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心坐标


作者:荆其诚,傅小兰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27


  二、诺贝尔奖之路
  巴甫洛夫相继在生理学的三个领域内进行研究: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条件反射。在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中,他开创的慢性实验法不仅令他在血液循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将该方法应用于消化系统领域也使他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从而赢得了诺贝尔奖。
  1.血液循环研究
  在外科医学院上学期间,巴甫洛夫就开始进行血液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他的兴趣主要是集中在血压的调控作用以及离心神经对心脏所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上。
  在研究过程中,巴甫洛夫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种崭新的生理学实验方法————慢性实验法。所谓慢性实验法,就是在正常完整的动物机体身上研究其生理活动的方法。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即使要对动物做手术,也一般不使用麻醉剂,并且要等动物从手术中恢复之后,才把它们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慢性实验法的使用对生理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之前,生理学知识普遍是通过“急性实验法”获得的,即从活着的或死去的动物身上取下研究对象,或用麻醉剂、破坏大脑等方法使动物失去知觉和生存能力,再进行实验,观察研究对象的机能。急性实验法中,实验对象简单、取材方便、可很快地获得实验结果。科学史上的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例如经典的布洛卡区就是通过对失语症患者进行尸解后发现的。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通过麻醉或尸解等手段获得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如实地得到器官在动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机能。早在巴甫洛夫完成“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论文时,他就意识到急性实验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来要在活的没被损伤的机体上研究生理过程。在血液循环的研究中,巴甫洛夫终于将这一设想付诸实际。
  慢性实验法需要非凡的毅力。实验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实验动物安静地接受手术,尤其是在不能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巴甫洛夫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动物进行驯化,从而使得动物最终能够安静地躺在实验台上接受不经麻醉的手术。首先,每当他把狗放在手术台上时,他就给狗喂一块肉;几天之后,狗就自己跳上手术台了;在狗自己跳上手术台后,他又给狗喂肉,狗于是温顺地任他摆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便是给狗做非常复杂的手术,只要能得到可口的肉,狗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手术了。
  通过慢性实验法,巴甫洛夫在血液循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巴甫洛夫在狗的动脉中发现了一种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够感受血压的改变和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些信息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中枢神经根据这些信息对心脏和血管进行调节,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的血压是相当稳定的,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平均值波动。巴甫洛夫关于动脉感受器的这一重要发现,为以后研究循环系统和其他内脏器官活动的生理学家们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使他们认识到内脏感受器的存在,以及这些感受器对于调节内脏活动具有的重大意义。
  巴甫洛夫对心脏的传出神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发现心脏有四种离心神经(即传出神经),分别是减缓神经、加速神经、减弱神经、加强神经,而且还发现加强神经具有营养性作用。加强神经通过神经末梢经常地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在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中发挥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神经损伤后,就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实验中切断运动神经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就开始逐渐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所支配的肌肉也会发生萎缩。这种营养性神经被科学家们称为“巴甫洛夫神经”。巴甫洛夫是第一个提出神经系统对于有机体具有营养作用的生理学家,他自此开辟了生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神经营养学。
  有关血液循环的研究使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巴甫洛夫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心脏的离心神经”荣获了金质奖章。
  2.获得诺贝尔奖
  在进行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中,巴甫洛夫发现了迷走神经对消化腺功能的支配作用,他的研究兴趣也渐渐转移到对消化系统的研究。
