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崔国良院士传记


作者:宋瑶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45


  北京三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的前身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清宗室右翼宗学堂,当时坐落在西单小石虎胡同。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堂供职十年,并在此构思了《红楼梦》。1902年,右翼宗学堂改为八旗右翼中学堂。1912年,又改名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并搬至祖家街。1950年10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并得以沿用。
  1948年,崔国梁从张家口中学校毕业。同时,他从上千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三中。“远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强”,启功先生的题词形象地描述了这所百年老校的气度。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913年就读于此,著名学者罗长培、于光远、徐城北,科技专家郑克扬、燮中羽等也都毕业于北京三中。
  这座历史悠久的老校,以“严谨、求实、勤俭、严肃”的优良校风而闻名远近。为了达到“求社会之进化,人类之发展”的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兴国所需人才,学校将学生的行为、思想、能力、生活等方面作为训育的要项,以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生在行为方面要服从真理和团体的纪律;在思想方面要有科学的头脑,纠正自私自利狭隘的观念;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客观观察、判断的能力;生活方面要纠正不良嗜好、养成简朴的习惯等。
  由于学校始终把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在重要位置,故三中的学生无论在旧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或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能坚持真理,主张正义,以旺盛的革命热情,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不守旧,不古板,重视体育和艺术教育,是北京三中的特色。而“求真、文明、勤奋、健美”的校训也使北京三中在众多的学校中鹤立鸡群,不同凡响,盛名远扬。有思想、有追求、有活力的进步青年心仪和向往这里。崔国梁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8年9月,17岁的崔国梁用大哥资助的路费买了张到北京的车票,他真的走出那个贫瘠落后却养育过他的家乡了。当然有留恋,但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召唤着他年轻的心。
  初来北京,崔国梁恨不得把整个北京城都看个遍,走个遍。他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尚未改造扩大,面积较小。站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远望,视野不开阔,有些脏乱的样子,骆驼和骆驼车都可以通过天安门观礼台前————但崔国梁依然为之自豪。
  第一次去颐和园,崔国梁印象很深,因为他从未见过这样宏伟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游人很少,大多数的殿都免费开放,殿内有很多展品,包括慈禧太后的画像,有些原汁原味的意境。
  北京的路上看不到几辆汽车,他到哪里都骑自行车,并没觉得远,也没感到累。那时的北京,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也没有冲天林立的烟囱,天空清澈干净,极目一望,天高地广。下午从长安街往西看,蓝蓝的天空,酱紫色、深蓝色的西山,在瓦蓝瓦蓝的天空陪衬下,没遮没挡。下点小雨,满城的空气里都带着野花的香味儿。
  北京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雪下得也大。一般从11月份就下雪了,这雪就积着,一层接一层,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融化。小孩冬天玩冰车很普遍,就是用一块木板,下面装两条铁片,在压瓷实的雪上滑着玩。北海公园的白塔下,溜冰的人儿来回穿梭,宛如春燕。
  在这里,崔国梁如鱼得水,尽情吸收着这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为曹雪芹曾是三中的“员工”而惊讶,也为曹公“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就了“红楼”巨著而感慨;他为自己居然是老舍先生的校友而自豪。哼着《五月的鲜花》,他在作者阎述诗坐过的青石凳上坐了坐,看着架上的紫藤开得如云如霞。
  远处传来优雅的京腔昆韵,和撕锦裂帛、高亢入云的京韵大鼓一唱一和,一俗一雅,相映成趣。这是三中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国粹在这里可以大行其道,发扬光大。
  北京三中早在1933年制定的《学校训育大纲及实施方案》就明确规定:“其大部分工作在于学生意志的锻炼,锻炼意志唯一方法是在做,而不专注重纸上的规条,务求由动作上养成学生良好之习惯,以确定其意志……”北京三中把磨练学生的意志放在了首位,反对纸上谈兵,提倡身体力行。
  崔国梁就是一个坚定的身体力行者。
  排球场上,能经常见到崔国梁的身影,他知道,只有同时拥有睿智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P18-20
  2013年1月21日,因为要写这本书,我第一次见到病中的崔总。
  那是在协和医院的单人病房:崔总仰卧在病床上,扎着输液针头的手背已经青紫一片,没有知觉的腿被恢复器械磨出了硕大的血泡;看到妻子来了,他想说什么却无力表达,只能“咿咿、呀呀”,努力地发出只有她才能听懂的声音。
  那天的北京没有雾霾,天气晴好,病房被阳光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但医院无处不在的消毒水刺鼻的气味,和白惨惨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墙壁,仍然让我觉得寒冷。
  那一天,距离2011年11月2日————崔总因为大面积脑梗而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一刻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80多岁的妻子和快60岁的保姆两班倒,天天下午都去医院照顾他的生活、陪他聊天解闷,尽管他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根本没在听。
