女儿这一代孩子应该比我们那时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我想要办学校”。 投身教育 为国为民 有了钱就一定要办教育,这是我深埋于心的愿望。因为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我希望为这个社会做些事情。1993年,我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创建的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在北京海淀区恩济庄开学了。在20世纪初,这是当时国内企业最大规模投资基础教育的项目。 办学,在中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到国家教育部、地方教委,下至学生家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也不容许疏忽。而且,私立学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吸引师资和争取政府支持方面具有先天的劣势。 有一次媒体采访中,我说过一句动情的话,“我是含着眼泪做事情”。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人,我的眼泪见证了我国教育多元化进程中的苦痛与喜悦。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花钱办学校,这是许多企业家不理解的。不仅企业家不理解,教育界也颇有微词————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敢保证把一些落榜生培养成才。对此,我一笑了之。因为我清楚:要想堵住别人的嘴,不能靠抹布,要靠硬指标。 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开学后的三年内,把一个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了北京市重点学校的水平,在校学生各科综合成绩在海淀区重点中学中位居第四名,外语教学全区第一。当有人悄悄跑来讨教招数的时候,我认真地说,“我们和传统院校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采取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学生有了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反过来接受应试教育就变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重在国民素质,国民素质重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重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按照21世纪的需要改革教育,探索发展教育新路,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2011年6月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应海淀区政府的要求,我们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赋予我们“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学校汇聚了中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确立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中西课程优势互补,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定位,构建起国家课程、国际课程、校本课程为一体,中华文化课程、特色英语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打造小班高效课堂,实施全课程教学模式、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引入并优化导师制、过程性评价,实现无线WiFi网络校园全覆盖,启动Pad教学,以先进的OTO教学领跑国际教育。在优美大气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初中中考成绩稳居海淀区上游,在北京市教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学校小学综合得分远高于北京市、海淀区平均水平。高中毕业生走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知名学府,其中90%学生选择赴美留学,全部进入美国排名前100位名校,42%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位名校录取。 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办学特色示范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民办中小学优秀学校”,中国教师报授予“全国十大课改样本学校”,被海淀区教委授予首批“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荣誉称号。(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