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善朴杨华瑞传


作者:雷桂华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28


  老二名叫王灿辰,娶妻李秀兰。夫妻二人和睦相处,勤恳种地,全家倒也能够糊口。不如意的是妻子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身,分别取名叫素琴、素环、九竹、喜歌。全家六口人,只有王灿辰一个男劳力,四十多岁时就累得弯了腰。更让他们夫妻难堪的是家中没有男孩。当时的农村,没有男孩子就算“无后”,没人继承香火。眼看老两口都是五十上下的人,大闺女都出阁当了母亲,这辈子恐怕没希望再有儿子支撑门户了。王灿辰整天埋怨老天不公平,说老大读过书还有五个儿子,不让他读书还只让他生养四个闺女。还说老大的儿子就是败家也算是有后;自己家全是闺女,等她们都出嫁后,自己就成绝户了。谁料想,人过五十老天爷又让他的妻子有了身孕,这也算是个奇迹。这里的习俗是:最小的男孩叫“老生儿”,最小的女孩叫“老闺女”。王灿辰多么盼望生个男孩啊!所以他在院子里等待妻子生产,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到接生婆撩开门帘、迈过门槛时,他紧张得都不敢问是“老生儿”还是“老闺女”,生怕和之前几次一样失望。
  只见接生婆眉开眼笑、高声大语道:“大兄弟,恭喜你,得了个胖小子。”这时,王灿辰才松了口气,一头冲进屋内,又哭又笑地喊道:“我有儿子啦!我有儿子啦!”疲惫的产妇又嗔怪又满足地看着这个喜极而泣的男人。旁边的“胖小子”一点都不胖,瘦巴巴的,被他吓得“哇”地哭出了声,但嗓音非常洪亮。谁也不曾想到,日后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这个嗓音。这个给老王家带来希望和喜悦的“老生儿”,就是日后在全国拥有众多“粉丝”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
  父母年过半百,上有四个姐姐,可以想象王善朴的出生给这个农家小院,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带来了多大的喜悦。老两口的开心自不待言,四个姐姐也像守着一个金疙瘩似的逗他玩。但很快问题就来了,母亲毕竟将近五十岁了,为孕育这个“老生儿”耗尽了心血,待小善朴出生后就再也没有足够的奶水来喂养他了。那时的农村能够代替奶水的,只有面糊糊和小米汤。在这样的饮食条件下,小善朴越来越瘦,黄巴巴的小脸、稀疏的头发、满脑门的皱纹,脖子细得像麻秆,日夜因饿而啼哭不断。这样下去还能不能保住命呢?全家人愁坏了。
  一天,大姐素琴抱着刚满月不久的女儿回娘家来看弟弟。刚刚被抱起来的小善朴,可能受姐姐身上奶香的吸引,本能地往她怀里钻。姐姐有点儿不好意思,就把弟弟放下,结果,小善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姐姐就又把弟弟抱在怀里,没想到弟弟立马就不哭了。姐姐刚把衣服撩开,弟弟就无师自通地找到乳头吮吸起来,那么投入,那么卖力,那么香甜。小善朴这回可是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打着饱嗝很快酣睡起来。母亲李秀兰看见了,就说:“看你弟弟这个馋劲。”素琴临走时对母亲说:“娘,我想以后搬回来住。我来喂弟弟,他是咱王家的根。我要把他和我闺女一起养大成人。”李秀兰说:“妮子,你是出了门的人,你得跟你婆母娘和男人商量一下再说,可别惹你们小两口生气。”
  就这样,全家人在期盼中,在小善朴的哭声中,又过了半个月。一天,二姐素环喘着气跑回家说:“爹、娘,马车来了。”
  “谁的马车,干啥的?”
  二姐顾不上回答爹的问话,就拉着爹到村头去。原来大姐夫赶着马车,捎着行李,把大姐母女俩送来了。
  “娘,俺婆母和俺当家的都同意我回来带俺弟。”
  “那,快回家吃饭,谢谢他姐夫和亲家母了。”
  全家人像迎来大救星似的迎来了大姐。母亲怎么也不敢相信,大女儿家的人这么通情达理。这不仅是大闺女孝顺,心疼娘家弟,也是人家婆家的人宽厚,这份恩德也是世上难找的。
  P4-5
  人间四月天,柳绿池水浅。
  由我撰写的《王善朴 杨华瑞传》,从采访至今已经两年。在这暖风拂面、万物生长的季节,尽管水平有限,我总算完稿交卷了。
  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和伉俪,几十年来对豫剧现代戏作出过诸多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豫剧现代戏的奠基人。当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委托我采访撰写两位老师的传记时,我自知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但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秉义教授鼓励我说,你有责任为家乡的精英人物立传。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很荣幸地接受了写作任务。
