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曹东义:“朱老,您好!很多人对于您的生活经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了解。有的说是‘朱良春现象’,也有的说是‘朱家军’。很想听听您的解答。比如,您怎么由一个患者,变成了一个名医?您与马太医家是怎样结上师徒缘的?您为什么从太医家里转到章太炎的学校里?您与章次公先生为什么那么投缘?您如何能够把蛇花子、农民变成了研究员?您为何在年近八旬的时候还能够创业?您为何总是能够站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而开风气之先?” 朱良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曹东义:“那就请您从头说起吧。讲讲您的家乡、您儿时的生长环境。” 朱良春:“我1917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三)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叫做丹徒县、儒里镇、殷家村的地方。这里位于长江南岸,又紧靠大运河,属于鱼米之乡,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丹徒县是秦朝设的郡县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在这里设过府,也设过路。因此,这里曾经是‘府治’与‘路治’的所在地,也就是地方政治中心城镇的意思。” 曹东义:“丹徒县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呢?” 朱良春:“这在当地的地方志里有一些记载,也有一些传说。”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灭六国,一统天下,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丹徒就是当时的县城之一。秦始皇认为,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摄天子之位,主要是受命于天,得水德,而周朝属于火德,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水可以灭火,秦国因此得了天下。在五行与五色的对应关系里,水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他诏告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把黑色作为国色。衣服、旗帜都以黑为尚(上),把全国的人民大众,统称为“黔首”,也就是“黎民百姓”,是黑头发、黑头巾、黑冠冕的意思。 火德对应的颜色是红色,是周朝战败者的象征。因此,受刑流放之徒需要穿红色衣服,“丹徒”正是流放罪犯聚集的地方。当然,丹徒名称的原始含义,也可能是记载于“丹书”之刑徒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就记载说,斐豹是一个犯罪的奴隶,“著于丹书”。 无论丹徒的“丹”是怎样与红色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徒”与刑徒聚集有关是没有异议的。由此可见,镇江在秦朝的时候还是很荒凉的地方。据说,当年这里到处都是水塘和芦苇,又紧靠长江,刑徒们是很难私下逃走的,是一个理想的“自然流放”场所。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一带逐渐繁荣起来。东汉孙权(182——252)就在镇江操练水师。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此设立镇江府,金兀术在公元1130年南渡侵宋,返回时在此被韩世忠围困,成为一段历史典故。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府为路,明代又改路为府,至1912年清朝末年镇江府废,成为江苏的省会。 曹东义:“听说您是朱熹先生的后裔,您的前辈们是怎样从婺源迁到这里来的呢?” 朱良春“我是朱熹公第29代裔孙。丹徒的繁荣,不但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知识阶层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里。理学大师朱熹的后裔,有一个目光敏锐的学人‘八世裔孙亨三公’,把家族迁到了这里。因此,这里又成了读书人的家园,。儒里镇。上自然少不了读书人,而。殷家村。也有私塾。我小的时候,在村里读了五年私塾。” 据说,儒里镇当年人丁兴旺,朱家祠堂盖得也富丽堂皇。富丽堂皇的祠堂,竟然装不下列祖列宗的荣耀,因此又在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座祠堂。由于新建的祠堂更高大,也由于建得太晚,因此,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时候,新祠堂改成了小学校。至今保存完好的老祠堂,上面一块横匾,写着四个大宇“闽婺同源”,揭示了朱家祠堂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朱家后人不敢忘记祖先,不能辜负朱熹的教诲。 