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正式开始。南疆危在旦夕,张佩纶被总理衙门派去办理海防事宜。然而,没落腐朽的清王朝怎能敌得过工业文明的国家?张佩纶的雄心壮志纵使再能感天动地,却根本不能在战场上敌过法兰西飞奔的战车。 一夜之间,台湾福建的海防便被来自法兰西的炮火打得支离破碎,陨落在南中国海上,消逝不见。身为主帅的张佩纶为保命头顶铜盆,仓皇而逃。战事大白,主帅逃跑的消息一传到朝廷,龙颜震怒早已在预料之中。 战事的失利于飘摇的清王朝来说本是寻常之事,但那些曾被张佩纶犀利谏言过的官员,岂可轻易放过这复仇的好机会?于是一番上表过后,“革职充军,流放东北”的圣旨便飘到了张佩纶的手上。 张佩纶彻底被朝廷遗弃了,这一弃,便是四年。四年后,四十余岁的张佩纶终于从东北返回到京师。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年轻时“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已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成为现实的乌托邦。 屋漏偏逢连夜雨。回到北京不久,张佩纶的夫人便撒手人寰。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在他流放东北时屡次接济他的李鸿章再次提携了他,请他在幕下做记室。后来,张佩纶无意看到了挂在李鸿章书房内的那首《基律》,全诗虽然在写他败北的事件,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他本人的理解、同情和惋惜,充满了惜才之情。张佩纶看到此诗后颇为感动,而李鸿章在此时又提出想将女儿许配给张佩纶。对此,曾朴的《孽海花》中有详细描述: 书说:威毅伯(即李鸿章)笑道:“只是小女儿有点子小聪明,就要高着眼孔。这结亲一事,老夫倒着实为难,托贤弟替老夫留意留意。”仑樵(即张佩纶)道:“相女配夫,真是天下第一件难事!何况女公子这样的才貌呢!门生倒要请教老师,要如何格式,才肯给呢?”威毅伯哈哈笑道:“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 就这样,中堂大人的千金,年仅二十三岁的李菊耦就嫁给了四十余岁的贬官张佩纶做填房。起初,李鸿章的夫人对女儿的这门亲事是坚决反对的,但无奈李鸿章态度坚决。于是,老夫少妻的一个家庭便组建了起来。 李菊耦和张佩纶共同生活了七年,张佩纶便与世长辞了。留下三十岁的娇妻和一儿一女,便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和姑姑张茂渊了。 李菊耦面对孤儿寡母的境遇自然感慨,这种情绪投入到一双子女身上便是寄予更多的厚望与期许。于是,她对儿子张廷重严加管束,据张府女仆回忆:“老太太总是给三少爷穿得花红柳绿,满帮花的花鞋————那时候不兴这些了,穿不出去了。三爷走到二门上,偷偷地脱了鞋换上袖子里塞着的另一双鞋。我们在走马楼窗子里看见了,都笑,又不敢笑,怕老太太知道了问。”P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