  其实,我与杨老师,与《朝阳沟》剧目,有着很深的缘分。杨华瑞老师出生于固始县,是我的老乡。她的小妹杨芝瑞是豫南音乐舞蹈名家,她的五哥杨祥瑞是我高中母校的老师,她们兄妹都是我所尊敬的固始县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我与他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
  戏曲电影《朝阳沟》,在我的家乡固始县影响深远,我小时候看过数十遍。在我担任乡广播员的三年中,业余生活便是反复播放胶木唱片《朝阳沟》唱段;上大学之前唯一看过的剧本便是《朝阳沟》;20岁以前唯一看过的豫剧便是《朝阳沟》。后来大家听说,剧中人物银环妈和拴保的扮演者竟是固始人的女儿和女婿,家乡人很引以为荣,我也为之骄傲。不过无缘见面,只是远远地在心中敬仰着。
  没想到时光流转,我竟然到了省会工作,不知不觉就认识了两位老师。他们还在孙子考大学、定居美国的同学回来探亲时,请我这个老乡陪客吃饭。可惜那时我只能将尊敬之情深藏在心,却没有抓住机会专门请教,现在想来真是应了朋友们对我的评价————情商太低。
  这次为了写作,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了解了两位老师对艺术的忠诚和献身现代戏的伟大情怀,我常常为之感动。所以说,我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写作的过程也是感受豫剧现代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在我这儿就是访谈相长,我受益良多,不由地感谢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感谢王善朴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信任。他们毫无保留地把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艺的幸福和烦恼向我一一道来,使我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此书才得以顺利成稿。
  写作这本传记,我本着三个原则:
  一、对历史负责,尊重史实。传记中牵涉的能够进入戏剧史的大事件要有旁证和文字根据。有些事情因时代局限可以不写,但不可以误写。
  二、对老师负责,尊重生活。要把两位老师的成长史、奋斗史,乃至生活轨迹再现出来,让大家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和正能量的启发。
  三、对读者负责,尊重观众。戏曲是个接地气的艺术。很多戏迷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热爱《朝阳沟》剧组的演员,他们也想知道这些演员舞台下的生活。所以本书文风力求朴实,叙述尽量采用白描手法,不掉书袋,让老师感人的故事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张秉义副会长、牛玉乾老师的帮助和编审,得到了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的学生、家人的协助,也得到青龙山庄董事长崔福玲先生的支持,对此我不胜感激。当然我也得益于我供职的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给予我戏剧艺术方面的滋养。由于自己才学有限,疏漏错讹之处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冰心先生在一首诗中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就是将人生之路点缀的花香弥漫的播种者。
  今年是王善朴老师九十岁诞辰暨从艺八十周年的大喜之年,谨以此书向豫剧男声唱腔改革的先驱者王善朴老师致敬!并诚挚地祝愿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艺术青春绵延,桃李芳菲满园,晚霞夕阳温暖,梨园蹁跹百年。
  是为后记。
  作于2017年4月





上一本:百年梨园第一家--泰州梅氏家族文化评传 下一本:曾国藩修身与用人之道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善朴杨华瑞传的作者是雷桂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