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人杰地灵,自古就是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之地。南浔崇文重教,富甲一方,人们致富后崇尚读书人仕。从明朝嘉靖至崇祯年间就出现了3个宰相,即沈溶、朱国桢及温体仁,和两个尚书,为礼部尚书董份和刑部尚书沈寅,固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谣。在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南浔共出进士41名,京官56名和州县官57名。南浔首富刘镛致富后提倡“财之聚,施散相邻,使其免受寒饥之苦”。这种观念影响了南浔富豪群体。他们或出资修桥筑路,或开办学校,造福乡里。如刘锦藻、张弁群、庞云镨、徐一冰等在南浔先后办起浔溪书院、明理学社、浔溪公学、正蒙学社、浔溪女校、中国体操学校等各类学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代体育的开拓者徐一冰先生。徐一冰出生于富裕家庭,毕生矢志办学。早年加入同盟会。因不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之辱,1905年赴日本大森体育学院留学,专攻体育。1907年回国后,与王季鲁,徐傅霖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体育专业学校一一中国体操学校,创办了《体育界》和《体育杂志》这两本中国最早体育刊物,为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担任中国体操学校校长15年,毕业生达千余人。这些学生又在各地兴办体校,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他的学生不少成为体育界的各项创始人或有影响的人物。他关心社会公益,乐于帮助和教育贫苦的儿童。1915年他决心拍卖全部家产,在南浔创办半工半读的贫儿教养院,自任院长,夫人陶莲雅任副院长。他办学20多年,受益儿童数百人,他爱国爱民、不图钱财、毁家办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敬仰。他积劳成疾,在43岁时因肺病去世。为纪念他,南浔镇上建立了“徐一冰游泳池”和“徐一冰纪念馆”,把他的功绩载人史册。我是1937年4岁时因日寇入侵而离开南浔的。幼时早上母亲抱着我坐在窗边时常常听到外面传来清亮的军号声,印象很是深刻。后来母亲告诉我,这是附近贫儿教养院的升旗号。那时我对贫儿教养院的历史和实况一无所知,直到后来南浔同乡会眭桂庆会长赠予我一本著名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所著的《江南小镇》后,我才知道贫儿教养院的经历和来之不易,并且知道了徐迟就是徐一冰的长子。徐迟生于1914年,比我大姐大4岁,比我大19岁。虽然我们年龄有一定差别,但经历的时代几乎是相同的。因此,我对他的自传式著作《江南小镇》一书中所述的人和事都有深切的感受。我首次看到徐迟的名字是在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为此加上如下的按语:“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推荐徐迟同志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作品原载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它以生动的文笔,反映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动人事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已被批为“臭老九”,中央关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尚未做出,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日报》发表这样一篇热情报道知识分子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大文章确实会令人耳目一新,情绪振奋。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立即飞扬神州大地,陈景润以及此文的作者徐迟均名声大噪。但当时我不知道他是南浔人,直到读完他的《江南小镇》一书后,我才感受到他是一位热爱祖国、家乡和人民的值得敬仰的南浔籍作家。2000年秋,南浔镇在文园建成了“徐迟纪念馆”以志纪念。徐迟有3个姐姐和1个弟弟,都各有成就。大姐徐曼珠嫁给我国早期著名电影制片人李大深,是优秀左翼电影《桃李劫》等的制片人和多个电影院和影片公司的经理。有趣的是我看到他在书中还写到:“大姐家三楼亭子间,住着大姐自己生的男孩子李钧学。 P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