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能成为艺术大师,在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上独树一帜,而且能融古今中外艺术理论于胸而成一己之新论,成为有理论、有思想、有实践、更有成就的艺术大家,首先得益于家庭的启蒙教育。其高祖董霁堂是清代中叶书法名家;祖父董文焕是清咸丰翰林,以诗书驰誉京都,为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音韵学家;其父董维藩亦善书画,尤以收藏文物图书著称。他的母亲陈云楼秉承了曾任清朝翰林的父亲陈履亨的天赋,聪颖好学。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陈云楼却从小喜爱读书识字,通晓历史,能诗善文。父母常在茶余饭后谈诗论画,年幼的董寿平总在一边认真听着,他幼小的心田脑海中,渐渐装满了历代名人名家名句、《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等。母亲每天都要看书、写字、作诗,写字临的是苏体和米体。董寿平上学前,父亲就请私塾老师教他学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传统的国学基础教材,私塾老师教得严,加以董寿平天资聪慧又认真刻苦,k-二岁时,“四书五经’’全部学完,开始学习《尔雅》、《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有一句话记述了当时董寿平的私塾生涯:“没有星期天,只有阴晴天。腊月二十三,先生放了假,学生出了监。”每年的春节前后,才能放学几天。这种死读书的笨功夫,虽然占去了董寿平的自由,却让他拥有了扎实的国学“童子功”,使其受用一生。董寿平在十六岁上小学以前,除《易经》外,其他经典已背得烂熟,至八九十岁尚能背诵,尤其是《左传》,到老都能够背诵一些主要段落。 据董寿平先生回忆,洪洞董氏家族具有深厚的士大夫家庭文化氛围,院子里每一间房屋的门上都长年挂着各种各样的楹联、对板。平时挂的对板是黑的,上写绿字或金字。过春节时挂红对板,写黑字。屋子里平时挂的是卷轴画和对联,并且经常更新。董寿平先生年轻时所居住的房门常挂的门板联语,是明代名人杨继盛的名言:“每思于物有济,必求此心所安。,,这也是董氏家族的家训。这种家庭文化氛围,对董寿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董寿平先生的父母还经常给他讲述先辈们的文墨逸事,以激发他对书画的兴趣。外祖父陈履亨与戊戌六君子中杨深秀交往甚密,曾做过河南陈州知府,精通书画。舅舅陈凤标年轻时当过知县,晚年以文字为生,字临苏、米体,当年山西省临汾市最大的钟楼上悬挂的大字牌匾“紫气腾临”四字即为其所写。 董寿平幼年时,在国学方面,长辈们对他皆有教益,其中,叔祖母冯婉琳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与冯不但经常相见,而且“晨昏定省”。冯也特别喜欢文静秀气、聪明听话的董寿平。冯婉琳(1848——1915),字佩芸,号雁门女史,山西代州(今山西代县)人,清道光年间著名诗人冯可三第三女。冯婉琳一八六三年嫁给洪洞董文灿为妻。当时山西洪洞董氏三兄弟董麟、董文焕、董文灿以诗文书法、金石收藏以及与朝鲜使臣交往而闻名于京师,被誉为“三珠之目”、“三凤之目”。婉琳与文灿爱好相投,恩爱有加,同心唱和,相益见长。文灿每得金石刀币,婉琳即亲自拓印;退朝归舍,婉琳又亲自薰香泡茶,分笺对诗。“时光飞逝,竞不问是何尘骚扰”。婉琳又拜洪洞王轩为师,习作诗文,诗艺大进。一九八五年十月二日,董寿平先生在《致陈巨锁函》中谈道:“先叔祖母诗,民国年问,曾刊入山西丛书(即《山右丛书初编》————著者),省图书馆即有印本,极易查阅。先叔祖母冯婉琳,于冯鲁川为本家,为汉学家王轩弟子。” 董寿平先生在《自述》中讲道:“在十三岁前虽然没有时间学画,但在这一时间为后来学画也打下了一些基础。一方面是我父亲和宗叔都能画,我常从旁看他们如何用笔用墨,得到了初步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家里存的碑帖字画比较多,经常有些讲究字画的人远道来我家鉴赏这些东西,我常从旁听客人们谈论真假好坏。由于这些熏陶,引起了我学习鉴别古今书画的兴趣。我从十三岁在外上学,到二十三岁大学毕业。这一期间,每年假期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碑帖字画翻阅一遍,再浏览一些历代著名的书籍,参证比较。再回忆幼年时在家里听到的那些鉴赏家们的谈论,对我国绘画和书法的传统艺术,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董寿平先生后来成为书画兼精的艺术大师。他的书画用笔清秀古拙、刚柔相济,用墨华滋厚润、变幻无穷,章法得体多变,设色清淳鲜活,画境闲逸雅静。这样的艺术成就与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与幼时的美学启蒙。P1-5 《董寿平艺术人生》的成稿,实事求是地讲,是作者多年来在学习、参考、研究诸多老师、前辈、朋友对董老书画人生等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汇总、分类。在写作过程中,先后参阅了《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董寿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任复兴先生所著的《董寿平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董寿平谈艺录》,李豫、赵宝琴主编的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董寿平纪念文集》,由董良达先生鉴定、崔国一先生汇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董寿平画辑》。在此郑重说明,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其次,是作者多年临学、研究董老书画艺术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吴悦石先生、陈巨锁先生无私地给予了很多的指教,感激之情当终生不忘!特别是董良达先生和董良成女士,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对董寿平先生的艺术人生进行研究,也不可能有此书稿的面世。尤其需要感谢的是三晋出版社的张继红社长,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出版社的其他同志们严谨的作风同样令我难以忘怀。对他们最好的感谢,应是我更加努力、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好董老的艺术人生,让更多的人了解董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研究董老书画艺术的队伍中来,使董老的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