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赫崇本又面临新的人生选择。他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国家气象局向他发出的邀请。由于清华、北大和国家气象局提供的都是气象方面的工作,而赫崇本最想做的、能够将毕生心血都奉献在上面的却是海洋学研究工作,于是他接受了山东大学的邀请,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侍茂崇曾这样评价说:“赫老最大的贡献第一个就是他筹建、创办、领导、发展、建设了海洋系,成为今天我们国家物理海洋学的培养基地。今天海洋学能培育出这么多物理海洋人才,在全国各个岗位充当不同层次的领导,赫先生绝对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来到青岛后,赫崇本被山东大学聘为物理系和植物系教授,讲授海洋学和气象学。当时的中国对于海洋学的研究可以用几乎空白来形容。赫崇本所要做的工作是神圣而艰辛的。他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只靠他一个人来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是不现实的,于是他把培养中国的海洋人才作为他回国后的首要任务。 进入山东大学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赫崇本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新中国海洋事业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中,以最快的速度在山东大学开设了《海洋学通论》课程。为了尽快培养出中国自己的海洋技术人才,赫崇本动员了9名学生在临毕业的前一年攻读海洋专业的其他课程,并且专门为他们增开了《潮汐学》、《动力气象学》等课程,以便能够将自己留洋所学的更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尽快为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一年当中,赫崇本教授同时开设了4门“硬课”,工作强度非常大,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令人敬佩不已,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赫崇本对祖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热切期望。 山东大学于1951年成立海洋研究所,赫崇本兼任副所长。1952年,山东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系,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开设的海洋系,赫崇本被任命为系主任。曾经担任过赫崇本先生两年秘书的侍茂崇教授回忆说:“为建设全面培养海洋人才的教育基地,赫崇本先生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为了办好学校,赫先生放弃了大量亲自搞科研的时间,将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办学方针、教学计划,培养师资队伍,筹划建设试验设备和搜集添置图书资料上。赫先生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一方面设法在全国范围内聘任贤能,另一方面注意培养本校毕业的中青年教师。”可见,赫崇本先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海洋科学人才,为日后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的北戴河会议决定将山东大学迁往省府济南。但是赫崇本以专家学者的执著精神,持不同意见,反对将海洋系一并西迁。他从全国海洋事业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海洋科学将会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将海洋系迁离海边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将海洋系留在青岛,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而将海洋系迁往济南,就是将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放弃掉了,这将不利于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赫崇本决定上书中央,建议以山东大学海洋系为主,再加上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这5个系成立一个学院。 赫崇本的建议上呈到中央,中央领导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了事情的利弊之后,不仅很快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还把海洋学院定为重点大学,使之成为当时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从此,我国第一所以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诞生了。在后来的岁月中,国家给予了山东海洋学院充分的支持,师资力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从而保证了海洋科学这5大支柱学科健康、迅速地成长。 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赫崇本先后任教务长、副院长,为建设全面培养海洋人才的教育基地,他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丰硕的教育成果面前,他仍然保持了谦虚的品格,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侍茂崇回忆起了这样一件往事:“他非常谦虚,1958年他是三级教授,想提他为二级教授。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来投票,主要由总支来决定。我作为他的秘书在总支里提议把他提为二级教授。但是他却一再说自己资格不够。我们都劝他:大家都认为你够你就不要再推辞了。那时总支决定以后报上去就可以成为二级教授了,但他就是不同意,后来竟专门写了一个报告,再次申诉自己资格不够。当然后来总支仍然决定将他提为二级教授,可他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心里很惭愧。” 在海洋人才培养上,可以用“执著”来形容赫崇本。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可想在当时的情况下筹集经费有多困难。可是为了能够在海洋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学研究中有更大的突破,必须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和科研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进而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赫崇本怀着满腔热情四处奔走,竭尽全力筹集经费。经过5年的执著坚持,于1964年终于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号,专门用于海洋科学调查和教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赫崇本先生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创造了多个“第一”。 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7年创办的中国物理海洋学专业和海洋气象学专业,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他四处奔走之下成功建造的“东方红”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海洋科学调查船。 这些成就在中国海洋科学教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P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