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在制度、思想、生活方式上全面走向近代化的时期。除了社会上汹涌澎湃的革命与改革浪潮,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新名词和新事物,在精神领域,也掀起了一场风暴。 作为当时精神文化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报刊,是各种思想、各种政治与社会主张碰撞的第一现场。而报刊上凡是出现梁启超的名字,都会引来举国上下的关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雄踞报刊主笔前三位的人,只有梁启超、梁启超、梁启超。梁启超的名字,甚至就是新思想、新潮流的代名词,他的文章,更是影响了两三代热血青年,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新闻界的气象。这不仅表现在他一支如椽巨笔写就的激情四射的文章里,更表现在他所提倡的新社会、新思想的主张上。 有一位青年从《新民丛报》上读到梁启超的文章,从此便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理想。后来,这位青年先后在浙江、日本、上海和北京从事新闻事业,用自己的实践履行着当年的理想。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他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 在中国新闻事业起承转合、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他以笔为旗,推崇民主自由,担当社会道义,亟亟于救国纾难。他致力于新闻教育,享有“吾国新闻学泰斗”之美誉。1926年,他被反动军阀公然杀害,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他,就是中国报界的先驱者、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奠基人,被毛泽东称赞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邵飘萍。 一、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 东阳邵氏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界的风云人物,邵飘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报业之路的?这是每个关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同样,为何在那个时代,会涌现一批以天下为己任、以新闻为理想的报人? 且先从邵飘萍的家世说起。按照近代心理学的说法,早年的成长环境,会对一个人的理想塑造与前途抉择起到很大的影响。那么,邵飘萍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邵飘萍出生在浙江东阳大联乡紫溪村。这个地名可能让人觉得陌生,确实,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中,这片土地并不显眼,既非军事要地,也非商业重镇。不过,东阳虽不能和绍兴、宁波等浙江文化重镇相比,但也自有其文化底蕴与特色。 东阳地处浙江腹地,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称。这里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素有“勤耕苦读”之风。历史上英才辈出,古代有名宦舒之舆、乔行简、张国维等,近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物理学家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报业巨子王惕吾等。 具体说到邵飘萍的出生地紫溪,是人名,也是村名、溪名。相传,该村的古名为黄毛塔,汤、朱、张三姓是这里的原住民。北宋末年,邵平的世裔孙邵雍与邵亢(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兄弟由河南迁居浙江东阳,自此江南有了邵姓。邵雍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死后还获得了朝廷赐予的谥号“康节”,并且在《宋史》中有传,可见其地位之高。由此说来,邵飘萍也可称为“名门之后”了。 南宋末年,邵亢的第七世裔孙邵养元到黄毛塔定居,成了当地邵姓第一世,并繁衍成一个大族,其他三姓后裔逐渐减少,在村里也逐渐式微。到了明朝,邵氏家族出了一位监察御史,名为邵豳(1481——1539),号紫溪。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经族人商议,就此将村名更为紫溪村,那条自北向南终年流水潺潺的蜿蜒小溪,也就有了“紫溪”的名字。 紫溪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东西有“伏虎”、“飞凤”二山,北有“巨人”石佛守护,南接“珉牛”山头,山脚有半月形的门口塘,被人赋予“卧牛向月”的美称。村口那两棵古老的香樟树,记录了岁月的年轮,也见证了邵氏家族的风风雨雨。 邵飘萍是近代新闻界开风气之人,但他的家族并未想过要把他培养成这样的民之喉舌、世之导师,相反,他们希望出现的,是一个能够“学而优则仕”的旧式读书人。说起来,这也算是中国传统的书香门第的共同追求。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年少时,他的外家长辈,著名学者段玉裁曾经说过,希望这个孩子长大成为名臣,名臣若做不成,应该做个名儒,但千万不要做名士————但龚自珍最后非但没有成为名臣、名儒,反而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名士。邵氏家族怀着传统儒士的愿望,希望子孙成为循规蹈矩、出人头地的官僚。但正是这样一个带有点保守风气的家族,却造就了一代报业巨子,不能不说,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一切家族文化也好,地域传统也罢,都难以困守自己的阵地。 邵飘萍的曾祖父邵棕球虽“学窥渊海,蜚声泮沼”,但向来不置家业,颇有豪侠之风。他为人耿直公道,重视教育,曾在掌管宗祠产业期间创立养贤田,规定:凡邵氏子孙,不分男女,只要肯读书,一律免交学费,对学有所成者,不仅分给租谷,还给养贤田种。这些举措激励着邵氏家族努力培养自己的后代走读书通仕的道路。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