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蒋介石与阎锡山


作者:朱兴义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39


  生于土财主之家,“万喜子”早年落魄
  阎锡山,字百川,号垄地。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文昌堡。
  五台山五峰怀抱,风景秀丽,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县以五台山名胜而得名。环绕着五台山下的滹沱河,缓缓地流过文山脚下与从西南方向湍湍而来的牧马河汇合了。就在这两条河汇流的地方,坐落着一个近千户的大村庄,因而得名叫做河边村。
  河边村的屋宇建筑,按照地理形势和家族宗祠自然地形成了十八个堡子,而且名称各异。阎锡山出生在永昌堡。由于在这堡子里建有一座文昌阁,因而当地群众习惯于把它称为文昌堡。
  其实,溯本求源,阎的祖籍并不在五台,而是在洪洞县的棘镇沟。在明朝朱元璋称帝的时候,阎家才从洪洞县迁到阳曲县坡子街。不久,又迁居到五台县长条坡,最后定居到河边村。
  阎家在前五代时,家境贫穷如洗,靠着为人放牛羊、打短工或者靠驮炭、租种土地过日子,到了第六代的时候,家境开始有了起色,家里出了第一个读书人————阎兴泰。后来又经商,从店员到掌柜,渐渐发迹。当时,阎家在山阴县广武镇开的“永恒粮店”,还小有名气。兴泰用开粮店赚来的钱,购买房地,大兴土木,俨然成了河边村的富户。到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的时候,已经是有六十亩地和车马农具俱全的小地主。
  阎锡山的祖父青云,字垄雨,娶定襄县高氏为妻,生二子一女。长子书堂,字子明,乳名昌春,堂名庆春堂,次子书典,字慎吾,乳名昌红,女名改变。
  阎书堂从来没有参加过劳动,也不好好念好。从十四岁起,弃学经商,在别人商店里当小伙计,习染得一身油气,人称笑面虎。兄弟二人分家后,他把地租给佃户种,自己在五台县城里开了一个钱铺,字号叫“吉庆昌”。除经营少数杂货外,主要是放高利贷,出钱帖子,他更以主要精力从事金融投机,利用五台、定襄一带银两与制钱比价涨落不定,投机牟利,这种勾当俗称“打虎”,喻其得利丰厚而风险颇大。
  阎书堂娶本村人曲成义之女曲月清为妻,生子锡山,家里为了图个吉利,给他起了个乳名叫万喜。可是镇上的人不叫他阎万喜,而偏叫他“万喜子”。因为五台、定襄一带有个乡俗,称呼人时,总是在前面去掉姓,在后面加个“子”。“万喜子”这个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万喜子”在六岁时死了母亲,其父续娶陈秀卿,坚决不养前妻所遗之子,于是,就出现了陈秀卿进阎家门,万喜子出阎家门的小闹剧。万喜子出阎家门,就由外婆领去抚养。他的外祖父曲长青是河边村的有名的大地主,可说是骡马成群,银粮满库。九岁时,其舅父和外婆就近把他送到本村曲本明办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以后又拜在曲万三先生的门下续读,先后读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
  万喜子在念书时,老塾师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锡山。塾师对他父亲说,按照阎家的家谱排到万喜子属锡字辈的,所以名字就得在“锡”字做文章。古代的杨载写过一首赠惠山长老的诗,诗中有两句:“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锡山二字,就是从这一首的前一句截取的。所谓“锡”,指禅杖而言。这句诗的内容是:一位老道人拄着镶有锡环的禅杖,怡然自得,踌躇满志地在欣赏着名山。最后老塾师说“将锡字和山字连起来,既联合了家谱,又融汇了禅道,两全其美,至玄至妙”。阎书堂听了之后,连连叫好。从此,万喜子就叫起阎锡山来了。
  幼年时代的阎锡山,虽然得到外祖父的疼爱,但寄人篱下,被其他人白眼看待,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因而阎锡山小时的性情非常刚烈,他有时沉默寡言,有时顽皮难管,有时驯顺,有时狂暴。他时常变着法欺负同学,捉弄老师,放荡不羁,目无校规。即使处分他,罚站、罚跪,他也全然不在乎。