不曾想到的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快了鸦片烟的“普及”。鸦片的香雾也飘荡到了书香浓烈的“儒里镇”,繁华的街市上游荡着神迷意乱的瘾君子。 曹东义:“您能读私塾,说明家里的情况还比较富裕。” 朱良春:“我祖父年轻的时候,家里的境况还不错。他是一家典当铺里的职员,由于仪表堂堂,精明能干,很受当铺老板的赏识。无论是家珍宝玉,还是字画细软,他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价值。没有过人的眼力,没有精明的头脑,是干不了当铺职员的。为了嘉奖他,老板把自己吸食的鸦片给祖父品尝。青年人都觉得那样很提神,不成想很快就成了瘾,本来前途无量的青年,因此而倾家荡产。” 青年人的好奇害了他,在吞云吐雾的鸦片香气里,他不但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身体,也断送了年幼儿子的前途,更不曾想到他美丽而善良的妻子,将会因为他的误入歧途而受尽困苦。 朱良春的祖父因为鸦片之害,三十几岁就因病飘然西去,他留下的不仅是债务,还有生活的无情磨难。 P2-P7 2006年11月,我接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的电话,他说,名老中医的成长经历,不仅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有启示作用,而且对于世人了解中医也有示范作用,应该加以总结,写成像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大家”栏目那样吸引人的作品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肖主任我以前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从他循循善诱的话语里,我知道他是很善于说服人的。我一边赞同,一边听他继续说。他说,已经和朱良春先生联系过,希望把他的事迹作为首批入选的专家进行介绍。我不由地说“好啊”,因为我知道朱老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完全值得大书一笔。肖主任见我已经同意他的看法,就进一步说,只是朱老回话说,他很忙,年事已高,讲述一些事情还可以,写出来就有许多不便。身边的子女也很忙,不容易帮得上忙。弟子们远的太远,忙的太忙,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准备参与了。肖主任稍一沉吟,紧接着说,我们觉得,当今中医学家里边,如果写一个系列作品而没有朱老参与,那是很不完善的,我由衷说“是啊”。肖主任话锋一转,立即说:“我们王国辰社长说你是朱老的弟子,而且您的《回归中医》书稿刚由我审过二审,觉得您文笔不错,完全可以做这样一件大事。”我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可以参与一部分内容的整理。”他说:“不是参与,而是主要由您来写。”我说:“那就需要您经常给予指导才行。”就这样,我们定下来一同去南通采访朱老。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某些难以预料,肖主任买好车票之后,他爱人患病住院了,需要他照顾。因此,肖主任换成了包艳燕编辑,我们在上海见面之后,一起去南通。包编辑人很热情,帮助我联系上海中医学会的施杞教授,因为当时打算起诉污损中医药的反中医人士,邓老、朱老也支持为中医伸张正义。这些事情,我在《捍卫中医》里,有所记述。当然,《捍卫中医》的书稿,也是包编辑赞同,并力争在她们社出版的。她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中医书籍出版系统里主要的力量,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领导,我们王社长正在组织有关选题,我回去就帮您联系,应该会顺利出版的。”后来果然如她所说,王社长以及社里的各位同仁,都热心捍卫中医,使这一部记载斗争史实的《捍卫中医》在半年之内,就顺利定稿、出版,奉献给了中医界以及关注中医前途的广大读者。 在南通、在广州、在北京,通过几次当面采访朱老,以及电话联系、电子邮件多次往返,本书初稿于2007年5月完成,当时的体裁是传记,而不是对话体。肖主任看过初稿,提出来修改意见。他说:“这是一套系列的丛书,各本书之间应该在体例、篇幅、字数等方面,大体上比较接近,还是以对话体为好。因此,请把传记变成对话。”我认为他考虑的有道理,就进行修改,也增加了一部分内容。 完成修改之后,还是有不少缺憾,比如,朱老作为临床大家,书里应该有大量的病例,可以增加感人的力量。这的确是正确的意见,中央电视台《天佑中华有中医》的节目,第一个就是朱老诊治上海施先生晚期淋巴癌,十几年之后仍然健在的现身说法,曾经引来无数电话热线咨询。他70多年的从医经历,该有多少感人的业绩啊!那真是难以记数的。好在朱老自己写的,子女、弟子、学生整理,经过他审阅的学术著作很多,而且《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不仅几次再版,而且每次都是十几次重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医学微言》、《朱良春医集》等大多都有新版,了解朱老的临床经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 尽管如此,更多的缺憾是对于朱老每一个时期重要学术活动细节的描述太少,本书只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粗线条的轮廓,有关细节的补充都应该是很精彩的故事。