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流离的童年 转眼翟光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在三舅家长大的翟光明第一次有上学的念头,在哪上学和筹集学费成了大问题。母亲长期在娘家生活也有点过意不去。另外,翟光明祖母、三姑母、大伯母在天津生活,家中没有男孩,希望翟光明一家到天津来。于是,母亲就带着翟光明和哥哥翟光昌离开宜昌,带着希望和梦想,踏上投亲求学之路。姐姐翟庆云则继续留在宜昌上学,高中毕业后曾到天津、南京小住,后来去了上海定居②。 1932年,随母亲去天津是翟光明第一次出远门,心中充满兴奋和好奇。一家三口乘船先到武汉,在大舅、二舅家小住几日,母亲和两个亲兄弟叙叙家常,时间很短暂。紧接着,翟光明一家人又从武汉乘船到南京,南京的落脚地是翟光明的二姑母家,在这里翟光明领略了大都市的风光,南京是六朝古都,繁华的闹市、浓厚的文化气息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也是一家人乘火车北上天津的起点。 从宜昌辗转武汉、南京,奔赴天津。坐火车对于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普通人家孩子,很是新奇,翟光明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会在铁轨上跑的大家伙,犹如铁牛的火车力大无比,火车头喘着粗气,行进中不时拉响长笛,呼啸着穿越丛林、村庄、田野、桥梁。一路上火车站站停停,车一停翟光明就会跑上站台看乘客上上下下,乘客们一个个背包罗伞,长袍马褂,各色人等都奔忙着什么,为生计、为生意、为求学、为梦想,南来北往,送站的、接站的、卖杂货的比比皆是,站台上热闹非凡。火车行进过程中,翟光明在晃动的车厢里跑来跑去,兴奋地看东看西,不时地趴着窗户看外面的景色,对什么都感觉很新鲜。车厢里坐满了人,中间的过道上也有人倚着行李席地而坐。一个车厢中有了几个孩子,就充满了笑声和欢乐,叽叽喳喳,闹闹哄哄。母亲看着两个毛头小子,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心想就要看到亲人了,心情也不再那样沉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 天津,是当时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也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租界。天津开启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大门,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也开全国之先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世界各地的商贾云集,街旁商铺林立,一座座小洋楼矗立于马路两侧。马路上人流如织,小汽车、自行车、洋车穿梭在马路上,一到晚上,街边的电灯泛着黄光,店铺也都灯火通明,一派歌舞升平,很是热闹,这是在宜昌小城看不到的景象。看到这些,翟光明心生萌动,世界真大呀,这么多新奇的东西。疑问重重,带着困惑和希望,翟光明一家来到祖母家里。 天津的祖母家是一个大家庭,翟光明和哥哥两个男孩的加入,增添了祖母一家的快乐,因为祖母这个大家庭中男人们全在外地谋生,留在家里的全是女眷,有祖母、姑母、伯母和堂姐。翟光明一家到天津的第二年,姐姐翟庆云也来到天津。 翟光明姑母是一名护士,一家人就靠姑母一个人的收入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姑母早年丧夫,终身未再嫁人,对祖母也非常好。姑母照顾祖母直到老人家去世,后来去了南京。 翟光明一家四口加入这个大家庭后,母亲没有工作,就在家里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洗衣做饭,织衣补裳,照顾祖母。就这样艰难地生活,时间一长难免发生些不愉快的事情。翟光明回忆说:“这段记忆并不很清晰,但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寄养在别人家里总是有些不便和隔阂。” 翟光明的母亲识文断字,性格温和,非常贤惠,任劳任怨,一个人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这对翟光明姐弟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敢于面对困境,肯吃苦,对困难的生活没有抱怨,默默地坚持和承受,敢于和命运抗衡,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正是母亲这种坚韧的性格和刚毅的品性影响了翟光明的一生。P7-8 承蒙翟光明院士的厚爱和重托以及采集小组成员的信任,我有幸承担撰写学术传记这一工作。作为一名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由我执笔撰写老科学家学术传记还是平生第一次,一开始担心难当此任。之前,我曾经读过四十多本人物传记,根据传主的身份和特点,传记的写法各异,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学术传记很少见,采集工程对学术传记撰写有非常特殊的要求,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点思路也没有,简直无从下手,曾经想过退缩,放弃这项工作。 2013年6月,我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举办的采集人员培训班,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有了一点了解,对学术传记的撰写有了一点认识。