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上 题记:勃拉姆斯《d小调钢琴协奏曲》在汉诺威首演失败。几天后。第二次演出依旧失败。他在一封谈到此事的信中说:“第一次演出在演奏者和观众中没有激起任何激情,没有一个听众去看第二次演出,没有一个演奏者面带表情。第二次演出,终场时有三双手极其缓慢地拍动,但清晰无比的嘘声四起,阻止这样的表示。失败对我毫无影响。无论如何,我只是在进行实验探索道路。”勃拉姆斯这位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作曲家似乎无视人们的嘘声和嘲笑。哪怕这种嘲笑来自同他一样伟大的瓦格纳和差不多伟大的李斯特。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音乐上,勃拉姆斯希望回到贝多芬时代。绘画上,安格尔希望回到拉菲尔时代。这种古典主义回归思潮与当时的主流艺术思潮似乎格格不入。而这两位伟大艺术家所站的十字路口,荆棘密布,乱象丛生。一般说来,人站在十字路口上。不知道路向何方的时候,会非常的茫然。而当一条路已经趟成通天坦途的时候,往往步履会无比坚定沉着,一往无前。而孙为民恰恰不是这样。孙为民儒雅谦和,思维缜密,是一位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在他的谈吐和作品中,却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变革的力量。 自从1984年,孙为民考取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以后,他的人生履历可谓顺风顺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油画系副主任、主任。从1996年起,他还担任中央美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前后达7年之久。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孙为民以其独具面貌的创作成为我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主将之一。如果新古典主义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很有可能风景这边独好。但随后孙为民艺术之路的选择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但在谈及新古典主义油画的时候,孙为民还是充满感情:“我本人非常喜欢古典主义的写实绘画。儿时特别在初中阶段,受的是俄罗斯一些古典大师的影响,后来出国考察,看了很多的博物馆,看到很多大师作品。我发现在绘画里面,写实绘画具有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写实绘画就不会没有。因为写实绘画是表现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由形到精神上的一切的体验,是人和人之间最熟悉,最深刻,最内在的一种交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做到无限表现。而写实绘画所展现出来的美,也是别的绘画形式无法比拟的。欧洲最核心的就是写实绘画。虽然,后来也出来各种派别,但是都是在写实绘画的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如果没有写实绘画,欧洲就没有后来这么多艺术派别。” 连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艾科在他的《美的历史》一书中也指出:“新古典主义是对旧制品位的反动,令人神清气爽。但同时也在追求一种确定的、却又因为确定而流于僵硬束缚的规则。” 孙为民对新古典主义也有着明确和清醒的认识,1987年,孙为民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新古典主义及其启示》,这篇论文现在依旧被视为探索油画技术演进的重要文献。他在文中提出:“谁也无法摆脱传统,哪怕是发誓要与传统决裂的人。如果不是首先受到传统熏陶影响和依附,也就无须决裂。所谓反传统,那是一种传统发展到头所造成的一种物极必反的心态,另寻理论,另辟蹊径。”他认为,“任何一种艺术传统,越是丰厚博大,就越有演变条件,就越是给新的起点和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也为孙为民日后改变画风埋下了伏笔。 著名艺术评论家余丁在《新古典风艺术》中,有对孙为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艺术较为准确的评价:“在孙为民那些朴素的乡村题材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趣味。如《红头发的姑娘》、《冬日午后》、《雪夜》等作品都明显带有古典油画的因素,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姿态安静,细节变化比较微妙,造型严谨而有种未经雕饰的自然美,画面上很少有轻快线条造成的运动感,而更多的是浑厚的纵深空间和物象体积。” 在孙为民眼里,虽然现代艺术方兴未艾,但其还是无法真正取代写实绘画。因为写实绘画是对现实生活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能感觉到生命是怎么发展过来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体现得特别深刻。写实绘画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和样式的转换,而是在一种带有思想性、情感性、技艺性的深化,是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而如果没有技艺,孙为民认为那就不是艺术。艺术应该永远有一些探究不完的,别人感受不到的,别人做不到的那种大境界,而只有深入这种境界中,画家才能获得真正研究和探索的乐趣。 P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