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本然化成


作者:李明辉,毛汝倩,杨春皓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30


  幸福家庭
  谢毓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七人,谢毓元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格外照顾。父母的言传身教,兄弟姐妹间的和谐互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谢毓元的一生。
  除了大家庭的熏陶之外,谢毓元的成功,也离不开小家庭的支撑和帮助。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
  叶德华,195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到上海公费医院任药剂师。1953年,24岁的叶德华来到中科院药物所实习,做造影剂碘化油,最初被赵承嘏老先生分到药理室丁光生手下。因为放射科做不透X光的碘化油当时都是进口的,新中国成立后进口有困难,就只好自己来做。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要改作溴化油,被赵老先生分到谢毓元的实验室。就这样,两个人不知不觉中恋爱了,一年以后叶德华结束了实验实习,俩人喜结连理。
  谢毓元坦言,爱人对他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谢毓元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衣服,全都由叶德华购买,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也都是爱人操持。而谢毓元一般吃过晚饭就去实验室。可以说,叶德华为丈夫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让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即便家务缠身,叶德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她很好强,样样不愿落后于人,开始在药剂科,后来转到同位素科,这和谢毓元当时做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有不少的交叉,因此经常会要求谢毓元给他做点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等。谢毓元一般是有求必应,顺手会帮她做点东西,前面提到的HEDP就是最初为了满足夫人的需求而合成的。不过总的来说,谢毓元夫妇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谢毓元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谢家叶早年留学美国,现定居国外,女儿叶家苏,和父母一起居住。为什么女儿会姓叶呢?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原来,叶德华家中是五朵金花,没有兄弟,叶德华是家中长女,希望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能跟她的姓氏。当看到第一个孩子为男孩时,思想传统的谢毓元不同意儿子姓叶,争辩一番之后,儿子还是随了谢姓,但名字中必须加个叶字,于是儿子的名字定为谢家叶。谢毓元答应,第二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姓叶,因谢毓元是苏州人,所以在第二个孩子名字中加了苏字,女儿定名为叶家苏。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不管是基因的遗传还是家庭的熏陶,两个孩子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谈及对孩子的教育,谢毓元坦言自己并没花很多功夫,很放手,反而是他们自己都很争气。“以前放暑假,我就让他们去苏州过,我苏州的书可以随便他们看,我儿子非常喜欢看书,知识面也很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叶德华努力下,谢毓元的儿子和女儿都免于上山下乡。儿子谢家叶有幸进入上海外语学院(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培训班学习,“文化大革命”后考取复旦大学语言系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他比较活跃,当时的校长谢希德就安排他专门接待外宾,从此有机会接触更大的舞台,于1985年留学美国的纽约市立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留美期间,他看到美国很多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语音及语言障碍,于是又攻读了一门语言与听觉理科硕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儿童语言与听觉障碍早期诊断与治疗工作。因有很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谢家叶曾于2000年任美国旅美科技协会会长,2003年任美国旅美科技协会大纽约地区创始会长及美国Trade Wind杂志主编,为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女儿叶家苏“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分配在一家工厂做铆接工。粉碎“四人帮”后就读厂办职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后在航空无线电研究所做电子工程师。1995年人才市场比较宽松可以自由流动时,她为了寻求发展,在近不惑之年,放弃了已经捧了14年的研究所的“铁饭碗”,凭着只在夜校里读过半年的会计、簿记基础,闯进了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做财务,从最基础的出纳做起,边工作边学习,学专业,学电脑,学英语,还报考了当时在国内未及推广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专业考试CIMA(英国工会注册管理会计师),这对于未受过专业及英语培训的她来说是非常难的。她凭借勤奋和努力,在工作上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拿到了CIMA的管理级证书,在多家大中型外资企业担任大中华区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
  谈到儿女如今的成就,谢毓元非常欣慰,虽然都没有能继承他的衣钵,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生活得开心、幸福,这已经足够!
  在儿女看来,父亲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不会刻意的说教,而更多的是言传身教。
  在儿女印象中,父亲每一天都在努力工作,即使周末也从不懈怠。周末谢毓元为了减轻爱人的负担,而又不想耽误工作,会带着儿女一起去单位。孩子们在户外的绿地玩耍,他则一头钻进实验室埋入瓶瓶罐罐的实验中。