  消化生理学是生理学中一个相对落后的研究领域,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之前使用急性实验法根本就无法了解动物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下器官的生理功能。巴甫洛夫抛弃急性实验,而改为采用慢性实验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但是,要在活体动物身上研究消化系统的活动是何其艰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分离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因为在消化过程中,大多数的消化液汁只在食物进入胃肠道时才分泌出来,而当食物移动时,这些消化液又互相混合,因此,研究者很难确定每种消化液的成分与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889年,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假饲”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不但要在动物的胃上做一个瘘孔,同时为了避免食物进入胃部影响观察胃的工作过程和提取胃液的样品,他还别出心裁地想到在动物的食道上也做一个瘘孔,这样动物吞咽下的食物会从食道瘘流出来,食物无法进入动物的胃部。“假饲”实验成功地解决了困扰消化生理学研究的难题,这种方法使动物在食物没有进入食道、胃部等消化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分泌消化液,并且避免了因为食物在体内移动引起的消化液“大拼盘”,进而为研究不同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P50-53
  书的编著者以朴实无华且风趣盎然的文笔,详细介绍了在心理学历史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位大家各自生动的人生经历、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跃的学术思想,全面真实地刻画出他们精彩的学术生涯,给后来者以重要的启迪。读后既能感受到他们在学术上不固守成规、勇于钻研、深入探索的大家风范,也能体会在科学研究上必须崇尚观察、坚持实验、提出理论,进行科学实践的艰辛历程。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心·坐标》堪称是国内第一本对当代心理学大家生平进行全面介绍的书籍。可以说,这些心理学大家都是心理学长河的源头.处在21世纪初的我们从事的心理学研究、教学以及应用无一不渗透着来自源头的清泉!凡是人物,必有过人之处;凡是大人物,必有大过人之处。读《心·坐标》这本传记一定会使你终生受益。
  ————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前系主任
  阅读这本书是了解心理学发展的最佳途经。通过心理学大家们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人生历程,读者可以更加切实地看到心理学发展的轨迹本书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智慧。
  ————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2008年9月28日,中国心理学界巨星陨落!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带领我国心理学走向国际的卓越领导人,荆其诚先生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於2008年9月28日12时45分逝世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医院,享年82岁。
  荆先生学术功力湛深,治学严谨,是一位成就卓著、蜚声中外心理学界的科学家。先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以博大的学术襟怀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与同事和学生们合作,睿智大度,兼蓄包容,谦逊友善,淡定从容。先生对晚辈们平等相待,用心提携,慰勉有加,寄予厚望。近几年,承蒙先生垂爱,得近水楼台之便,我和我的一些弟子有幸跟随在先生身边,聆听先生谆谆教导,接受先生无私帮助,并在先生指导下做些事情,与先生合作发表数篇中英文文章。先生80岁高龄时踌躇满志,计划主编完成三卷本的《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但令人倍觉伤感的是,先生只完成了一卷半,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第二卷就突然离开了我们。2008年8月面世的《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第一卷竟成了先生留给世人的一曲绝唱!
  酝酿已久,斟酌再三,先生选定了《心·坐标》第一卷的10位心理学大家,我们又一起确定了作者,第一卷的撰写工作于2006年11月23日正式启动。历时一年,介绍8位心理学大家的书稿陆续修改定稿,提交给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小红编辑。先生旋即开始策划第二卷。2007年12月20日,新选的9位加上第一卷延后的2位,先生确定了第二卷的11位心理学大家。我们确定了作者,第二卷的撰写工作于2008年4月3日正式启动。
  《心·坐标》倾注了先生的满腔心血,凝聚了先生的过人才识。先生先后与第一卷和第二卷的每一位作者反复沟通与交流,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并协助作者多方收集资料。正是凭借先生前期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作者的不懈努力,介绍10位心理学大家的第二卷也得以付梓出版。掩卷叹息,删繁似昨日,先生音容竟去;望云洒泪,提耳犹今天,恩师惠泽永存。
  在此,我缅怀和感谢先生。同时,我感谢每一位作者,感谢张侃研究员和张厚粲教授的指导和支持,感谢汪兴安老师的鼓励,感谢棚宇明副研究员和陈文锋副研究员帮助我审阅部分初稿。第二卷难免存在诸多问题,观点偏颇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先生飘然驾鹤而去,悠悠仙风,不带走一丝尘世牵绊,留下我们空白嗟叹。叹苍天无情,叹人生无常,叹先生满腹学识随之西去,学生再难得先生之谆谆教诲。
  经纶满腹 学贯中西 负重托 诺千斤 提掖后学
  其诚仁德 克勤允恭 奠基础 促交往 群流仰敬
  谨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将在先生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第二卷献给先生,凭吊先生的仁德允恭,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09年7月16日





上一本:暨南观天下 下一本:马林诺夫斯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心坐标的作者是荆其诚,傅小兰,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