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花神百年


作者:冬炎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35


  祖辈与父辈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邑中山市(古称香山县)以五桂山“多神仙花卉、香闻十里”而得名,那里景色优美,人物俊杰。萧淑芳的祖籍正在这方宝地之上。
  萧家祖上为书香门第之望族。祖父一介秀才,能文能诗;祖母大家闺秀,惜早年玉殒,生有萧伯林和萧友梅两个儿子和一个早逝的女儿。嗣后,祖父将府上一位丫鬟纳为妾,晚辈称她作“二婆”。庶祖母人贤惠能干,在为萧家续香火方面可谓是劳苦功高————孩子接踵而至,一直排序到十四。
  萧淑芳父萧伯林(1876~1952)勤学贤达,苦斗奋争,在“庚子赔款”期间入天津英制北洋医学院学医,后历任铁路局医生、车务处长、副局长职。20世纪20年代初定居北平,靠十余年节俭下的薪金在西城购置了房产,祖父和庶祖母等人迁居而来,济济生活一处,直到去世。萧家在京郊西山碧云寺脚下置有一块墓地,萧伯林及夫人李志芬(1876~1963)分别于1952年和1963年故去,与他们的父辈皆安葬于此。
  萧淑芳叔父萧友梅是孙中山挚友,为中国同盟会最早成员。他是中国首位音乐海外留学生,后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淑芳七姑父王世杰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为人率直正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曾邀请其回大陆,终因九旬高龄而未竞,后客死于台。
  当然,在他们之后的晚辈中更是不乏卓荦人才,萧淑芳、萧淑娴、萧淑熙姐妹以及堂弟萧勤就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近代音乐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德国。归国后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撰有《普通音乐》等书,并作《问》、《国耻歌》等数十首歌曲及钢琴曲。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体系是在蔡元培先生倡导和支持下由萧友梅一手建立起来的,萧友梅的名字标志着中国新音乐时代的开始。台湾地区《联合报》载周凡夫文章“萧友梅的一生”称:“就萧友梅的一生功业来评价,他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实在起着划时代的贡献,誉之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实在当之无愧。”
  萧友梅十八岁赴日学习西洋音乐,较李叔同进入日本“上野音乐学校”早三年,除“音乐救国”外还直接参与了革命运动,结识了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并成为至交,1906年参加“同盟会”,极得孙中山赏识,说他“最能理解我的本意”。萧友梅常出入位于东京郊外大久保镇的廖仲恺府邸,与孙中山、梁必、钱树芬、钱乃文、乐卢、何四良、刘叔和、关乾甫、关汉光等革命者会晤。一次,孙中山从广州抵达东京,被清政府密探跟踪,通缉重金悬赏孙中山的人头。在这危难时刻,萧友梅将孙先生藏匿在卧室长达月余,担负孙先生的衣食和外联工作,直到将他转移至安全地点为止。为此,孙中山极为赞赏萧友梅的胆识与为人,遂成莫逆之交。后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时任萧友梅为总统秘书并与胡汉民、谭熙鸿、张兢生、杨铨、宋子文、廖仲恺等交往甚密。辛亥革命后,他们忧心忡忡,互赠诗画以言心志。胡汉民给萧友梅赠词:
  “不到短长亭,未是愁时候。天遣流莺,抵死摧,归思浓如酒。”
  1912年萧友梅赴德国留学,1916年在莱比锡获博士学位,在德结识一批音乐巨匠,如作曲家舒尔茨(H.Schulz)、乐评家雷密(A.Remy)、音乐及教育家胡果·利曼(Hugo Riemann)、指挥家尼克士(A.Nikisch)和李察·史特劳斯(R.strauss)。他们的艺术成就给萧友梅日后返国从事音乐事业的影响极其深远。
  1920@:萧友梅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开始了他的北平七年音乐教育生涯。致使北平的西洋音乐风气大盛,成为当时中国的音乐中心。1925年秋,北洋政府改组“美专”,增加音乐和戏剧两系,更名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画家林风眠任校长,萧友梅任副校长兼音乐系主任。1927年萧友梅去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来许多“国立音乐院”的学子都成为了我国杰出音乐家。
  萧友梅在北平期间居住在其兄萧伯林家。那时萧淑芳十几岁,对叔父记忆深刻,在萧友梅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曾撰文以示深深怀念,“当时我们家里女孩子很多,有六、七个人学钢琴。每逢假日或星期天,叔父的学生连同家中学音乐的聚在一起,由叔父指导大家演奏练习,节日时开家庭音乐会,乐声悠扬,热闹得很。我经常见他坐在钢琴旁,试弹他自己谱写的乐章,苦思忘寝。印象里,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南房还灯光隐约,传出断续的琴声……”
  萧淑芳说:“虽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然而,我真正走上美术之路还是和叔父有着直接关系的,是他举荐我到林风眠先生的门下学习画画的。”
  1940年的最后一天,年仅五十六岁的萧友梅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萧淑芳回忆说:“在他病重时,刚好我在上海,经常去看望他。他热心培养音乐人才的高尚精神,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缅怀过去,叔父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公而忘私的精神正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
  1990年12月,又逢萧友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为缅怀一代音乐大师,吴作人题写条幅“艺术首先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言简意赅地颂扬萧友梅杰出贡献之精髓。如今,吴作人的这幅题词已成遗墨,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永久保存。
  2000年12月底,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怀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十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萧友梅博士逝世六十周年音乐会”在京举行。音乐会上演的主要曲目为萧友梅作品,以及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生冼星海、贺绿汀、李焕之等人之作。
  2007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促进会倡议,由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广东中山市人民政府、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建立的萧友梅纪念碑在萧家墓地落成。
  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举行了纪念萧友梅博士逝世七十周年活动。
  在萧友梅故去半个多世纪后,他的音乐作品仍然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演播和传颂着。P2-5
  中国杰出的美术家萧淑芳先生将研究和传播美作为她的终极选择,无怨无悔,为此,奋斗了一生。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作为花之使者,九十四年的生命旅程如春雨般细润无声,却将百花催放得如此灿烂华美。她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她的生命的绝对值却是伟大的。
  我有缘结识吴作人萧淑芳二位尊敬的长者,并且亲自为萧先生立传,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为了完成《萧淑芳传》的采写工作,2000年的春秋两季,我有幸与萧先生在京都颐和园北的稻香湖畔朝夕相处,使我有机会接近并详尽地“解读”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随着了解的深入,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发高大起来。至今,我的言行举止皆自觉地以萧先生为楷模,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
  基于此,在我的内心深处生发出了某种不安————惟恐因我才疏学浅而“亵渎”了几近无瑕的璧人————此书的主人公萧淑芳先生。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装饰、不虚构,尽可能地全面细致地再现萧先生的真实而美好人生。尽管我已经努力了,我想,还是会挂一漏万,瑕疵难掩。
  该书起笔于十年前,萧先生认真审读初稿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为先生没能在生前看到出版的成书而遗感,而内疚。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补充完善并出版此书,是以了先生的遗愿,也是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在成书过程中,难点在于有与吴作人“重叠”之虞,我力求避之。但是,事实上,他们夫妇俩是密不可分的————时间上,相携相持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艺术上,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生活上,完美结合,如影随形。他们俩共同走过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值此书稿付梓之际,我借此感谢商玉生萧慧夫妇及其家人,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感谢读者的热心与关注。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台湾朋友杨志新先生的资助。诚恳欢迎方家斧正。
  冬炎
  辛卯夏于京郊妙音斋





上一本:泰戈尔--我前世是中国人 下一本:第一位印第安总统--埃沃·莫拉莱斯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花神百年的作者是冬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