  他又是博学多才的,经常会给年幼的儿女讲《资治通鉴》、《水浒》、《三国演义》等文史典故和名臣名将的故事,这对儿时的叶家苏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言称“父亲是他的百科全书”。对儿子来说,则开启了他对中国文学历史的爱好。跟父亲一样,谢家叶也养成夜读的习惯,饱览群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谢毓元视野超前,一生通晓四门外语(英语、德语、俄语和日语,年过40岁开始学习日语),这为他及时把握国际最新前沿信息提供了便利。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中断,后抓住机遇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终有今天的成就。
  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以及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这是谢毓元所给予子女们的最大财富。
  P171-175
  2011年5月,在接受了采集工程项目培训后仍懵懵懂懂之际,我们带着项目书叩响了谢毓元院士办公室的大门。若早知它是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我们敢接手吗?至今仍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正可谓无知者无畏,我们这样一组没有丝毫近代史、科技史背景的小组,逐渐拉开了采集工程项目的序幕。
  首先是从零学习口述史,买来或借来厚厚的科技史及近代史书籍,普及一下最基础的历史知识,这对于理解传主在每个时期的历史大背景非常有帮助。当然时间不等人,通常是边学习边开展工作,记得初次视频采访时,好像采访人比受访人还要紧张,好在谢先生总是那么随和、随意,从不会给我们增加任何压力,紧张的情绪也逐渐淡去。随着采访和撰写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被谢先生所吸引,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经历,都吸引着我们去探究,去还原。第一次知道,还原历史是如此之难,需要太多的旁证。有时为了证明一个小小的问题,要查阅厚厚的几本书。不过,这不正是本次采集工程项目意义所在吗?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为后人提供借鉴。付出是巨大的,但收获更是丰厚,至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领域,一种用史学眼光看问题的态度。
  当然更多的是受到老先生的感染。在采访中他经常是不拘小节,直抒胸臆。不自觉间他真性情的流露,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处世方式,都深深影响着我们,若能将这些内容在研究报告中真实地表达出来,在如今急功近利的年代,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倍感信任的压力,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好像已经不仅仅是为一个项目而做这样的事情,只为了让自己少些遗憾,尽力而为!此稿交付之际,仍感惶恐万分,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补充、细化,还有很多疑点需要核实、考证。传主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仍需要掌握更多的资料才能将研究报告完善。
  项目已经进行两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借此机会给予感谢!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谢先生本人的配合和支持。印象很深的一次是2012年5月对谢先生的第四次视频采访,我们把他专程从浦西请到药物所浦东张江拍摄,那天接连拍摄了四五个场景,要做不同的姿势,他全程极力配合,实为难得。还有一次是听说我们因实物资料太少而受到批评时,曾两度搬家的老先生是拼了老命帮我们翻箱倒柜地找实物,就是在这次搜集实物中,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学术交流时的幻灯胶片,从苏联带回的化学结构式画图板、手电筒、台灯,在实验室用过的剪刀,去印度学术交流时的笔插,以及与日本福田俊博士的所有来往信件,等等,一并找出并交予我们。他的认真和体恤让我们感动万分!
  项目小组的成员,除了组长在项目后期可以抽身专职做这项工作,其他人员都是兼职。毛汝倩作为整个药物所的网络主管人员,辛苦忙碌自不必细说,但她坚持参与每一次视频采访并承担部分采访工作,在两次实地采访之行中,更是尽心尽力,在组长几乎是路盲的情况下,由她一路安排和指引,我们才顺利完成实地考察。撰写报告需要安静的环境,她在工作时间却难得这样的时刻,只好抽出元旦和春节的时间,完成报告第八章的撰写。杨春皓老师是传主的关门弟子,药物所课题组长,也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工作,他肩上的任务更为繁重。即便如此,他也是抽出2012年整个国庆节和几个周末的时间,突击完成报告第六章和第七章的二、三小节。沈燕京老师,和谢先生相识多年,还是牌友,在几次重要的资料采集中,都起到引线搭桥的作用。没有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我们很难完成到现在的程度。
  感谢所有受访人员,包括已经96岁高龄的谢毓寿先生,92岁高龄的丁光生先生,以及陈文致、严雪铭、胡玉麟、费开逵、胥彬等各位老师。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员,药物所退管会的毛云妹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一些相关老同志;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室的黄春香馆长,为我们调查留苏预备班情况尽可能提供便利;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时燚老师热心地带我们去化学馆各处搜寻相关资料,并赠送几本内刊;苏州档案馆的蒋老师为我们讲解苏州的变迁并帮助从数据库中调取所有与传主有关的资料;还有苏州中学校史馆的朱九如老师、大儒中心小学校长杜坚民老师、谢毓元的外甥孙豪先生等等,不再一一赘述。没有各位倾力相助,我们实难完成这项任务。
  当然,这项工作更离不开传主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谢先生的儿子谢家叶定居美国,闻听此事,连夜为我们书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稿,将父亲为人为学为父进行了概述;文中极富感情和才情,特作为附记。谢先生的女儿叶家苏,接替已故母亲的任务,照顾老先生的生活起居。在报告成稿之际,她于2013年春节期间仔细审阅,并对细微处进行审校和修改。谢先生的学生在得知此事之后,也纷纷义不容辞地撰文,为采集小组提供更多的细节,特选几篇作为附记。
  采集工程项目工程浩大,却是刻不容缓、功德无量的事情,做此次项目时更是深有体会。谢先生从事药化方面研究,早年和他一起共事并对他非常了解的几位化学方面的老先生,如赵承嘏先生、高怡生先生、嵇汝运先生等均驾鹤西去,对这块历史仅能从少量文字记载和部分档案中获取,这是远远不够的。
  李明辉
  2013年2月26日





上一本:胸怀大气 下一本:一个共产党人的数学人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本然化成的作者是李明辉,毛汝倩,杨春皓,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