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


作者:柏晶伟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2:14


  在学校的时候,王郁昭就特别注意学习和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情况,在省科委工作期间,更是耳濡目染了很多实际的科技发明,他知道并深信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到全椒上任以后,他十分热衷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开发,对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天生的好感。上海下放知青杨岗,1971年在三圣公社发起办公社农科站,他发明了“山芋藤越冬”的技术。山芋(红薯),也是全椒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那时粮食紧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农村每年秋后要留下很多山芋作种,第二年春天下床育苗。为了节省芋种,杨岗对山芋藤越冬进行了试验,得到了王郁昭的支持。这种技术是,每年秋季收山芋时,把山芋藤尖端部分剪下来,栽在苗床里,使它能越过冬季。苗床的做法是,在田埂向阳的地方挖一米多深的地窖,底层铺上半米多厚的干牛粪或麦糠、棉子饼等发酵物,上面盖上约一尺厚的肥土,然后将山芋藤的嫩头栽在土里,窖的上面搭架,盖上薄膜,在霜降前要浇少量定根水,使山芋藤能够生根。在冬季天冷时,要少量浇水,使下层的牛粪等逐步发酵,提高温度。因当时条件落后,如何调控温度是很困难的,浇水少了,温度不够,山芋藤容易冻坏冻死,水浇多了,发酵物发酵过快,温度很高,也会把山芋藤烧伤烧死。经过试验,基本掌握了调控温度的规律后,王郁昭在全县布置多点进行试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其中,马厂公社九连大队沈诗明搞得最好,王郁昭专门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进一步推广这项技术。实践证明,凡是用越冬的山芋藤春繁的苗栽插的山芋,由于苗粗苗壮,产量高,最高的亩产可达近万斤,又可避免发生黑斑病。这项技术后来又有新的发展,1975年以后又推广了火坑温床育苗法。在苗床的底层修建几条通火道,在最寒冷的季节,每晚在窖外烧火,使苗床温度始终保持在25~30%左右。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节省芋种,而且使山芋产量大增。随着科技的发展,条件的改善,90年代中期,王郁昭率全国政协视察团到安徽阜阳地区视察时,发现阜阳地区农科所在有暖气的房间里的架子上,摆了几千个装有营养液的玻璃瓶,把山芋藤的嫩芽放在瓶子里,越冬后再进行春繁。王郁昭看后回想起20多年前的土办法,是那么困难,真是感慨万分。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讲的科技就是生产力的道理是完全正确的。
  全椒县是产花生的大县。传统的方法是在小麦收割前,在小麦田里套种点花生,收割小麦时为了不伤害花生苗,麦茬留的很高,不利于花生生长,产量很低,亩产200斤左右。花生条播壅针技术是古河区农技站农艺师陈荣谟在山东省推广的花生清棵墩苗壅针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全椒县土壤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山东的花生大都种在沙土地里,要深播才容易出苗,但第_对侧枝往往生长不出来,而第一双侧枝是结果最多的侧枝,因而当花生出苗时,要把根部的土往外扒一下,清棵墩苗使第一对侧枝生长出来,然后在盛花期,将土壅向根部,使第一对、第二对棵枝的花能顺力落入土中,因而产量高。但全椒地处淮河以南,属于南方粘土地带,花生宜浅播,第一对侧枝容易长出来,因而改点播为条播,便于在花生盛花期用锄头松土,把土壅向花生根部,使花顺利落人土地中,花生产量可达四五百斤左右,有的田块可达七八百斤。王郁昭对这项技术非常重视,曾亲自找陈荣谟进行多次交谈,并到现场察看花生生长情况,把“花生条播壅针”的资料印发全县,加以推广。在年终召开的科技大会上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获奖。
  棉花营养钵育苗是一项老的技术,县棉花原种场一直坚持这种方法,棉花产量高。但由于制钵完全手工操作,很费时,因而一直没有推广开来。王郁昭对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非常重视,他亲自同分管工业的革委会副主任冯骏到县农具厂研究,用钢管生产出一种制钵器,一天能生产一千多个营养钵,并亲自到南屏公社老观陈大队进行试验,效果良好。这项技术迅速普及到全县。
  王郁昭很重视对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队伍的建设。1970年经研究将县农科所和县棉花原种场划开,直属县农林局领导,主要任务是培育、鉴定、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训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编印农业科技资料,在各公社建立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四级农科网。
  县农科所是四级农科网的龙头,公社成立农科站。1971年上海下放知青杨岗,在三圣公社办起第一个公社农科站,随后各公社也相继建立起来。农科站的主要任务是以良种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为中心,开展农业科研活动,推广农业新技术。大队成立农科队,到70年代中期全县建立了140多个农科队,占生产大队总数的80%。主要任务是进行良好种示范、繁育,推广新技术,指导科学种田。生产队建立科技组,一般由3~5人组成,生产队副队长为组长,负责本队农业科学种田工作的落实。公社农技员由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为了加强对农技队伍的培训,县农林局和教育局在农科所合办了“五七”大学和培训中心,设作物栽培、植保、畜牧等专业。
  县农林局还编写了《全椒县主要农事活动提要》,对全年24个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作了提示。《提要》由农林局提出初稿,由各公社、农技员集体讨论、修改后印发至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并印成《农业生产手册》发给各级农业技术员,有的年份还印成布告,在生产队张贴。《提要》和《手册》很受欢迎,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的大队、生产队干部,对每个节气的农事活动的安排从中得到启示,有的把《提要》称作是“一年早知道”,对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P115-117
  本书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着力为读者提供原始记录。我们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再现史实,为关心和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朋友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安徽省有关单位和与王郁昭一起工作过的许多同志的帮助和支持。滁州市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提供了有关的地方志、大事记和档案资料、文件,以及王郁昭在不同时期的讲话稿。王郁昭原来的秘书郭文生、崔传义、赵树凯除帮助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将自己手中保存的有关资料提供出来。滁州市原来和王郁昭一起工作过的侯长明、白振亚、朱长俭、章其磋、朱力、徐德、余章华、金邦清、张克荃、华志丰、白绕然、何本初、王芸等许多同志提供了有关著作、资料、文章和照片。中国扶贫基金会办公室的华克、李静、杨男等同志负责书稿的全部打印工作。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给予了很大支持。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和印刷厂工人在编校、印刷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本书主人公王郁昭和作者一并对他们的帮助、支持和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记述的史实或许不够全面,在写作方法和文字表达上难免有累赘之嫌和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柏晶伟
  2007年8月





上一本:哀愁如一江春水--一代影星上官云珠 下一本:被时代选择的经济学人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的作者是柏晶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