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贵族的理想--他们支撑了中国


作者:张华侨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6:07


  第一章 胡铁花承担了为家爱国的责任
  为挽救家人的生命,他冒着风雪出外挑粮食怀着不能忘却的家族情感,怀着悠长、不变的乡土意识,胡适的父亲胡铁花(1841一1895),于清同治十年(1871)离开上海龙门书院,急匆匆赶回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他要完成一个伟大的任务:修复胡家祠堂。
  到达绩溪,胡铁花沿着一条弯曲的山路,向上庄村方向行走,两边山峰绵延,不受约束地伸展它庞大的身躯,茂密的树林、灌木、杂草,按自己的想象,随意装饰大山。
  步行30多里,上庄村出现在胡铁花眼前:村口几棵苍翠、挺拔的杨树,见证了胡家祖辈开荒播种的岁月,周围十几座起伏秀丽的山峰,犹如一个巨人伸出热情的双手,把族人环抱。
  中间一片开阔的平地,耸立着近百栋宅院,那是胡家几代人依托家族经济共同体,创造的财富,虽然人口不断膨胀,却紧密相连、互助友爱,一条汇集了泉水的清澈溪流,日夜哗啦啦地从村子南边流过,给村民带来了生活用水。
  面对眼前秀美的景色,胡铁花为祖辈胡七二选择这块“藏龙聚气”的风水宝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传承600多年,感到由衷的自豪。
  当他走到位于村口的胡家祠堂,一种悲伤不禁涌上他心头:原来雄壮无比、祭拜祖先的祠堂,在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烧毁,残墙断壁上爬满了藤萝。
  往事把他带回到明万历元年(1573),为了凝聚族人的情感、强化千古不变的血缘关系,胡家人筹集资金修建宗祠,至泰昌元年(1620),历时47年竣工,他们毕恭毕敬地把祖辈的牌位放在神台,依次排列,烧香祭拜。
  由于上庄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产量低,收获的粮食只能维持几个月,明朝后期,为缓解生存资源不足带来的压力,胡家人走出山沟,经宁国、广德县,进入湖州、金华、杭州、南京、苏州、上海、九江、汉、口等地经商。
  到道光年间,胡家人通过耕种、读书、经商相结合,在当地变成了一个一大族,涌现出一批商人、教师、一官员、学者等贵族,增强了宗族吸收经济资源抗风险的能力。为了光宗耀祖,道光十三年(1833),他们出资扩建祠堂,规模比过去更加宏大。
  与胡家人树立祖辈权威相比,也在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第一家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帮助在华的西方官员、商人、学者,认识清朝沿着专政的道路行走,如何给人们带来了贫穷、落后。
  他告诉被王权压制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皇帝消耗纳税人的钱,必须为人民提供法治、教育、医疗、救济等公共服务,所有涉及民生的决策以及行政开支,必须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打破官员在幕后操作的神秘。
  据《胡铁花年谱》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四,上庄村胡家喜气洋洋,伴随一阵锣鼓、鞭炮声,20岁的胡铁花与头披红绸布的新娘冯氏,在亲友的簇拥下,面对贴着大红喜字的神台,举行了结婚仪式。
  他们吃完喜酒刚过2天,也就是1月26日,听到一个不祥的消息:太平军从芜湖出发,先后攻占了南陵、泾县;29日,几乎不受抵抗地占领了旌德,这个县与绩溪只有一山之隔,意味着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
  2月1日,灾难降临到绩溪,一伙凶恶、野蛮,以掠夺为生的太平军,在县城四处抢劫,并向七都、旺川等村子扑来,离上庄只有7里,危险就在眼前,当天夜晚7点,胡铁花的伯父以及他奶奶等20多人,乘着夜色跑到附近山林躲避。
  19日,财力雄厚的胡家、程家、柯家、汪家、江家等家族,组成2000多人的自卫队,在六都乡张家桥与打着太平军旗号的强盗展开血战,中途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却不幸中埋伏,有200多人倒在血泊中。
  7月,两江总督曾国藩驻扎祁门县,派大将李元度守护徽州。李元度打过几次胜仗,立了不少战功,没有把太平军放在眼里,不经意地流露出骄傲自满。
  却不知军营士兵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大家怨气冲天,军心极其涣散,又因太平军以重金买通他手下的人,在一个夜晚里应外合,没有等他醒悟过来,太平军攻破了城门。
  随即以打仗为掩护,以抢夺财物为目标的太平军,变成了吃人的野兽。一场大抢劫、大流血、大恐慌、大逃亡,从徽州向县城、集镇、乡村扩散,当地多少富有的家族,一夜之间被这群土匪摧毁。
  当时胡铁花20岁,长得身强力壮,与伯父胡星五,先把家人安排在离村子10公里远,一个叫剪刀凹的山上,搭一个棚子居住,其他村民陆续迁来。到了晚上,他们回家取一些衣物、食品。
