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1916--徐志摩在沪江大学


作者:吴禹星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7:00


  沪江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柏高德博士,但他于1907年夏感染了阿米巴痢疾,经久不愈。1910年秋病情加重,他遂于1911年1月5日任期将满时提出辞职。董事会选举神学院教授戴佐施为代理校长。5月底6月初,董事会决议将大学和神学院合并管理,选举魏馥兰博士为合并后的代校长。从1911年一直到1928年,魏馥兰担任校长期间,沪江大学逐步壮大起来,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教会大学。
  魏馥兰1870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他毕业于渥太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并于纽约州罗彻斯特神学院获神学学士学位。1913年渥太华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他于1901年携夫人来华,先后任宁波浸会学堂的校长和绍兴浸会圣经学校的教师。他作为大学董事会的成员参与了沪江大学的筹建,并于1907年入驻校园,成为第一个在校园内安家的美籍教授。
  到1916年,已经是魏馥兰长校的第6个年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逐步完备、大学社会服务和影响的扩大,魏馥兰校长因其卓越的人格和管理才能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学校的灵魂人物。
  1916年6月《天籁》第4卷第2号中提及:
  校长旋国魏馥兰博士主持校事,五载以来,凡百振兴,成绩斐然,遐迩叹关,今已期满,例当返关一行。同人等久受熏陶,情谊攸深,不忍恝然,乃于五月十六开欢送大会,公赠金匾一方,及金钱一枚,并镌幽兰怀馨四字于上。又于翌日合摄一影,以表爱忱,藉留纪念。首涂之日,尚拟全体恭送云。
  1916年5月19日《申报》载《沪江大学欢送校长》:
  昨日(即星期二)沪江大学师生全体开会欢送校长魏馥兰君回国。魏君系美人,来华有年,任该校校长职凡五年,办学大有成效,为人亦极端方,教员学生无不爱戴。此次回国,成有依依不舍之情,特赠以礼物以表感情云。
  1916年6月7日《申报》载《沪江大学欢送校长回国》:
  杨树浦沪江大学自美国魏馥兰博士任正校长,暨宁波董景安君任副校长以来,校务蒸蒸日上。近因魏校长返国,校中教习学生等以博士学优识广、和蔼可亲,爱而敬之,乃由师生全体发起欢送会,赠送匾额一方,文日幽兰怀警,及金表上之金钱一枚,以志纪念。迨至前日下轮,特于上午十时全体师生排队恭送。学生并公推代表数人恭为执辔,以尽弟子之职。本拟送至南京路码头,因时间局促,乃送至电车站而返。返时空车,即以之欢迎新校长董景安君回校。至下午六时魏博士之渡船过校前,全体师生复排列江边,扬巾脱帽,燃放爆竹,以祝前途平安,并三呼魏校长万岁,沪江万岁云。
  徐志摩曾作《送魏校长归国序》送行,发表于1916年11月《天籁》第4卷第3号。该期《沪江春秋》也出自徐志摩手笔,第一条便是“送别”:“魏博士且归国,作送别会。学生曼歌,不胜恋恋。先生训之辞,其言谆谆宛挚。学生感喻奋作,复歌洋洋盈耳也。越十五日,先生首涂(途),举校送之,为之挽车,徐歌而行。诗日,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斯之谓矣。”
  送别会举办于1916年5月16日,启程应是在6月初。据沪江大学理科主任梅佩礼记载,启程当日,“当魏馥兰离开住所时,一群学生护送着他至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前,马车由18名学生拉着,其余学生跟在马车后面。学生们在炙热且满是灰尘的马路上护送校长排成纵队一路跋涉,一路欢唱足有一英里路远,直到魏馥兰校长作告别演说。当魏博士消失在码头后,学生们将新代理校长董景安推往之前魏馥兰校长乘坐的马车内,然后大家将他拉回校园内。”徐志摩应当也在送行学生之列。P35-36
  1916年的世界,欧战正酣。在著名的血肉磨坊凡尔登以及索姆河发生的惨烈战斗几乎持续了一整年。
  1916年的中国,同样战火纷飞,时局剧烈动荡。袁世凯称帝引燃了西南护国运动的战火,各省纷纷独立。而帝制废除后一代枭雄的黯然离世又开启了随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时代。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份,作为远东第一繁华都市的上海相对安定,而位于黄浦江畔的沪江大学校园,则更成为“乱世中的伊甸园”。
  通过搜集沪江大学各时期档案文献,全方位清晰还原沪江大学的办学历程和历史细节,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由于此前围绕徐志摩的沪江印迹搜集的档案史料已经相对完备,所以便有了本书的先行问世。
  因此,本书的编纂完成,并不标志我们研究工作的终止或暂停。她是我们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征集文献资料、对沪江早期历史展开更广泛深入研究的一个新的开始。
  在本书所介绍的徐志摩就读沪江时期的校长和中外教员中,柏高德、魏馥兰和董景安的后代近年先后到访我馆,并提供了不少资料和原始文献。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有缘与梅佩礼、海波士、韩森、汪宗海、葛学溥、耆荷福、伊文士、林朝翰等的后代建立联系。
  1916年时,约有100多名莘莘学子在沪江校园内学习、生活。他们不光在沪江历史上留下了身影,也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除了徐志摩、吴经熊等知名人物以其天纵才情和对社会的贡献不断赢得后世的关注和景仰,其实每一个与沪江相关的生命的起伏跌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遗憾的是,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我们的了解相当有限。
  1916年初毕业的陈元龙,才华出众,曾任天籁社社长。1918年1月在普济轮海难中丧生于吴淞口。陆麟书、虞秉荣、胡咏骐、唐宁康是1917届学生,他们是1916年沪江校园最活跃的人,在社团活动中头衔众多,数不胜数。陆麟书1918年与徐志摩、姚传法等同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专攻教育心理学,学成归国后任沪江大学教育科主任、心理系教授。可惜于1924年5月29日新婚蜜月中突染伤寒症盛年离世。唐宁康毕业后两赴美国深造,先在芝加哥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沪江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胡泳骐毕业后先任职青年会,1926年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寿保险和商业管理学,1929年回国后成为上海的“保险业大王”。1940年11月因病去世。关于虞秉荣的文献记载稀少。
  陈禹平、董承琅是1918届毕业生。陈禹平深受魏馥兰校长赏识,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校长助理。1920年校园内发生霍乱,陈禹平不幸染病,于9月15日英年旱逝。董承琅1920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医科,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1992年11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去世。
  我们找到这些早期校友就读沪江时留下的珍贵图像资料,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使他们的生命痕迹得到长久保存,流布于世。
  本书由吴禹星担任主编。在本书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魏馥兰校长的后代魏金龙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
  同事刘子侠、刘淑娟在前期资料搜集工作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外语学院研究生程德桂、施祥、冯曼、王强、张伟东在英文文献资料翻译方面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黄思宇同学参与了后期文稿整理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的周其瑁、陈皓同学协助完成了徐志摩发表于《天籁》的文言文的注释。此外在档案馆勤工助学的研究生王心红、顾萍、段楚奇等都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工作。
  学校分管档案馆工作的领导江才妹、档案馆馆长杨佐平,华东师范大学王铁仙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龙向洋、华东师大档案馆魏明扬等同行以及本校校史研究的同事吴元骠和王细荣等老师都非常关注本书的编辑出版,并给予了热心指点和帮助。
  非常感谢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先生和他三位胞姐对本书的关注和鼓励,感谢陈子善先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吴芸茜、姬雪萍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的心血。





上一本:郑成功与晋江 下一本:言恭达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1916--徐志摩在沪江大学的作者是吴禹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