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光盈大地炽心玉质


作者:姚昆仑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6:32


  一、启航远行
  昆明的秋天是迷人的,阳光明丽柔和,花草依然丰茂。
  在涂光炽离开昆明前夕,西南联大的进步同学聚集在一起,举行一次会议,会议有两个目的:一是谈谈思想,二是欢送涂光炽赴美深造。李明主持会议并作了记录。同学们充分肯定和褒扬了涂光炽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希望这位有理想有自信有才华的同学继续努力,加强群众观念,坚定革命理想,既要能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到国外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为祖国做出贡献工作。涂光炽回忆这次聚会,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在国民党后方的地下环境开的会,对于我是一次难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对当时,也对我未来走向有极大助益,是促使我思想不断进步和升华的极好路标。”
  从昆明回到重庆后,涂光炽着手办理各项手续。到了1945年9月。护照才批准下来。其间,他在重庆南温泉的职业补习学校工作。
  1945年10月中旬,涂光炽从重庆赴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彻底结束,航船行经太平洋有风险,只能从昆明到印度加尔各答转印度洋、南非、大西洋抵达美国纽约,然后从纽约到明尼苏达大学学习。
  加尔各答有孟加拉湾西海岸的最大港口。清晨港口天空晴朗,大海相对平静,几只海鸥在天空中翱翔。随着汽笛响过,轮船缓缓驶离港口,开始了去往太平洋彼岸的漫长航程。在船舷一侧,涂光炽与一些刚刚相识的人聚在一处,久久凝望着逐渐后行的大地。此去路途千万里,他不知道未来将是怎样。不过出去求学,去外面世界闯闯,对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当海岸线逐渐在视野中消失,水天一色,祖国刚刚发生的一切在涂光炽的脑海中清晰地滚动起来。
  他记得1945年8月15日这天,广播里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捷报把整个山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他放下手中书本,与市民一起涌上街头,不管是否相识,都互相握手、拥抱,人人喜笑颜开,眼中噙着幸福的热泪,大声叫喊着、忘情地唱着歌,相互传递和展露胜利的喜悦;晚上,他和在重庆的几位同学好友一起喝酒,沉醉在欢庆中。涂光炽高兴之余,与同学大声朗读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和神态感动着大家。不久,昆明校园传来了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的《凯歌词》:
  千秋耻,终已雪。见雠寇,如烟灭。大统一,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凯歌词》被媒体转载后,迅速传遍华夏大地。走之前,涂光炽还听说西南联大将迁回北平和天津,恢复各自校名。不久,在西南联大迁走之际,《凯歌词》等由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写,闻一多教授篆刻,目的是“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他当时高兴之情难以描述,他为母校的复兴祝福!
  如今,“抗战”胜利了,人民从战争的苦难中得到了安居乐业的宁静,国共和谈也在进行,中国似乎正在远离战争的阴影,一个饱经沧桑和战争苦难的国家需要建设人才。的确,当时连自行车都造不好的中国,许多方面都很落后,地质勘测实验设备落后,各种材料缺乏,整个建设,也失去了基础。而当时涂光炽听说,国民政府还准备派员到美国学习制造代表世界最尖端科技的原子弹,这说明学习西方科技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涂光炽感到,去美国留学,学成回国为国家服务此其时也!
  他想起前不久途经加尔各答时,在父亲的朋友、中国驻加尔各答外交官郑心广先生家里居住的日子。他与郑先生的两个儿子郑友国和郑友岭玩得很开心,在一起谈理想,谈未来。他们对涂光炽在延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经历津津乐道,充满羡慕;还跟涂光炽学会了唱一些陕北民歌和抗日歌曲。涂光炽的进步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取向。(郑友国和郑友岭分别于1950年、1951年先后回国,他们说:“我们当时选择回国,是受到光炽大哥的影响。”)
  在连续20多天的航程中,涂光炽的心就像海面起伏的波涛,一直难以平静。他与随行的留学生说,希望从此中国不要向太平洋的洋面那样风起涛涌,是一个安定团结、走向祥和富强的国家。
  观赏蔚蓝色的海洋、参与甲板上的各种游戏、找美国人聊天提高会话能力成了让涂光炽忘却晕船和度过漫长旅程的一件乐事。在不知不觉中,纽约已到眼前,自由女神像在远方招手,纽约港轮船穿梭往来,大厦矗立在树荫草地间,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与中国如此不同,纽约市安静地枕着她绵长的海岸线和碧蓝的海湾,中间夹杂着一块块精美的维多利亚式建筑群和如茵的绿地,迎面而来的建筑群映着清晨的阳光,带给他一种奇特的震撼。他亲身凝视着她,屏住了呼吸,他想,在这个美丽的国度,除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贡献,他还应该做点对祖国有用的其他事情。
  二、明尼苏达大学
  到达纽约后,涂光炽把在重庆时李汇川交给他一些文件转交给了美国进步报纸《华侨日报》的编辑唐明照,并向他谈起了当时国内情况,唐明照也向他介绍美国情况和留学的注意事项。
  又经历几天的长途跋涉,涂光炽于1946年1月终于到了他留学的目的地明尼苏达入学。在西南联大期间,涂光炽选择地质学为专业方向,因为他认识到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工业。而发展工业需要很多的矿产业支撑。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后,他决定继续攻读地质学专业。父亲为他选择明尼苏达大学,主要原因之一是明大的地质学科名气大,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级的权威教授;其次是明尼苏达生活费相对低廉。
  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的中西部,得名于当地印第安部落达科他的语言,意为“蓝天般的水域”。明州有14000多个湖泊,被誉为“万湖之州”。明州自然景色秀丽,四季分明:春天翠绿,夏日明丽,秋天多彩,冬季白洁。长达2300英里的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发源于明尼苏达州北部的阿苔斯卡湖,蜿蜒地流过明州;而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位于明州东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始建于1851年的明尼苏达大学位于密西西比河畔,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综合性的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服务社会的传统,其历史比明尼苏达立州还早。明大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1914年,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就已开始在明大就读。此后,从这里学成回国后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人才不少。