  战争把不同的目标融合到一起,让不同阶层的人幻想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改变自己的地位。剩下只有暴力决定结局。咸丰十一年(1861),以溃散的太平军、贫民、逃荒的人组成的强盗,不断在徽州各个县城、集镇、乡村流窜,把抢劫富户的钱财当做赚钱的手段。
  3月8日,找不到财物的强盗冲到山上搜寻,胡铁花等人凭借剪刀凹有利地势,几次打退他们的强势进攻;10日,当地一个投靠强盗、熟悉地形的人,带领他们从茶坞樵上大壁山,出其不意地从剪刀凹后面发动袭击。
  P1-3
  我怎样踏上探索贵族理想的旅程
  站在江苏宜兴范道乡的河边,望着金色的晚霞,我不由得问自己是什么力量推动我,踏上探索“贵族理想”的旅程。
  我出生在乡土社会,对村庄、土地、树木、山川、河流有一种天然的情感。童年时期,我在田野放牛时,读完了《鲁滨逊飘流记》,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冒险主义,深深地吸引了我。
  受这部著作的影响,我反复做同一个梦:跨过一座山峰、河流,到达一个乡村,又奔向遥远的古城。虚无缥缈的梦境,激起我无限的想象,并引发了一个疑问:人生如同行走在茫茫荒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什么目标?
  当夕阳消失、暮色降临,村子里升起了缕缕炊烟时,我感到乡亲们年复一年地耕种,依然是为糊口奔波。面对村民缺乏经济来源、有病无钱治、大量青少年失学等问题,我幻想用文学为他们的命运呐喊!
  1998年,我在武汉大学读完经济法专业后,怀着寻求民主、法治的愿望,到北京有关媒体做记者,有机会到中国各地采访,了解老百姓的生存现状、贫富差距等,也许是上帝指引我完成这个任务。
  2003年8月,我萌发了一个愿望:沿黄河流域调查,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的兴衰以及贫富不均、分配不公、阶层之间冲突的原因。我的想法得到了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研究院教师王健的支持。
  1957年,她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家庭,在送走了充满动荡、创伤、荒芜的“文革”后,1978年,上帝给她提供了转换身份、吸收知识的机会:从合肥一家电力厂的车间工,踏进北京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
  毕业后,王健到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金融财政研究。得益于北大自由、包容、创新精神的激励,她平易近人、思维活跃、观察敏锐,富有责任、正义感,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始终关注中华民族如何更快地接近法治、民主。
  得到她的帮助,2003年9月12日,我听从上帝的召唤,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理想主义,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8个省,行程1.5万多公里。经过一年多调查,我们终于合作完成了《中国黄河调查》。
  这次黄河之行让我认识到:曾经被有关人士宣称,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为什么走向了衰落?为什么没有托起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梦想?
  一个没有扩张、创新基因的文明,不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不会培养一个优秀的民族,更不会带领一个民族开创辉煌的时代,黄河文明的衰落,不是证明了这一点吗?
  一个时代需要一群敏锐、充满激情、具有变革意识的思想家、政治家、资本家、科学家,打破僵化的教条主义,反思民族经历的痛苦、失败,为富民强国开辟道路。
  黄河调查结束后,我对探索中华民族的兴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揭开:为什么200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停滞于小农经济?为什么不像欧洲,从发明蒸汽机迎来工业文明?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智慧只用来统治人,却不去点燃法治的火焰?
  我想起人类学家李济;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教育学家陶行知;经济学家陈翰笙、张培刚等人,他们是中国告别科举以后,走进乡土社会,揭示老百姓生存现状的先行者。
  虽然他们拉开了揭示中国真相的序幕,但遗憾的是,因社会动乱等原因,未能深入地解答: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不能摆脱灾荒、贫困、专制、愚昧无知?
