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1 王进喜铁人大庆 大庆会战第一次战役打响,王进喜的腿被钻杆砸伤,却坚持不下火线。被送进医院后不久,人们又吃惊地看到他回到井场。 钻井到了紧要关头,他采取措施后,又临时调来500袋固井用的水泥。井打到700多米时,一直担心的井喷发生了。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飞上几十米的高空。 重晶粉还没有运到。王进喜大喊:往泥浆池里加水泥!他丢掉拐杖,抱起两袋水泥,工人们也迅速行动起来。但水泥沉入水底,泥浆比重提不上来,上水管又被水泥糊住,井喷更厉害了。他跳进泥浆池,奋力用身体搅拌,周围的同志也相继跳了下去。 5个多小时后,井喷被奇迹般地制服。每个人都被碱烧掉了一层皮,王进喜之前受伤的腿自此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 这可能是铁人故事里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段落,但不是全部。 1.1959年,北京 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 休会时,他去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北大红楼附近,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人。 王进喜:“汽车背的是啥?” 有人告诉他:“那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 王进喜听了,一拍大腿:“我们是搞油的,首都都用不上油,对得起谁?” 他觉得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国家缺油到这个程度,对自己而言是莫大的耻辱。他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 群英会进行中,东北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传来,王进喜欣喜若狂。他决心去大庆,找到领导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2.1960年4月,松嫩平原 辽阔的松嫩平原,一直到4月2日,王进喜才盼来了自己队的钻机。 吊车和拖拉机不知要等到啥时候才能来。 他对大伙说:“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等!” 他抄起一根撬棍,跳上火车。 就这样,人拉肩扛,连续奋战三昼夜,把总重60吨的四五十台设备卸下了火车,运到9公里外的井场,把5吨多重的钻机拉上2米多高钻台,创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奇迹,诞生了著名的“人拉肩扛精神”。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豪言壮语很快传遍全国。 3.1960年,东北 7月1日,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万人大会,王进喜披“双红”、骑大马,由领导牵马通过英雄门。 会上,会战指挥部号召继续学习铁人王进喜,并特别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和朱洪昌带领的共5个先进集体。 赫赫有名的“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高高飘扬,成为引领大会战的旗帜。 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再接再厉,月进尺达到5466米,还创造了班进尺432.98米、日进尺738.24米的新纪录。 9月,钻机指挥部决定给王进喜的钻井队配备一台国产新钻机。从此,威震南北的英雄钻井队正式改名为“1205钻井队”。(P5-P7) 后记 “油微感觉”变形记 2015年3月,偶然关注到“油微感觉”微信公众平台,它用适合网络传播的方式发出石油的声音,这声音确如其名,微小、微弱、微光点点。但不可否认的,它以微之名却有着燎原之势,中国石油人的故事经由它,在微信朋友圈里一次次传播。一些共鸣确实在发生,一些共识确实在达成,一些被误解的、被恶意拼凑的事实也正在澄清。朋友传给朋友,每一个都是可靠信息源,既附加了人品的保障,更附加了价值观的影响。就这样,“油微感觉”声名日隆。 6月,接到将“油微感觉”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编辑成书的任务,荣幸之余忐忑不安。先不说近十几万字、上千幅照片的编辑工作量有多大,也不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编辑时间有多紧,单单只论把微信平台的表达方式转换为文本阅读方式,这就足以令人却步。同样的信息源,如果通过微信传播,文字不能太长太死,需以煽情吸引眼球,图文并茂最佳,至于文本的节奏、逻辑和结构则无关宏旨。可要将这种适合快餐式阅读的文字沉淀于纸面,文本的扎实度和可读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开始,我们打算寻找每篇文章的原作者,希望对所有原稿进行去宣传味和去材料化的修改,但实际上,“油微感觉”选取的素材并非来自某一作者某一文章,大多为从许许多多渠道搜集素材后的再创作,其原貌巳淹灭于多次传播中。受于时间和人力所限,只有就地取材,找出其中的精华,再赋予它结构、形式和美感,努力实现油微感觉“做一本能让人读得进去的书”的初衷。 “读得进去”————这看似是做一本书的最低标准,但实际上又是最高要求。最起码,这书要走心、有诚意。 在消化完所有素材后,编辑团队明确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打算分三部分呈现。第一部分为“油·榜样”,集纳石油行业里社会认可度高、辨识度高的人物;第二部分为“油·故事”,展示普通石油人的日常工作状态;第三部分为“油·生活”,主要体现石油人在工作之外的精神面貌。结构一经确定,这十几万字的素材各就各位。 在接下来的啃硬骨头阶段,所有素材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第一部分的编辑极具颠覆性,用剧本的方式还原了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历史背景,新颖的手法带来了新的看点,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开篇提到的那样,“时空的镜头隐藏在一场场故事后,观众醒来,我们一起看电影”。看电影的感觉,是我们想给每个翻开这本书的读者营造的。接着,我们在第二部分梳理出四条主线,分别用地理空间的转移、精神品质的层次及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来组织素材,使得读者有一种跟我们上路,和我们一起翻阅路上风雨的体验感。有体验才有共鸣,有共鸣才有理解。第三部分,我们用点击关键词的方式串接石油生活中的平凡一刻。于是,三个部分、三个侧面、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完成了我们对中国石油人的立体呈现,也完成了我们对“油微感觉”微信公众平台想尽绵薄之力弘石油精神而努力的所有理解。 尽力而为,这是世间最质朴的做事准则;尽力而为,这是“油微感觉”微信公众平台一贯秉持的坚定信念;尽力而为,这也是所有书写这本书的人的精神共通之处。鉴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创作,所以,我们以集体署名的方式向这些书写者致敬,感谢他们的尽力而为,感谢这么的人这么多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得到记录和传播。 从2014年8月到2015年5月间,“油微感觉”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大部分文章都在本书找到了落脚点,曾经点赞过的及曾经错过的都在这里期待您的阅读。 这本小册子与大家见面的时候,“油微感觉”公众微信刚过周年,以此答谢关注石油的人们,答谢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的人们。 文字漫步于网络总是易逝,今天,它们站在这里,以永恒之态,渴望一个“读得进去”的评价! 刘玲 2015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