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高最后的亲笔信


作者:蔡秉叡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28


  安娜先后还为文森特添了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分别为安娜、伊丽莎白、威廉明娜与柯尼利斯。众所皆知,与大哥文森特最亲近的手足便是提奥,兄弟俩数年间往返信件六百多封,如今已成为研究梵高生平的珍贵史料。一直到文森特去世前,提奥对大哥始终不离不弃,持续给予经济上与心灵上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提奥,就没有伟大的文森特·梵高。提奥后来也资助了多位印象派画家,在西方艺术史上的辅佐地位同样举足轻重。除了提奥,文森特最喜欢小妹威廉明娜,也曾多有信件往来,可惜威廉明娜晚年亦受精神疾病之苦,在精神疗养院度过余生。另外,二妹伊丽莎白在晚年时也写过一本回忆录,当中记述了她对大哥文森特生平的印象,这本回忆录也成为了研究梵高的辅助史料。
  事实上,梵高的母亲安娜,在产下文森特的前一年曾产下一名男婴,但出生不到几周便夭折了。这个与父母缘浅命薄的孩子,当时被命名为文森特·梵高,与祖父同名。一年后的同一天,安娜又产下一子,依旧取名为文森特,也就是本书主角。
  文森特从小就知道他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大哥,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在格儒‘松迭这个小村庄里,牧师家紧挨着教堂,每个礼拜天要前往教堂时,文森特都会经过教堂墓地。看见一块上头刻着自己名字的小小墓碑,他的感受是什么?童年时期的文森特,死亡的感觉对他就如此迫近。更让他感到无助的是,他很小就发现,在母亲眼里,他是多么微不足道。
  对于这位同名的兄长,文森特从未与任何人谈过心中感受,即使是提奥。早年对梵高的研究当中,也几乎未曾有人从童年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家庭角色对梵高内在造成的情绪压抑与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晚近有关梵高的相关史料与作品不断被重新发掘,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一窥文森特对早夭兄长的想法。
  苏格兰作家肯·威基(Ken Wilkie)在2005年出版的《梵高档案》(TheVan Gogh File)一书中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于2004年公开了一封信,是1877年文森特·梵高写给过去在海牙画廊的雇主赫尔曼·提斯蒂格的吊唁信。
  这是文森特与提斯蒂格之间唯一保存下来的信件,其余的都被提斯蒂格焚毁了。当时提斯蒂格刚经历丧子之痛,文森特这封信写得很长,大量引用了《圣经》里的话来安慰前雇主。在信中,文森特把提斯蒂格所遭受的痛苦悲伤与自己父亲二十五年前的心境相提并论。
  文森特写道:“最近的一个清晨,我站在松迭的墓园中,面对一个小小的坟墓,墓碑上写着:让受苦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这里是上帝的国度。”在痛失爱子之后,迪奥多鲁斯·梵高必须借助他最诚挚的宗教信仰来抚平伤痛,祈愿这个早天的孩子重归圣主的怀抱。
  早夭兄长的墓碑,在小文森特眼里和心里,形成一种角色的错乱与个人身份的困惑,给他带来了对死亡的关注,也在生命里留下无法抹灭的印记。备受母亲冷落的孤寂心态,几乎弥漫了文森特的成长心境。
  我见她总是沉湎过去,专心致志地将自己深埋其中。接着我就想,尽管我尊重她的感受,尽管她深切的悲痛触动了我、感动了我,我还是认为其中蕴含了宿命论的调调。
  1881年11月7日,文森特在一封给提奥的信中沉痛地提到,母亲安娜始终为早夭的爱子感到哀悼,甚至一再缅怀过去、无可自拔。第二胎男婴之所以继续以文森特为名,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寻求一种移情、替代作用。文森特出生即背负着过世兄长之名,但这似乎丝毫无法减轻母亲的痛楚,也无法得到母亲的关爱,这使得他从小就对感情遭拒极端敏感,对于一份母爱或女性关爱的渴求也愈发强烈。(P16-17)





上一本:我的教育人生 下一本: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高最后的亲笔信的作者是蔡秉叡,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