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聚焦燃灯者


作者:本书编写组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36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拱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沃根生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言语问,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我常常想,正是因为碧华内心的这种公仆情怀,才让他能始终饱含激情,用他的专业与执着,站在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成为司法事业的坚定建设者。
  记得他刚去长宁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基层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我当时就非常惊讶,他长期在高院工作,怎么对基层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调阅了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探究,才让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碧华家书房的照片。碧华爱书,我早有耳闻,但当我走进他家的书房,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法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管理学的、心理学的、甚至还有建筑学的。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碧华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不仅取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还先后撰写了10多本法学专著。他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司法为民。2010年,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了,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为书中缜密的审判思路所折服。记得当时我在徐汇区法院工作,我忍不住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写这本书时,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白天上课,晚上天天坐地铁去读日语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如今,这本《要件审判九步法》已经成为一线法官的“教科书”,被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党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面对困难,碧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带领司改办在全市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梳理了5大类100多个关键问题;研究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历经180多个日日夜夜,前后34稿,终于研究制定出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记得有一次召开司法改革培训会议,他一个晚上赶出了200多页的PPT,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会上说服更多的人来支持和理解司法改革方案。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人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
  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12月9日,在碧华去世的前一天,我在电梯里碰见他,他对我说:“我最近感到特别累!”他是个从不说累的人,我有些担心,赶紧劝他休息几天,但他笑笑说,明天还有几个会呢。没想到,这竞成了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赶到医院时,碧华躺在急救室,衣服敞开着,周边有些零乱,可以想象刚才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仔细端详着他的脸,感觉有些陌生,心里在不停地呼唤他。我看到他的一只手垂在床边,下意识地想去把它扶好。当我触摸到那只手时,冰冷冰冷的,我的心一下子痛到了极点!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你钟爱的事业;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些情同手足的战友!
  碧华,你走得太匆忙了,我知道你有很多牵挂,我想对你说:你主持开发的律师服务平台,今年1月5日已经正式上线了,在律师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你牵挂的信访监控管理系统,长宁区法院已经基本完成了升级;你最关心的人员分类定岗工作,现在正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在四家试点法院正式启动了;我知道你正在起草撰写《法院管理》这本书,我们一定会尽快帮你整理出来,让它早日问世。
  你放心地走吧,我们一定会带着你的梦想,在依法治国的征途中,砥砺前行!
  碧华,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21-23
  本书出版之际,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一周年之际,也正在邹碧华同志逝世一周年之后,正是我们怀念他最深的时候。
  2015年,宣传、学习邹碧华同志“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先进事迹和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是上海典型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要求,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根据市委部署,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高级人民法院通力协作,各区县、各条线积极参与、踊跃行动,在理论、新闻、文艺、社会宣传上形成集群叠加效应,一个可敬、可爱、可学的邹碧华的形象,逐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法官当如邹碧华,干部当如邹碧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征程中的时代共鸣。
  邹碧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在传递、在升腾,我们对邹碧华精神的弘扬在深化、在光大。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只是这一年来“邹碧华”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的若干片段,只是海量的难以计数的追忆和怀念的冰山一角,只是学习、宣传邹碧华事迹和精神的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本书的编辑出版,有赖于市委宣传部、市高级人民法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得益于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宗兆瑞、严剑漪同志,邹碧华同志父亲邹连德、妻子唐海琳等家属亲友,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出版处、理论处、文艺处、东方宣教中心等部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还有宣传处兄弟姐妹们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们认真精心的编排。因为有了大家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才使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出版。这背后,是每一个参与邹碧华宣传工作的人的热情和担当,正如邹碧华这一年来带给我们的。
  只有相信美好的人,才能遇见美好。邹碧华说:“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近邹碧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法治理想和生命热情。感谢所有参与邹碧华宣传工作的人,感谢所有曾被邹碧华感动的人,感谢所有乐于创造美好的人。
  疏漏之处,欢迎指正。
  本书执行副主编王薇
  2015年12月





上一本:成功的经验 下一本:风中玫瑰--回忆我家与孙夫人宋庆龄的友情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聚焦燃灯者的作者是本书编写组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