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山,爷爷诞生的地方 在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中游东岸有座金城山,位于半山腰的地方有一个县城叫仪陇县,仪陇县往东南37公里有一个形似马鞍的小镇,名叫马鞍场。从这里再向西北走两公里左右,就是爷爷的故乡琳琅山。琳琅山满山被苍松翠柏覆盖,从空中往下俯瞰,它像一颗璀璨的五角星;而从山脚往上看,则形似一顶官帽,所以这琳琅山在当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官帽山。 1886年的12月1日,爷爷出生在琳琅山西麓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中。当时爷爷一家的条件十分艰苦,三代人挤在一起,十几口人艰难度日。那时候,爷爷的祖父虽已年过花甲,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还常常和家人一起下田干活。他时常教诲儿孙们的一句话便是:“人不怕累,就怕闲,就怕懒,越闲越懒就会吃穷病倒。”而他自己的一生,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生活的,直到他临终前没多久,还一直在劳作着。据爷爷回忆:“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爷爷的祖母非常能干,十分善于操持家务。她除了能把一个有着二十几口人的大穷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最重要的是还能把家里管得和和顺顺。用爷爷的话说:“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都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有这种能力的农村妇女,到哪里都受到邻里的称赞和尊敬。 爷爷的父亲“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他从未出过远门,一生都在家里劳作。由于爷爷的父母共生了十三个孩子,若不是由于家境贫困最后只养活了八个,家里定十分热闹。不过,爷爷的伯父膝下没有儿女,所以大概在爷爷两岁的时候,在高祖父的做主下将爷爷过继给了他伯父,所以爷爷的伯父身兼伯父和养父双重身份。他为人诚实淳朴,十分忠厚,善于治家,做事十分果断。爷爷被过继之后,从一个多子的家庭变身长孙,全家人对他都十分关爱,这对爷爷的成长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在这样一个有着淳朴忠厚、勤劳善良传统的农民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爷爷,从一出生就接受艰苦生活的洗礼,所以他身上一直都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在那样一个时代,穷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爷爷从小就爱憎分明,并在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刚毅果敢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1908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刚二十出头的爷爷便离开了家乡,此后五十多年一直未曾回过家乡。直到1960年3月,在视察完陕西、贵州两省之后去四川,要到重庆市和南充市,这才顺便到了地属南充市的仪陇县————爷爷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回故乡之后不久,爷爷还写了一首《鹦鹉曲》的词: 家在巴山南侧住, 祖宗世代作农夫。 读书不成去从军, 何畏迅雷急雨。 五十年前别家门, 为求真理前去。 平生.是戎马生涯, 战斗乃心安乐处。 那次回乡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由于功课的原因,没能够跟随爷爷一同前往,因而爷爷回乡的详细情况,还是从奶奶口中得知的。 那次回到家乡,爷爷发现他先辈曾住过的几间瓦房被修葺一新,而且还建立起了“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里面不仅放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群众对爷爷的评价,还有爷爷在各个革命阶段的图片,还包括爷爷所作的一些诗篇和在各地的题词复制品,那里还保留了爷爷读书时所用的毛笔、胶墨、算盘、石砚、油灯,甚至还陈列了爷爷小时候所用过的喂猪槽、养蚕筒架、取丝丝架、装酒坛的木柜…… 原来,为了接待外宾,仪陇县县委于1959年便将这里建立成了一个陈列馆。爷爷见到这个陈列馆之后,立即严肃地说:“不要搞这个了,在这里办所学校,节省开支,让娃娃们念书,现在就改,好不好?”这样说过之后,爷爷还是不放心,挂念着办学校的事,之后又给四川省省委、南充地委打几次电话,主要就是再三叮嘱把陈列馆改为学校。 有一次,仪陇县县委书记来到北京,爷爷见面就关心学校办起来没有。知道那里为了留几间屋子陈列展品而只办了一个班以后,爷爷十分严肃地要求对方必须把陈列馆建成学校。爷爷心里清楚,家乡人民惦记着爷爷,爷爷也惦记着家乡。说起爷爷和家乡的关系,奶奶还讲起一段往事。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