例如,著名育种学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著有《中国小麦区域》、《实用小麦论》等重要著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荣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在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的潘钟祥,1941年在留学期间首次提出“陆相生油”新观点,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著有《基岩油藏》,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50年获博士学位的徐冠仁,回国后创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成功地进行高梁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辐射与同位素的研究,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高梁杂交种,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核农学家。
  始建于1851年的明大双城校区由20所院校组成,其地质系、化工系、机械工程系、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系、心理系、教育系、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森林、药学及医疗系统管理等多门学科在全美始终名列前茅。
  P50-53
  2009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宋云华老师的一个电话。说要请我写一位地学大师的传记。我感到有点纳闷,我不是学地学的,虽然了解一点地学方面的知识,但要写地学大师的传,涉及的地学内容繁多,对一个外行来说,自知能力有限。同时,作为在职人员,公务繁杂,要想在半年左右付梓实有难度。我想婉言谢绝,但宋老师的口气中似乎充满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踌躇良久,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承接了写作任务。
  由于过去对涂光炽院士了解不多,接着抽空调研了有关涂光炽先生事迹和材料,看后顿生敬意。
  涂光炽院士的一生是充满传奇、坎坷和奋斗的一生,也是大智、大觉和大爱的一生。近7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寒来暑往,春种秋收,饱含着光荣理想,催写着地学诗篇。在他的眼里,艰苦的野外和矿山环境却有着仙境般的风光,天堂般的诗意,山之秀丽,水之清幽,矿石之神韵,矿井之深邃,给人一种创新的灵动和返璞归真的意境。在那些奔忙山野的月月年年,在那些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涂光炽院士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智慧、精神和胆魄,孜孜探求地学的真谛。即使在生命的暮色中,他仍在求索,尽力弯腰去勘视地下的宝藏,撷取几块珍贵的矿石,使生命之酒更加芳醇,让生命的果实成熟得更加红艳,为中国地球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他那感人至深的事迹,让我触摸到共和国地学发展的脉搏,重忆生命力量的感动。涂光炽院士虽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贡献、他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文明进步的画卷,嵌入壮美辽阔的华夏大地,鼓舞着后学青出于蓝,秀出班行。
  在北京,我利用周六、周日采访了涂光炽院士的夫人蔡凤英医生、二弟涂光楠、堂弟涂光群等亲属,还采访了卢焕章等专家。宋云华研究员将她收集的各种资料,无私地提供给我。其后,我利用工作之便,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进行采访和座谈,有幸得以请教赵振华、谢先德、陈先沛、王秀璋、刘永康、曹荣龙、李庆龙、卢家烂、曹俊臣、解广轰、赵斌、刘义茂、王道德、李加田、李敬安、钟宏、夏勇等专家,他们向我讲述了涂光炽院士的许多感人事迹。并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山东省科技厅孙高祚处长、丛国平处长等人帮助下,我去了涂光炽院士曾7次考察过的金都招远市,采访了山东招金集团副总李守生及几位矿区的负责人,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亲临涂光炽先生曾经下过的平垌金矿,感触颇深。采访中所到之处,那些与涂光炽院士共事、相识的专家学者,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涂光炽院士的敬意和崇拜,故事中透射出涂光炽院士的创新智慧和人格魅力。由于时间关系,对很多专家无暇采访,深感遗憾和歉意,但他们所写的论文、回忆文章给我很大的启迪和鼓励,其中的一些感人的情节我冒昧地引用于书中,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
  经过半年多挑灯苦战,总算在春节之际拿出了初稿。地化所原所长谢先德院士、刘丛强研究员,原党委书记李加田研究员通读并认真审阅了全稿,校正了书中的错误并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涂光炽院士的夫人蔡凤英、儿子涂勘博士、二弟涂光楠先生认真审阅了本书的主要章节并进行了细致的修改。赵振华研究员、李朝阳研究员、成忠礼副研究员、曹裕波研究员、宋云华研究员也审阅并修改了相关章节。我在听取和吸纳大家的修改意见后,对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现在的书稿。因涉及的地学内容广泛,非自己一时能够吸纳和领悟,书中错误难免,敬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正。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感谢科技部原部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的鼓励。徐冠华院士在百忙之中多次打电话鼓励我,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并拨冗为本书作序。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出版中心胡升华主任,付艳、牛玲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千方百计,加班加点为本书的按时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是我撰写的第三本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从撰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到“地学家涂光炽院士”,自己不仅对这些科学研究巨擘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钦佩,而且对地面、天上和地下的知识都获得了更新的理解。写作是艰辛的,但愿这本实际上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涂光炽院士的传记,能唤起更多的人对涂光炽博学智慧、宽仁随和、大爱无疆和奋斗贡献一生的回忆,激起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对科技、特别是对地学的兴趣、关注和支持。
  祝地球科学芳菲满园。
  作者谨识
  2010年3月15日于北京





上一本: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 下一本:马革顺自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光盈大地炽心玉质的作者是姚昆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