之后陆续开展了访谈和资料查阅工作,随着采集工作的逐步深入,一次次面对面的访谈,资料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我开始阅读石油方面的史料和书籍,渐渐被石油工业发展的重大事件所吸引,被石油界的一代宗师所折服,慢慢地钻了进去,开始细探其究竟,循着石油工业历史的发展脉络,翟光明的形象一点一点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重要节点连成一体,立体的、历史的、真实的翟光明感动了我,也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和动力,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不再惧怕。对我来说,这真是一场历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撰写学术传记,给了我一个创作和学习的机会,让我重访中国石油工业勘探找油找气之路,系统地回顾我国石油工业的起步、油气田的重大发现和辉煌的发展历程。恢弘大气的找油找气会战、扣人心弦的喷油画卷、气龙腾空而起的场面让我激动,更让我感动。翟光明在一场场石油大会战中穿行,在一个个会战前夜中煎熬,在一口口科学探索井井场精查细访,在一幅幅勘探地质图前深思熟虑。从玉门到北京、从松辽盆地到渤海湾、从四川到新疆、从陆地到海洋,白山黑水,台前幕后,无不留印着他的身影和足迹。 目睹翟光明工作时的激情,领略他独到的见解,倾听他思路清晰的叙述,一般人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他思维敏捷,身体硬朗,他对找油找气充满激情,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他的信念里,唯有找油最重要。他从没有把今天的生活按退休来对待,他仍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找油人的生活,这就是石油人的追求。 像翟光明一样的一大批老院士,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科研经验,其科学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把这种科学精神传承下去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院士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一种表现方式。学术传记是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通过撰写传记把科学家宝贵的经验总结并记录下来,把历史资料很好地梳理和保存起来,其科学价值无法估量。访谈过程中,我注重细节的挖掘,在资料的搜寻过程中注重全面,在文献的甄别中注重相互印证。撰写学术传记,必须对传主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我研读了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书籍和大量的石油史书以及油气勘探专业书籍,也包括石油富集地区的人文历史书籍,努力探寻学术传记的写作方法和历史真相,力求对历史原生态的记录和保护,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既是对传主本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负责任的一种科学态度。 在这本书完稿的时候,我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我更庆幸没有被困难吓倒。从翟光明院士身上我学到很多可贵的精神,也增强了对中国地质事业、石油工业发展历史的认识。对待这项任务,我是认真的,也是负责的。为完成这本书,我放弃了大部分休息日,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用在写作和史料核实上,我尽全力了。 在这本书付印的时候,我真诚地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参与翟光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作的专家、学者、领导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樊洪业教授在学术传记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北京科协的支持!感谢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吉林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青海油田、华水油田、河南油田、中原油田、延长油田、中海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报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各单位老专家、青年学者对学术传记的审读,他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对一些史实进行了佐证。 感谢采集小组杨宪一、王世宏、李芬、禹航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万焰、张琪、刘海龙、王进财、张新顺、白英睿等多位研究生的辛苦劳动。感谢翟光明院士及家人的全力配合。感谢每一位受访者和每一位资料提供者的帮助。感谢每一份参考文献的作者。因为有了你们,这个春天好温暖。 兴奋之余,我也心存担忧和惊恐。由于才识不逮,或许给本书留下些许遗憾,甚至出现一些与历史不符的记述错误,真诚地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闫建文 谨识于北京石油大院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