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梦溪探秘--沈括生平钩沉


作者:安作相,安力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3:12


  沈周在泉州接到出任开封府判官时,他的心理状态应该是高兴的。“判官虽然是佐官,但因为是首都,这个职位的政治地位往往要超过一般的知州。”因此这是一项升迁的调动。另外,他年事已高,考虑幼子沈括在京城定会受到好的教育,以后前途宽广。他到开封府后的工作情况,王安石写道:“佐开封,讼数年不遣者以百数,公断治立尽。”可见他的前任是多么懒惰,这是沈周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到任后一段时间工作紧张的写照,虽说“断治立尽”,那是要花气力甚至要生气的。甚至勾起了他多年前因失去小女儿伤感哭泣而眼睛失明的病症,沈括写道:先君“因盛怒,呵一罪人,目复暝,逾年得此,服不尽一剂(乌头煎丸),目复如故。”就是这样拼命地勤于王事,还“尝代其尹争狱于上,大臣为公自绌。”可见宋廷的大臣们已经换了庆历新政时的范仲淹等人。范仲淹和韩琦调往陕西,处理因西夏分裂出去而发生的宋夏战事导致的宋朝西北边境的动荡。宋夏战争没有取胜,但西北边境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再说沈括在京城,自然去官学求学,十四五岁的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又处在北宋儒学思想分化的蓬勃繁荣期,所以讨论质疑的事情常常发生,于是就反映到他们这些年轻学子那里去。因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两则。
  首先是周平王东迁的年代问题。他写道:“按《史记年表》:‘周平王东迁二年,鲁惠公方即位。’则《春秋》当始惠公而始隐?故诸儒之论纷然,乃《春秋》开卷第一义也。唯啖、赵都不解始隐之义,学者常疑之。唯于《纂例》隐公下注八字云:‘惠公二年,平王东迁。’若尔,则《春秋》自合始隐,更无可论,此啖、赵所以不论也。然与《史记》不同,不知啖、赵得于何书?又,尝见士人石端集一纪年书,考论诸家年统,极为详密。其叙平王东迁,亦在惠公二年,予得之甚喜,亟问石君,云‘出一史传中,遽捡未得。’终未见的。据《史记年表》注:‘东迁在平王元年辛未岁。’本纪中都无说,诸侯世家言东迁尽在庚午岁,《史记》亦自差缪,莫知其所的。”可见春秋开始的时间,与《史记》的记载自相矛盾,相差一年,被沈括他们发现了。文中的“啖”是唐代的啖助。后来沈括成为研究《春秋》的专家,著有《春秋机括》、《左氏纪传》均已逸失。我们从这个条目中看到沈括学习的深入,连一年也不放过,说儒学经典中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沈括只好表示:“亦自差谬,莫知其所的。”
  其次是与朋友议论孟子因何见梁惠王的问题。他的朋友是王子韶,字圣美,太原(山西太原)人,也是他的侄女婿。我们判断沈括和王子韶既为亲戚可能也曾为同窗,王子韶对孟子的观点早就存在。沈括写的是王子韶在任县令时的一个故事,他写道:“王圣美为县令时,谒一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之,曰:‘此有何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无对。”
  这里又一次地指出了儒学经典中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由此告诉人们,读书要分析,不能全盘照收,就连孟子本人也曾说过: “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沈括成为研究孟子的专家,著有《孟子解》,收于他晚年的《长兴集》中。现代学者在比较了沈括的思想与当时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出:“沈括的思想虽与王氏之学、程氏洛学稍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除了以上在官学里与同窗辨析儒家的经典外,他们还在京城游玩。当然大相国寺是多次游玩的场所。现在河南开封还有相国寺,该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国寺。唐睿宗为纪念他由相王继位皇帝,改名相国寺。相国寺建筑宏伟,向有“大相国寺天下雄”之称。不过沈括他们去游玩的,不是现存的。因为原寺毁于明末大水,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重建的。那么沈括和同窗在相国寺看到什么?他写道:“相国寺旧壁画,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而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予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说明了十六七岁的一帮学子,不仅平时读经研讨,而且也注意音律的修养,因为那个时代,琴棋书画是每个士人(知识分子)必备的本领。也说明了沈括技高一筹。
  到冬天,沈括他们又在寺庙中见到冰花,他写道:“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言:‘天圣中,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此事五代时已尝有之,予亦自两见如此。庆历中,京师集禧观渠中冰纹皆成花果林木。”文中的宋次道为宋敏求(公元1019——1079年),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字次道。家藏书三万卷,著书甚多。可见沈括和同窗们在京师游玩的概况,这样无忧无虑的求学和与同窗悠游的生活,在庆历新政失败后无法继续了。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一说八年(公元1048年),沈周调任江南东路的按察使,原因是他的一则建议。据载:当时“三司使诸钱大钱,下其书议,议者无敢忤,公为其判官,独曰:‘坏四钱为之,可以当十,民盗旧钱且尽铸之,为诱民死耳。不如无铸。’议上,如公言。”这实际上因宋廷开支剧增,实行货币贬值的办法,把四文钱铸成十文的大钱,民间必然发生融旧钱铸新钱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治安角度,沈周一片忠心,提出“不如无铸”。其实要摆脱宋廷的财政困难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而不是货币贬值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
  真可谓:忠言反遭执政嫉,世事难料又南行。P11-13





上一本: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 下一本:泥塑大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梦溪探秘--沈括生平钩沉的作者是安作相,安力,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