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


作者:徐泓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3:24


  愿做鲲鹏飞万里,鄙弃燕雀恋小巢
  1976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卢小飞毅然选择到西藏工作,被分配到西藏日报社担任记者,7年间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1987年,卢小飞第二次进藏,担任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首席记者,4年间她采写数十万字报道,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青藏高原11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卢小飞在新闻职业道路上的成长,也见证了她与丈夫朱晓明的爱情。
  记者:毕业时你和爱人为何选择去西藏?
  卢小飞:我做出去西藏的决定,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双重结果。
  去西藏的机会是偶然的,当时我和朱晓明正在谈恋爱。我们同在陕西延安插过队,在北大是一个班的,在很多原则问题上想法都比较一致,二年级的时候就渐渐走到了一起。他当时在校学生会宣传部,听说学校要派一批毕业生去西藏工作,就回来跟我说:“西藏现在特别需要建设人才,咱们去吧?”我当时头脑特别简单,也没想那么多,立刻就说“好啊”。
  必然性在哪儿呢?有两点。第一是跟我的性格有关。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冒险,喜欢一切有挑战性的事物。所以对西藏我不仅不怕,反而觉得有新鲜感、有挑战性,内心充满了期待。
  第二就是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的父母是在解放大西南以后随十八军进藏的,在西藏工作过。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总有来自西藏的客人。我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别人都吃不饱,我们家老有酥油,还有西藏的黄羊肉。父亲后来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拍电影《农奴》的时候,那些农奴出身的西藏演员经常到我们家来,我们放学后也常常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关系特别好。所以我对西藏有亲切感。这种渊源让我觉得去西藏工作是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的。当我告诉父亲要进藏工作,他当时就同意了。后来父亲还为此写了首诗:“阔别雪域二十载,山河依旧入梦来。女儿接我移山志,憾恨顿消心花开。”
  我先生家里那边一度有点困难。他是长子,妈妈和妹妹起初都舍不得他去,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十分为难。他来找我商量,我就跟他说,反正我是决定要去的,要么一起去,要么咱俩“拜拜”。他是个品行相当好的有志青年,菩良,正直,真诚无私,他自己非常想去西藏,所以最后还是排除各种困难实现了这个愿望,我算是推动他下了这个决心吧。朱晓明在西藏待的时间比我长,一去就是13年,我是前后两次加起来11年,我们把青春都奉献给了那片高原。他现在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是西藏问题的专家,正是从那时起走上西藏研究这条路的。
  当时每个去援藏的人都要写决心书,我这个人一直比较反叛,不喜欢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于是只写了两句诗:“愿做鲲鹏飞万里,鄙弃燕雀恋小巢”。
  记者:你先后在西藏工作了11年,请谈谈你在西藏工作期间的状态。
  卢小飞:第一次去是1976年,大学毕业以后,我跟朱晓明两个人一块儿去,一直到1983年。这期间我一直在西藏日报社当记者、编辑。
  《西藏日报》给了我一个最大的平台,没有那么多约束,我什么都敢写,什么都可以写。我可以到处跑,只要通公路的地方我都可以去,在那里进新闻的门槛比较低。有机会应该去那个地方,对人的锻炼特别大,是肉体与精神不断交互作用的,受用终生。
  直到今天,下乡采访对我依然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西藏农牧民很好客,他们总是用穿得油亮亮的皮袍子擦擦茶碗,倒上酥油茶恭敬地递过来。我第一次喝特别不习惯那个昧道,忍不住吐出来,后来还是屏住呼吸一饮而尽,再以后就不仅习惯而且爱喝了。
  当地农牧民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主人拿起刀一块一块割下来热情地招呼客人。我学着当地人的样子一块一块往嘴里塞,其实是咀嚼和品味西藏文化。这样一种心态让我的藏族朋友们迅速接纳了我。
  通常,年轻女记者下乡是比较麻烦的,但我和其他男记者一样摸爬滚打,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能迅速地和当地干部群众打得火热。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时我也经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西藏的历史,记录下历史人物的故事,还常常跟我的藏族同事们就一些话题进行讨论、辩论。
  记者:1987年你第二次进藏,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
  卢小飞: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报社的需要。1987年3月,人民日报社开始在各地重建记者站,而我在西藏工作过7年,对西藏的历史和现状都有充分的了解,还有些人脉关系,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也对西藏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去那里。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个人事业的考虑。第一次进藏的时候,我还很幼稚,怀着单纯的理想主义的情怀;而到第二次进藏的时候,人成熟了,更平实更扎实,面临的任务也并不复杂,就是建好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并培养和物色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第二次进藏我经历了拉萨骚乱,当时我并不惊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我的任务就是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告诉我的读者那里发生了什么:同时,我有责任通过其他渠道向上级领导反映当地群众的感受,向社会传达真实的声音。
  西藏发生的几次突发事件,我都尽力赶到现场,在第一时间发回独家新闻。那段时间,我一个月的发稿量就相当于报社交办全年的任务。当时中央电视台没有西藏记者站,我曾两次接受新闻联播栏目组的电话访谈直播,把拉萨的情况告诉给全国观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P11-12





上一本:京剧名伶艺术萃集 下一本:中小学教师的三十个口述故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的作者是徐泓,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