  阎锡山在十六岁那年,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媳妇后,就让他到钱铺当管账。五台县虽然不是个大县,但是由于有个五台山,因此来朝山拜佛,游览观光、避暑消夏的人总是蜂拥而至,络绎不绝,一下子就把这个县城繁荣起来,过往行人很多,各种店铺林立。在一家挨一家的各种名号的店铺中,“吉庆昌”还算比较显眼的一家。这种“显眼”不仅在于它挂着金字招牌,还在于阎书堂和他的儿子阎锡山的心狠手辣。  他们走私、敲竹杠、出钱帖子、吃高利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买空卖空、什么都干。利用这些歪道,“吉庆昌”大笔地捞钱,发了横财。阎锡山在这里学会了捞钱之“道”,搞“死契活口粘条子”、“利滚利”、“先扣利”、“打老虎”、“捞外快”等他都摸得透熟。至于耍权术、施伎俩、钻空子、行欺诈,更是门门精通,还是放债、讨债的“内行”。这些本事,连他老子阎书堂也自愧不如。例如:对于登吉庆昌之门的告贷者,他都是笑脸相迎,圈弄人家变少贷为多贷,不贷也得贷。一旦贷上了,就欠了阎王债,日子就不好过了。阎锡山讨债时,完全变了另一副嘴脸,冷酷无情,寸利必争,晚一个时辰也不允许,少半个子儿也不行。讨债时,负债人如果一时还不清贷款,他就逼使人家押房押地,甚至押家具、押衣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丝毫不顾负债人的死活。因而在五台、定襄一带流传着几句顺口溜:
  吉庆昌、吉庆昌,
  阎罗店,生死场,
  进门一副菩萨面,
  出门两眼泪汪汪,
  告贷钱粮方三月,
  身家性命全赔光……
  阎锡山和他的老子经常在金融市场上“打虎”,进行买空卖空的投机,刺探金融商业行情,替老子出谋划策,为“吉庆昌”牟利不少。由于他的歪门邪道很多,使“吉庆昌”的生财之道也随着多起来,对穷人的盘剥也就更加厉害了。就拿“死契活口粘条子”来说,剥削就够残酷了。所谓“死契活条子”,就是借贷在借钱时,得先找保人,并且当着保人面写好卖房卖地的契约,然后在契约粘上一张条子,条子上写明“到期若本利不能归还时,即抽条子换契”,就等于把房地抵给了债主。如借一百元,年终本利应还一百三十元,到期如能按数还清负债人即可取回卖房地的契约及条子,若不能按期如数归还,债主即将契约的条子抽掉,通过官府换契以后,契约上的房地产即归债主所有。阎氏父子通过这狠毒的办法,不知吞了多少穷人的血和汗,不知断送了多少人的性命,攫取了多少不义之财。
  可是,好景不长,1900年,阎氏父子二人在一次大的“打虎”中,冒险下了很大的赌注,结果,彻底失败。除了赔掉手头的流动资金外,还欠债二千吊。阎书堂从过去盛气凌人的劲儿,一下子把脑袋耷拉下来。阎锡山也整天心神不安,哭丧着脸子,对他姑父说:“我老子塌下的饥荒,够我一辈子还了。这真是小鬼背了阎王债!”更为头痛的是,债主不断登门讨债,持有“吉庆昌”钱帖子的群众听到阎家破产的消息后,也纷纷上门要求兑现。他父子二人被逼得团团转,遂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便拉了一个名叫智万金的佃户,趁着黑夜转移了钱铺的货物和家具,逃离了五台,溜回河边村躲了起来。
  “虎落平川受犬欺,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曾经在五台城不可一世的阎氏父子,逃回到河边老家以后,不仅一筹莫展,愁思万千,而且连生计也难以维持。为此,阎书堂不得不时时去镇上的泉泰商店当帮工,混碗饭吃。阎锡山无事可做,就在河边村靠卖烧饼度日,但他嫌干这营生不光彩,不好意思,所以光串巷,不叫卖,没过几天,村里就有人传出一句话:“万喜子卖烧饼不敢吆喝。”
  他们父子在河边躲债,时间长了,没有不透风的墙。人们闻讯之后,债主和兑钱帖子的人,便跟踪追击,纷纷找到河边村来继续讨债,弄得他父子俩终日惶惶不得安生,一个没打发走,另一个又来了,有的则一直不走,父子俩已达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咋个办呢”。阎书堂焦急地思考着。阎锡山气呼呼冲着老子来了。“爹,就这么让人逼死不成”?“那你说咋办?”“阎书堂有气无力地问阎锡山,这回儿子倒比老子更有主心骨,老子倒要儿子拿主意。”
  “逃,远走高飞,这次咱逃远点。”
  “你想得轻巧,连盘缠都没有,出了门无依无靠,非饿死不可!”
  “有了!”阎锡山从兜里掏出几吊钱,放在父亲面前。
  “哪儿来的?”
  “借来的。”
  “旧债还不起,又借新债!”这下子把阎书堂气坏了,真想打儿子一巴掌。
  “这钱是从康叔家借来的!”阎锡山急忙解释。
  原来阎锡山见父亲为还不起债而发愁,怕他被逼上绝路,便背着他的父亲,突然进了父亲的堂兄阎书康的家门。阎锡山能说会道,阎书康看在堂兄弟的面子上,借给他几吊钱,这简直是等于雪中送炭。
  阎锡山接过钱来很激动,对阎书康说:“康叔,有朝一日,当官为宦,一定加倍报答。”
  就这样,父子二人背起简单的行李,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溜出了河边村向忻州方向逃去。不久,阎锡山和他的父亲又游荡到太原,一副落魄相。
  P5-9





上一本:蒋介石侍卫官眼中的戴笠和川岛芳子 下一本:民国的才子佳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蒋介石与阎锡山的作者是朱兴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