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近代以来,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为什么会成为近百年来人们争相效仿的一位重要人物?据我们所知,从毛泽东、蒋介石,一直到当代的政治家们,对曾国藩的许多方面都有赞许。 幕僚薛福成的评价 曾国藩有一位心腹幕僚,叫薛福成。薛福成曾经总结曾国藩一生当中最成功的方面有两项:首先就是“以克已为体”;其次是“以荐贤为用”。克已是什么?孔夫子讲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曾国藩的“克己”属于内在的修炼,通俗地说就是修身。“进贤为用”是指用人,用人应该是曾国藩成功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曾国藩是白手起家,他最初的时候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分文。当时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可伸可缩、可大可小的决策空间,后来,他建立湘军打拼天下,所以说他成功的方面就在于用人。这是薛福成讲的。 梁启超也说,“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曾国藩少年有吸烟、晏起之病,后决意改掉。戒马大半生,日记一日没有间断。每天读书数页,围棋一局,终生以为常。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 毛泽东的三次评价 到了近代的时候,我们根据现存并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得以知道早年的毛泽东留下了很多敬仰曾国藩的语句。据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杨昌济1915年4月5日的日记记载,毛泽东所居住的湘潭,与曾国藩的家乡仅隔一山,农家出身的毛泽东,其外祖父也是湘乡人,且也是农家。“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这就是说,对毛泽东一生影响甚大的老师杨昌济,经常以曾国藩、梁启超作为榜样,激励毛泽东奋发向上。两年以后,毛泽东研究了许多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得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这是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的,也是青年毛泽东发表的对曾国藩比较早的评价。信中所说的“近人”,是指近百年来的人,包括信中提及的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等人,在这些人中,他独服曾文正,“文正”是曾国藩死后的谥号。 信中先从做大事的本源论起:今天谈论人物,往往称道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三人,孙中山、袁世凯不论,只有康有为好像略有本源,然而仔细考察,康的本源最终也不能指出在何处。毛泽东提出,所谓本源,就是“倡学而已,学如基础,而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青年毛泽东还将儒家“三不朽”中的“二不朽”概括为““办事兼传教之人”,说有“办事之人,有传教兼办事之人”,什么是“办事之人”?就是有事功,建立了非常大的功业。“传教”就是用思想影响后代,即儒家所说的“立言”。毛泽东的学习笔记《讲堂录》指出,诸葛亮、范仲淹是办事之人;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些思想家,就是传教之人,因为他们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讲堂录》进一步解释说,宋代韩琦、范仲淹并称,清代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但韩琦、左宗棠只是办事之人,只是有足以傲人的事功。而“办事兼传教之人”往往难得,毛泽东认为古往今来只有两位,一个是宋朝的范仲淹,还有就是清朝的曾国藩。直到晚年,毛泽东身为共和国的领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当中厉害的人物。由此可见,在毛泽东一生当中,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代,曾国藩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存于韶山纪念馆的《曾文正公家书》是光绪年间传忠书局的木刻本,该书的第四、六、七、九卷,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字样。考虑到当时毛泽东的家境并不宽裕,而他已拥有曾国藩的著作,如果不是十分喜欢,是不会购买、珍藏、咏读曾国藩家书的。毛泽东晚年的时候,他作为共和国的领袖,仍在反省曾国藩的一些东西。P3-5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毛泽东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蔡锷 史学家说,一个李鸿章,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而李鸿章这半部中国近代史,是从曾国藩开始的。曾国藩创立的湘军,从体制上说,是对原有体制的重大挑战,甚至是颠覆。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时期,或者是处于平稳时期,哪怕是“守成”时期也好,传统体制的修复功能仍然会发挥作用,但嘉道已经中衰,咸、同、光更是江河日下,而“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使得挑战史无前例。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传统体制的修复功能无法发挥,而新体制建立又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就是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国际性,开放和封闭的较量,新与旧的矛盾更加无法调和。 站在这样的历史大格局中,我们再来看曾国藩,也许更清楚些。他醉心于传统,希望从传统中获得力量,获得新生,但他不复古,不食古不化。相反,他对新事物的接受、兴趣,从主观意识,乃至所作所为,又使得他像是一个新时代的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工业————安庆内军械所,他尝试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科技,他派遣了第一批官方的出国留学人员。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的旧痕迹太浓重,以至于人们时常会忘记、忽略它的存在。 同一切人物一样,他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管他是中国近代军阀割据的开山鼻祖,不管他浑身上下沾满了太平军将士的鲜血,用多少人的死亡染红了顶戴,但“元凶”也好,“圣相”也好,这些评价都不足以改变他曾经的真实存在,也无法改变他已作为长逝的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 天下事,名实不符者均难以成就。这是他说的话。中国之病,在于务虚而不切实际。今天,当我们回首当年洋务派对中国国情的这句经典断语时,旧事已百年,时代已巨变。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曾国藩这个人物非常复杂,他本身是多面的,一生三变,我们研究他,也应该是多面的。一方面,他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一个儒生,再后来成为一个大儒、大官僚;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一个纯儒,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官僚。他的复杂首先来源于那个时代,他把人生的多个面向集中于一身。如果抛却意识形态的观点,我觉得还是要回归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最关键的历史人物这一基本事实上来,对他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因为,说到底,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所留下的很多东西,可以作为传统中国在新旧交织的时代那样一种人物、一个典型、一个类型来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