  而今天,2014年1月27日,距离我去探望病中的崔总又过去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妻子仍然每天去探望他,带回来的多是喜讯:崔总可以在轮椅上小坐一会儿了,崔总可以吃一点儿蛋羹了,崔总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了……总而言之,崔总在好转。
  每一次听到好消息,我,还有那些爱着他的朋友和同事们,都会欢呼雀跃好一会儿。我想,他离那个我在影集里见过的、在别人口中听说的崔总越来越近了,也许有一天,他会翻着这本书告诉我:小宋,这个地方你写的不客观么,这是大家做的事情,怎么都写在我一个人头上呢?我是踩着大家的肩膀上去的,当上了院士,我其实心里是有愧的,因为固体推进剂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大家的功劳啊!
  这不是我的想象,事实上,这是崔总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他庆祝80岁生日的宴会上讲的话,他居功至伟,却谦逊而诚恳,那一幕感动了很多在场的人。人们口口相传,几乎每一个我采访的人都会对我提起。
  所以,在这本书里,除了写下崔总的故事,我还试着描绘我国固体推进剂发展的全貌。每一个阶段,我都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尽可能了解各个方面;每一个故事,我都尽可能写下每一个参与者的名字……这也许对默默埋头奉献、谦虚惯了的航天人并不重要,但这对崔总很重要、对我很重要————我答应过崔总,我要写的绝不是歌功颂德的个人史,我会通过他的故事,讲述我国固体推进剂人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的奋斗史。
  这并不容易。在传主不能讲述、史料有限的情况下,驾驭一本传记对我已经很困难;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一个时代的洪流中去,就更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获取更多的“口述历史”。然而,这是我含着眼泪答应过崔总的。
  就在那一天,在崔总的病房里,妻子告诉他:“老崔啊!这是小宋,是给你写书的,她来看你了!”
  崔总好像是听懂了,他努力地想支撑起上身却不能,只能剧烈地挥着手,嘴里发出“恩恩、啊啊”的声音,像是生气了。
  我不知所措。妻子安抚地拍着他的手:“老崔啊!我知道你的意思,不要写你个人,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小宋也不是只写你个人哪!小宋和我说了,会写整个固体推进剂的故事,你只是一个代表。老崔,你放心,不突出你个人。”
  听到这些话,崔总平静了下来,他不再挣扎着起身,也不再挥手,只是认真地看着我,握住了我的手————这是一双多么瘦削的手啊!这双手的主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最怕的却是为他著书立说、歌功颂德。在他心里,成功是大家的功劳,失败是自己的责任;他对国家的奉献微不足道,国家已经给了他太多的荣誉和肯定,他很满足,甚至愧疚。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真的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我握紧崔总的手,向他承诺,我一定尽可能完整地再现我国固体推进剂的发展过程,我一定尽力记录下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无论再难、再辛苦。
  因为对崔总的承诺,一年里,我在北京、襄樊、西安和呼和浩特辗转,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采访46人58次,共计87小时,整理录音60万字;一年里,为了充分了解史实和背景,我阅读相关书籍18本、相关资料不计其数;一年里,我从一个对崔总和固体推进剂毫无了解的人,变成了崔总妻子口中“最了解他的人之一”。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这本书,能够配得上崔总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
  这一路,有很多人因为对崔总的爱和尊重,无私地帮助过我,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崔总传略的作者廉茂林,他无私地和我分享自己之前采访到的所有内容,帮我分析本书的大纲甚至每一节的设置;崔总大学同学梁树端、周志春、方德炎、钱连蕙、梁文绰,他们和我分享了许许多多崔总在大学时期的精彩故事;崔总在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的同学阮崇智、李佩珠,使我对崔总的苏联生活有所了解,功不可没;崔总46所的同事李德然、贾长江、赫明鲲,他们多次给我讲述固体推进剂的专业知识,帮我介绍、联系采访对象,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如果没有他们,我甚至都很难入推进剂的门,更别说了解了;崔总在内蒙古指挥部的同事高崇武,自己就是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指导,他的回忆详实、描写优美,对整本书尤其是第五章的写作影响很大;崔总在42所的同事黎汉初、徐桂林、侯林法,崔总在N15攻关组的同事谭惠民、张凤文、史百鸣、丁礼平……太多的人给过我帮助,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望谅解。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你们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就像你们一直所做的那样;感谢崔总秘书卢晓萍,在我的职业规划上,你带给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更多的选择;感谢我的好朋友焦静和罗鹏,整理录音是一个繁琐又没有创造性的工作,60万字里的素材里,有你们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张铁钧、范占英、黄莘、牟宁宁和林杉等同志,你们需要为整本书的写作、校对、出版等把关,却给了完美主义的我充分的时间打磨细节,你们细心地阅读和推敲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感谢你们对一个年轻作者和她的文字所给予的呵护和尊重。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崔总的家人,如果没有你们的信任,我没有机会了解崔总,更没有机会去写作这本书。希望这本书,你们能够认可,如果我描写的崔总和你们熟悉的丈夫、父亲、姑父有60%的相似,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刻,我多么希望崔总能够清醒过来,翻翻这本写他的书,告诉我,这里写得还算客观,这里写得太夸张了,这里我不是这么想的……我想,这将是老天爷给我的最大的肯定和奖励。
  宋瑶
  2014年1月27日





上一本:山东明清进士通览 下一本:王希季院士传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崔国良院士传记的作者是宋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