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烂摊子”,赚到200万 “当时农贸市场生意很冷,破破烂烂几个摊,菜农提几个篮子放在那里就开始卖了。他来整改以后就规范了,卫生也好了,老百姓感觉好了,人气就旺了。他这个人做事情比较超前,有的人只会想不去做。他想到了马上做,就变成现实,并产生效益。当时市场上基本是农民土地里的菜,肉、鱼副食品这块是一个缺口。他就开办了一个超市。这样人气就更旺了。” ————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盈丰村村支书翁小勇 朱约瑟是杭州市萧山区人,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自己打拼,做过木工,批发过水产。1997年,他水产生意做得正红火,有时一天就能赚好几千元,一年净利润有50多万元。然而第二年,老家的村支书打来一个电话,朱约瑟毅然放弃赚钱的水产生意,回家接手了一个别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的烂摊子————承包农贸市场。 原来当地有一个农贸市场,生意非常冷清,破破烂烂几个摊,老百姓几个篮子提过来放那里就开始卖。后来虽然经过整改,有了一些摊主,但人气还是不行。每年仅承包费就要30万元,一旦有摊位闲置,承包人势必亏本。村委会对此比较头痛,特别希望朱约瑟回来把这个即将垮掉的农贸市场救活。 朱约瑟到现在都还记得,老支书找他在办公室面谈经营农贸市场的情景。因为老支书在他那里买过几样东西,和他接触以后,觉得他是个人才,尤其在市场经营方面有一定的理念。而当时村里正好缺人才,老支书就想把他聘回来。老支书告诉朱约瑟:“村里想请你回来,把我们的市场管好。”朱约瑟听后直说:“村里的事不要说请我,我是本村人,叫我回来我肯定回来。”但此时,他已经有做得红火的水产生意,而如果承包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一清二楚,最多也就赚10来万,远不如自己做水产。但他很快明白账不是这样算的。管理市场,肯定会方便自己做事,去做其他更好的生意。如果单单管理市场,绝对没做下去的价值。他要来做,肯定一边管理市场,一边还得做其他经营。 朱约瑟应承了下来。一上任,他就发现市场长达30米的卖菜长条摊位影响生意,很多人在头上买了菜,就不到里面去了。这就导致前面摊位生意好,后面摊位生意不好。而生意一旦不好,经营户肯定走人。卖菜的都走了,摊位费就没有了,管理费也自然交不起来,买菜的人相应地越来越少,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朱约瑟意识到农贸市场的致命性问题,他认为市场布置经营要掌握一个窍门,就是摊位要均匀,让每一个摊位都尽量做到当道。很快,他做了几个通道,把长条摊位切成了豆腐块,让每个摊位都显得又正规又好看,哪条路都能走得通,四通八达,让所有的摊位都变成了好摊位。经过朱约瑟的改造,原本市场的摊位只有二三十个,现在变成了100多个。为规范市场,朱约瑟虽没对市场菜价做过明确规定,但他只告知经营户,价格只能便宜,不能太贵,“早上一个价格,中午卖完了也是这个价,只能往下,不能往上”。这就让消费者增加了对市场的信任度,在市场买菜不会乱坑人。很短的时间里,农贸市场内经营户越来越多,市场也彻底活起来了,甚至连空地都被利用了起来。但一年经营下来,朱约瑟核算了一下,承包纯利润最多15万元。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承包没意义,农贸市场赚不了多少钱。但承包市场后,承载量就多了,人流量也大了,再加上周围有5万多户居民,自己一边管理市场,一边可以做其他经营。那干什么呢?他发现,农贸市场都卖菜,肉、鱼副食品这块是一个缺口,如果开家超市,丰富农副产品市场,生意肯定差不了。开超市,吸引顾客不说,也提升了农贸市场,人气会更旺,更能把钱挣回来。农贸市场不赚钱,但超市赚钱,两块加起来,自己还是赚钱的。 1998年底,朱约瑟在农贸市场边把超市开起来了。果然,他的超市开张后生意火爆异常。人们开始夸赞他,“这个人做事情比较超前,比较有想法。有的人有想法只会想不去做,他想了以后就去做,就变成了现实,也就产生了效益。”当时超市在城里还是比较新鲜时尚的玩意,在这里更是只此一家。每天很多人朝超市涌来,都觉得超市模式新颖,价格便宜不说,东西还可以随便选,要什么拿什么,出门再付钱。 朱约瑟很清楚,当初如果自己没有承包农贸市场,做看似亏本的生意,就不会有机会开超市,自己也赚不了多少钱。他坚信他的理念是对的,“赚钱不是一对一,有一方面可能会失去,但失去了一点小头,更大的钱要赚进来了”。之后,朱约瑟乘胜追击,在周边乡镇如法炮制。一年下来,他拥有了3家农贸市场和3家超市,净赚了200多万元。 P3-5 创业的真知来源于创业的实践。《创业中国》探源中国平凡创业者的不平凡创业实践,是我们学习、研究和实践创业的智慧之源,一卷在手会使你对自己的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高建 这些创业故事是非常好的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它真实、原生态,体现了当下中国百姓创业佼佼者的非凡智慧,相信这本书能激活你的创业冲动,启迪你的创业智慧,开此卷大有裨益。 ————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付文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