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学生 为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王慧炯在二姐王冰持的建议下考入了远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洋泾中学。这所学校创办于1930年,是上海最早的4所市立中学之一,也是浦东最早的公办学校,任课教师多由当时知名学者兼任,师资力量非常雄厚。 告别了洋楼、戏院、写满英文的商店招牌和人声嘈杂的弄堂,来到坐落在今日上海浦东的陌生学校,王慧炯始终记得当时浦东的原始、破败和萧瑟,然而学校是真正的乐园。音乐老师陈歌辛先生是归国留学生,直到晚年,王慧炯还能唱出陈先生第一次上课教授的法国歌曲,也能唱出由陈先生谱曲的校歌《红日涌东方》:“万家比栉,十里连樯,极目水云乡,浦东学府从此滥觞。多士翩翩聚一堂,且熏陶且培养,智德体群踔励发扬,待来日学成致用,蔚为邦国光。云苍苍水茫茫,乘风破浪万里无疆,看蓬勃朝气,似一轮红日涌东方。”还有一位力主“开放教学”的校长,每周回家都要坐轮渡,来回几乎一天,但路途的奔波从未让他感到辛苦,在江上的小憩或发呆反而成了他思考和观察的源泉。 离家求学后,王慧炯很快在学校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半年后就成为班内的优秀生。那时新文化运动正酣,以茅盾、巴金、丁玲、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带给王慧炯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使命感,他开始接触到了新文化的现代思想。因为是寄宿,王慧炯在课余也学习了打乒乓球,渐入佳境后,打败了他的所有同学。直至晚年,王慧炯依然能够打乒乓球。 王母被迫带着女儿王慧英回到周庄老家后,王慧炯只能借着母亲每年向父亲索要生活费的机会才能与母亲相见。1937年暑假王母来沪,王慧炯喜出望外。回到了盼望已久的母亲的怀抱,他跟着母亲回周庄过暑假,计划着开学后再返沪。 就在此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侵略军先是悍然炮轰宛平,制造了七七事变,侵占了平津,后又企图侵占上海,进而进攻南京。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及周边地区处于战火之中。 周庄地区依水成街,战乱中,船舶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迫停运,王慧炯只好在周庄老家长住下来。宁静的农耕生活,清新的田问空气,缺失多年而复得的母爱亲情,仿佛牧歌的真空生活,这一切都让王慧炯陶醉其中。 同样因为战火,几个当地大学生无法返校,于是在镇子的庙里办起了补习班,向二十多个年龄不一的本地学生教授英语、数学、化学等学校课程。农村的孩子读书不多,英语基础尤其差,这让小学三年级就在学校接受英语教育的王慧炯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混龄补习班中英语最好的学生。在补习班里学习的代数与几何知识,为王慧炯日后回到上海继续中学学业奠定了数学基础。正是这一年浓厚的家庭温暖和混龄班的学业补习,给王慧炯带来了巨大的人生动力,也打下了日后优良的学业基础,他渐渐培养起坚忍不拔的个性,潜意识中逐渐形成对爱和家庭的渴望。 在周庄,吃茶、聊天、搓麻将的闲散氛围让追求上进的王慧炯无法适应,几名大学生开办的每日半天的补习课程也不能满足王慧炯对正规求学的渴望。他不断给在上海的父亲写信,要求回去读书,大概是四母亲阻挠的缘故,父亲迟迟没有答应,总是以“上海还在战乱之中,还不安全”的理由安抚。 然而上海正规的学校、新锐的图书、进步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对王慧炯有着无比强大的感召力,王慧炯向母亲表达了“无论如何一定要出去”的想法,爱子心切的母亲只得千方百计帮儿子实现愿望。于是王慧炯冒着战火,乘着米船,闯过日本兵森严的盘查,在日本兵明晃晃的尖刀和凶恶的嘴脸下,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终于辗转回到了上海。 P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