  当火炬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们应该满怀信心踏上认识中国的旅程。
  怀着这个梦想,2004年lO月26日,我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停留一个多
  2000多年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乡村,乡村以家族聚居组成,他们到底创造了哪些文明成果?以什么形式存在?他们的宗法观念、道德礼仪、宗教信仰,对社会有哪些影响?至今国内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还是一片空白。
  带着这些疑问,12月12日,我来到苏州周庄镇,找到周庄旅游公司原总经理庄春地,他向我介绍了古镇的文化价值,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经历。
  12月15日,我到达浙江湖州市南浔镇,这是以丝绸兴起的江南古镇,保存着极为稀有的大宅院、藏书楼、花园、教堂。我找到南浔镇原党委书记朱培德,他向我介绍古镇的经济、文化以及一些家族的兴衰。
  然后,我参观了张静江、张诗铭、刘镛、庞元澄、刘锦藻、梅履正等家族的宅院。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他们以经营丝绸、食盐、地产等成为巨富,并出资修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其中,张静江曾捐资支持孙中山推翻清王朝。
  12月19日,我来到浙江桐乡市乌镇,参观了文学家矛盾的故居。在乌镇南大街,我走访了加工银首饰的陈啸宁,据他介绍,他家在清朝以“张宝源”店铺加工首饰,传到他是第6代。
  上述3个古镇以手工业兴起,经历1000多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地商人、文化人士等贵族,承担了输送公共资源及维持秩序的责任。
  打开认识徽州文明的大门
  走访浙江几个古镇后,我决定到徽州乡村调查。
  12月21日,我从乌镇坐汽车到达胡州市,转车到安徽宣城市,再转车到宣纸的发源地————泾县。
  12月22日,我去泾县丁家桥镇,了解当地宣纸生产情况。经泾县文化局一位人士介绍,得知厚岸乡查济村是一个古老的乡村。
  12月23日,我从泾县坐汽车赶到查济村,找到退休教师查克定。据他介绍,唐朝初年,查家祖辈迁移到此地居住。他带我参观了大祠堂、宅院等,为我打开了认识徽州文明的大门。
  ……
  2015年10月16日,经浙江人民出版社王福群主任介绍,我到东阳拜访原文化局副局长、《东阳市志》主编、文史专家、现年82岁的王庸华,他心胸坦荡、为人正直、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广,先后参与10多部地方志与专业志的编写、审稿。
  王庸华老师得知我这几年以来,为研究家族对国家的影响到处奔波,不仅把他出版的有关书送给我,还介绍我到横店镇调研厉家的兴起,并请有关人士接待。
  由此,我得到了横店镇中学退休教师、《东阳厉氏文化志》主编厉天德、横店集团副总裁厉宝平、东阳文化局马景斌局长等人大力帮助。
  正是这次王庸华老师支持我调研厉家1000多年的演变,又结合我以前对其他家族兴衰的分析,我在研究家族与国家取得了一个理论突破: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国,浙江等地以“家族经济共同体”配置资源,以“家族公有制”分配财富,在经济与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了从农耕向自然商品经济、从家族分享向国家提供能量的转变。
  这是一场不依赖帝王将相,发生在县城、集镇、乡村,由贵族阶层推动的伟大变革!
  10月29日,我冒着细雨从杭州坐车到达黄山,再次得到黄山党校教授、律师汪晓华的热情接待,并结识了屯溪一中教师许晓骏,他对我写贵族的理想表示赞同,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这次我想在黄山住下来,一边深入走访徽州古乡村,考察徽商创造的物质财富与文化成果,认识徽州文化对维系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获得新的灵感,一边静心完成这部书。
  许晓骏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立即与他认识的有关人士联系,帮我在最短的时间租到一套房子,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面对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新安江,驱散旅途奔波的疲惫,得到一种打开思想大门的激情!
  与许晓骏交谈,我发现他继承了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友好合作的基因,他喜爱读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著作,有很高的领悟力、理解力,学识超过了一些在大学背诵书本,却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庸教授。
  此时,我还要感谢安徽省泾县查济村查克定、查从发;绩溪县上庄村胡强胜、胡承哲、瑞川村柯家骅、绩溪县副县长柯宁宁;歙县棠樾村鲍树民,建德市新叶村叶洪富、叶昭镖;东阳市蔡宅村蔡朱火、蔡朝棠;浦江县郑宅镇上郑村郑定汉、郑期康。
  黄山学院原副院长汪大白、黄山政协副主席胡宁、张俊杰、黄山社科联主席杨永生;武汉的朱清平、孝感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刘辉、孝感的汤纪周、孝南招商局陈圣芳、孝感朋友易格滋;湖北安徽商会名誉会长周晓山、江苏安徽商会秘书长宛明星、湖北博物馆副馆长万全文、南京博物院陈列所陈同乐所长等人。
  2015年10月30日至12月16日,于黄山屯溪黎阳新村。





上一本:林徽因新传--她是人间四月天 下一本:燃烧的音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贵族的理想--他们支撑了中国的作者是张华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