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 3万年前,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临海而居,弄潮拾贝,妇女戴上了贝饰项链,开创了原始的海洋文化。’7000年前,浙江的河姆渡人用整木制造船桨,开创“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原始航海;600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龙山人驾舟弄潮,随波逐流,逐岛漂航,把有段石锛传遍太平洋诸岛和拉丁美洲西岸;2500年前,在春秋时期的渔猎攻战纹壶,记载了壮观的古代挥戈水战和中国独特的划桨方式;2100年前,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开通了欧洲、亚洲贸易通道;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佛经、佛像、佛具以及雕塑、绘画、建筑等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始祖,被封为“大都僧”;600年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世界航海推向了巅峰,为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及“和平航海”的开拓者。 明成祖朱棣选择郑和来统率这支庞大的船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是很得当的。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有的书上称他为“马三保”。他们家世奉伊斯兰教,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去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因而被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灭了云南的梁王政权,郑和被俘人宫,成为宦官,后被朱元璋拨给燕王朱棣听用。郑和在朱棣身边长大,在靖难之役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深受朱棣的赏识和信任。朱棣即位后,命他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为“郑”,从此更名为“郑和”。由这种经历可以看出,郑和是深受明成祖朱棣信任的人。 明成祖朱棣对郑和才能也很了解,知道他堪此重任。据记载,“(郑)和自幼有材智”,“材负经纬,文通孔孟”。有的史书上说“(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明成祖)甚倚信之”。《明书.郑和传》则说他“丰躯伟貌,博辩机敏”。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郑和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既通文墨,又知兵习战,是具有统率才能的人。 明成祖朱棣选中郑和,还有信仰上的原因。郑和出生于伊斯兰世家,他本人是回教徒。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曾亲自到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在南洋一带,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诸国更是伊斯兰教的世界。由信仰相同的郑和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自然是很适宜的。 另外,郑和还崇奉佛教。明代宦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郑和也不例外。在姚广孝题记《佛说摩利支天经》中说:“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佛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郑和施财刊印佛经,还有个“佛善”的法名,足以证明郑和还是个佛教徒。这对郑和出使也是个有利条件,因为众所周知,在东南亚和南亚一代佛教有很大的势力。 为了郑和能顺利出使,明成祖朱棣十分关心建造海船事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运船249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些船只很大,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建造这么大的船只。这种大船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 明成祖朱棣还为郑和组织起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郑和这支队伍有2.78万人,除军士外,还有各种行政和后勤人员,像医官、文书、通事(翻译)、火长(船长),凡所需人员,可说是应有尽有。 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为什么这样兴师动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命郑和大规模出使呢?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应该说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除了对外友好交往以外,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急需收服民心。从传统上来看,朱棣夺取皇位属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统观念,其合法性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方孝孺宁被诛“十族”也不为他起草登极诏就是明证。因此,朱棣在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后,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在封建专制时代,封建帝王为提高个人声望是不惜任何代价的。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颁正朔”,广施赏赉,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遵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这种“万邦臣服”“祯祥毕集’’的盛况,可以大大提高皇帝的声望,树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这对明成祖朱棣收服民心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明代始终存在着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深刻地影响了明王朝的内外政策。在明初,南边的倭患尚不甚严重,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蒙元势力虽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虽屡次遣将北征,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他即位不久就长驻北京,摆出与蒙元战斗的姿态.纵观明成祖朱棣的一生,除靖难之役外,他的军事生涯差不多都是与蒙元势力周旋。他曾亲自五征漠北,反击蒙元势力的侵扰。北边的这种形势,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于是,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在北边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征,在南边则是郑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是威德并举的战略。郑和果然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施恩布德”,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并增强起来。终永乐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争。明成祖晚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人贡者殆三十国”。这大部分的功劳应归于郑和的出使。 P2-4 纵观中国历代名商,大多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商界翘楚、商人典范,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本书结合时代大背景,从中国名商巨富的成功与发家史中,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都会受到启发。品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商圣们艰辛的创富历程,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处世和经营智慧。希望通过这些伟人的财富人生解读,以期给创业者和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教你们掌握真正的中国式商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亲临编写、设计现场给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