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梦在路上


作者:孟繁之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6:31


  一 家世
  我于1952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西拉斐特(West Lafayette)。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的大部分时光,直至中学毕业。印第安纳是美国的一个州,在美国属于中西部。我的父亲在1959年9月,我七岁生日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之后我母亲一直独身,直至她1993年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原先都是天主教徒,我母亲是意大利裔(她的母亲和父亲都出生在意大利),我父亲是爱尔兰裔(他的祖上在19世纪移民到俄亥俄州)。他们在纽约相遇,当时我母亲在那里工作,学习戏剧和表演。我父亲则是福特汉姆大学一名学习西方哲学的学生。我父亲去世后,我母亲重新回到校园,完成她未竟的学业,在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拿到英图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她继续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博士。再之后,她在纽约州西部的一所大学里任英国文学教授,但后来离开了,回印第安纳当编辑,直至终老。从我父亲离世,也就是我小学二年级至整个中学这段,她一直都在读书。
  虽然我们并不算穷困,但是我母亲的薪水比我当时认识的大多数人都要低。自从我父亲去世后,直至1970年,我们都在使用我父亲健在时买的那辆车,一辆1954年出厂的福特牌汽车。而我儿时的伙伴及学校里的同学,他们家里一般每隔几年就会换一辆新车。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为此很是自卑。我们一直住在租赁的公寓里,而我的玩伴及同学们则多住在单门独户、拥有车库和前后院子的家里。现在回头看,早年的这种生活培养了我一种极简主义的处世态度。直至1993年结婚之前的很多年,我从来都没有拥有过自己的汽车或房子。我母亲在我结婚六个月后过世,这或许是一个奇特的暗合。在很多年里,在市区或上下班,我都骑自行车。如果离开市区,我则乘公共巴士(这也是同美国底层民众接触的一种极好的方式)。这些都使我避免了拥有像汽车和房子那样大的物件所带来的麻烦。
  我在大学的环境里长大,我儿时玩伴的父母也几乎都在大学里工作。除了有一年的暑假,我曾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中国餐馆里打过短工,包括我现在工作的大学,我从未做过大学之外的其他任何工作。在我中学毕业前和初入大学的那些暑假,打零工也几乎都在大学校园里做些“蓝领”的、纯体力的工作。比如曾做过密歇根州立大学土壤学系的农艺工人,以及普渡大学园艺系的苹果采摘工,也包括一度为普渡大学做值夜班的扫地工人。作为一个在大学环境、氛围及知识分子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这意味着我从儿时起即认识许多教授,并且可以很轻松地同他们交谈。我母亲时常会在家里举办各种聚会或沙龙,邀请她的英国文学系的同事,包括一些作家和戏剧导演来。他们喝马提尼酒,谈论文学、戏剧、政治。即使我当时不明白他们所谈论的,但从那时起,我就非常欣赏那些具有幽默感和懂得语言讽刺技巧的人,文学教授尤其如此,令我向往。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英美作家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名称及所描述的人物、角色。也许我后来选择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就是想像我母亲研究英美文学一样;但不同于她和我父亲的是,我研究的是地球另一边的一种文化。成为一名学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我尽可能远离商业和金融这些单调的资本世界的一种方式。(P5-9)
  马克梦常来中国,几乎每年一次,看我,看潘绥铭,还有其他朋友。因为来得太多,潜移默化,显得特别中国。语言,虽然胡同里的话还不过关,但普通话绝对标准,根本听不出口音;心态也非常平和,丝毫没有洋脾气。还有,他很平民化。他喜欢美国的老城市和旧建筑,包括其中的贫民区。中国也一样。复旦读书时,同屋的中国同学,一件衬衫老不换,让他自惭形秽,他也决心不换。总之,他给人的感觉是,不像外国人,也不像大学者,只是个普通朋友而已……我还记得,从唐复年家出来,我们坐在夕阳西下的筒子河边,台阶下面,波光粼粼。他说,他特别喜欢刚才的访问,“紫禁城的黄昏”,真美,可惜没带照相机。
  ————李零
  迄今每年去中国,去北京,都是令我振奋的一件事……我到北京,主要是到北京大学,在美丽的燕园访书访友。这里有我做研究所必须翻阅的明清小说,有马隅卿的珍贵藏品,也有可以交换意见、谈天说地的朋友。
  ————马克梦





上一本:马革顺自传 下一本:从红色青年到职业外交官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梦在路上的作者是孟繁之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