这只能留待将来,留给那些了解朱老的人们,一一去品味,去记述了。朱老是一棵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世人皆知的。但是,大树底下难于展露风采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朱良春先生的爱人姚巧凤女士,如果单独地说她的为人、她的作为,很有可能会被人们当作楷模。比如,朱良春先生不仅有七个子女,而且还有母亲、岳母一起生活,其艰难、复杂、众口难调已经很难想象了,但是,有那么一天,他竟然又领来了一个泰兴县的后生朱步先,提着一袋粮食站在门外,说“从今往后,朱步先同学就吃住在咱们家了。”作为妻子、母亲、一个家庭主妇的姚巧凤,她的反应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吗?然而,她愉快地答应了,就像当年章次公的爱人戴福珍一样,她对于朱良春先生的学生、徒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说起朱老对待学生、弟子,很多“当事人”都感慨系之。我就亲身经历过,而且也和陈达灿、徐凯、包艳燕分别感受过朱老的招待:在酒楼里摆一桌丰盛的南通特色菜肴,叫上几个子女作陪,那浓浓的热情温暖了每一位远来学子。 朱老的几个子女,很多人都想学习中医,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要争取这样一个机会是很难的。大女儿朱胜华虽然学的是西医,后来却考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成了中西医兼通的专家。二女儿朱建华在农村插队劳动,后考取南京中医学院,现在是南通医学院的中医教授。小女儿朱建平1969年下乡,正好赶上朱老1971年去海安县送医送药的医疗队,她就利用劳动之余跟随朱老学习中医,成了朱家军里最早的“跟师传人”。后来,她报考药学院,虽然考试成绩很突出,由于她在公社卫生院工作,是个能吃苦的劳力,医院领导暂不意放她走,对学校来了解的同志说:“她是插队知青,表现不错,但劳动时间还较短,等明年再说吧!”因此一直等到1974年知青回城时,她上调至印染厂医务市室工作,1975年被推荐到南通卫校中医班脱产系统学习三年,随后她又通过了南京中医学院的课程考试,取得大专学历,2000年调到研究所,任副所长,与琬华所长,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研究所工作的发展。 朱老的大儿子朱晓春,因为一念之差没有成为中医,至今还后悔不已,因此,他让女儿报考南京中医药大学,补上了他没能学习中医的缺憾。小儿子朱幼春的儿子朱彤,立志专攻中药专业,也是受朱老影响。 三女儿朱敏华虽然没有学医,但是,由于她已退休,现如今只有她全方位地围着朱老转,朱老的衣食住行她操心较多。朱老很多学术活动的照片都是她拍摄的,本书里的插图照片也是她一一选出来,复制好,再寄到出版社。 2007年8月底,我再次去南通,在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里,不仅看到开业一年的医院里,病人不断“挤占”原来的预留房间,各种治疗措施逐渐配套齐全,而且看到一棵古香檀木的巨型雕塑,七只仙鹤围绕山顶一棵松树,各展身姿,一派和谐。朱晓春先生介绍说:“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见到这件雕塑之后,就觉得和我们家的情况很相似,因此,就购买了来,放在这里,成了我们的象征。” 这次去南通,正好看到了著名作家陈祖芬8月15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长篇报告文学《朱良春:医乃仁术》。作家以她特有的想象力,把南通的名人张謇、范曾,以及弘一法师、海灯法师、章次公、著名作家张贤亮、外星人和中医功夫片都放进文章里,阐述他们与朱老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她2002年写在《文汇报》上的《中医啊,中医》一文一样,把F4与赛车、足球、球迷与中医专家们在广州师带徒的热闹场面一起描述,也就是要把中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里来看,中医离人们很近,而且中医大家与生活里的名人、明星一样,受到人们广泛的爱戴与崇敬。 朱良春先生作为中医界的一位优秀代表,不仅救治了大量的患者,造福于无数个家庭,而且在学术上发展了中医学术,在事业上开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业绩,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更是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说朱良春先生是中医学人的榜样,我想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曹东义 2008年9月5日 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