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世之外的趣话 想起和丛先生讨论过关于昆曲史的一个问题,与家世有些关系。所以也写出来,或许能增添一点趣味也不一定。 那是在说起黄幡绰时,因一直流传的魏良辅《南词引正》中并无提及黄幡绰之句。20世纪60年代,吴新雷先生从路工处手录得一个抄本,比以往流传的魏良辅版本内容要多,其中一条云:“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因此,每每和丛先生谈起来,他总喜提黄幡绰。他道,既然魏良辅特意提出黄幡绰,是否黄幡绰与昆腔真的有关系呢?不然魏良辅不会无故提及。又言,《长生殿·弹词》里,既然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黄幡绰是不是也有可能流落到昆山、太仓……而且,昆山亦有黄幡绰之遗迹与传说。又言,有人认为黄幡绰的特长是滑稽,并非歌唱,但这也不能说明黄不擅长歌唱。又言,西安有一位教授十几年专门研究黄幡绰,但也没有发现黄幡绰与昆腔之间的关系。这些言辞带有一种很执拗的认真之态度吧。 我便大胆发表意见说:黄幡绰与昆腔的关系,按照现在发现的史料,既无法证实,也无能证伪。就好比是家谱。 丛先生问:何以比作家谱呢? 我道:比如你们丛氏家族,源流非常清楚,从金日谭之后逃至文登,到丛兰,到如今之家族,线索很明了,史书、家谱皆有记载。而且丛姓亦是小姓,很难混入其他来源。 但又如我的家谱,我本姓赵,家中长辈存有赵氏家谱,向前推至赵光义。但是赵姓的来源较多,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到底是真的源自赵光义那一支呢,还是在修家谱时,因姓赵而附会上赵光义?其他大姓,如张、陈等,莫不如此。所以,追究到黄幡绰与昆腔之关系,我们现在仍然无法知晓,是否如丛氏家族之情况,还是与赵或张这种大姓之情况? 魏良辅此语就如修家谱,建构一个昆腔的谱系,而将其源头追溯至黄幡绰。但是,黄幡绰与昆腔是否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又是另一回事了。 《南词引正》新发现之条目又云:“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干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与此同理,修家谱要摆上一祖三宗。元代顾坚所歌之曲,到底是如今昆腔之前身,还是另一种声腔,亦是未知之数也。 或是如丛氏家族,确实同一个谱系。或是如其他姓氏,在传承过程中羼入其他谱系,因而名实难辨。譬如,据程砚秋考察,秦腔亦有两个秦腔,现今所追溯秦腔之早期历史,如《钵中莲》中之“西秦腔”————据传写于明万历年问,秦腔以此记载为始————并非如今之秦腔。魏长生风靡北京之秦腔,亦非今日之秦腔。又如,明清之际,北京有京腔大戏(清代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北弋”即北京化的弋腔,又称京腔。当然,此说亦有质疑),民国之后又有京戏、京剧之说,虽同冠以“京”字,但显然并非一回事也。 因此,昆曲确切之历史还应是从魏良辅算起。为四百余年,并不能如近几年坊间讹闻“昆曲六百年”也。丛先生亦持此论,相谈甚欢。 几番话之后,往往抬首即见窗外昏黄,原来已日没西山矣。 五、海滨少年之奇遇(上) 丛氏家族有三个大人物:第一个即金日碑,第二个是丛兰。 那日和丛先生谈起,亦是说此二人足可称中国古代文人之典范或理想,即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是丛兰并未赶上一个明君,没有赶上好时代也。(又,晨间读《帝京景物略》首篇《太学石鼓》,有“文士备武,武士备文”之语。且言“其声教讫四海之外,琉球、交趾、哕哕、乌撒等,遣子入学,有举制科,其归国者,古莫比也。”崇祯之末世仰望国初之盛局,可羡。) 丛先生亦笑谓:前些年准备做一个工作坊,就起名“丛兰工作坊”,“丛”即自己,“兰”又是昆曲之象征,一语双谐也。因之,丛兰之于丛先生,恐怕也不仅仅是其荣耀先祖之一人,而且因“丛+兰”的组合,更有亲切亲近之意罢。如国家大剧院前几日(辛卯正月末)曾邀丛先生做讲座,题即为“百花丛中兰花香”,此语虽俗,然亦是以兰喻昆曲,丛与兰之组合也。虽是巧合,但亦是有趣味之事。 第三人便是丛先生的爷爷丛廷梦。 尝见黑白旧照一帧,众人合影,丛廷梦坐于孙中山旁。此时丛廷梦为大阪中华总商会会长,而孙中山为袁世凯称帝后,发动二次革命,并流亡海外,亦为筹款革命而至大阪。此帧照片为日本研究者蒋海波提供。 丛延梦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世所谓“英雄不嫌出身低”,正所谓“出身低”而成就伟大之业,方能称之为英雄也。丛先生曾写《我的爷爷》一文,述及其出生传说,原来丛廷梦之名正是来自一个梦。董氏夫人于梦中,见铁拐李携一婴飘然而至。次日便临盆,恰是同治八年(1869)新正。丛文中载有趣闻,言董氏夫人问:为何送子的是铁拐李而非观音呢?答道:“这是一个梦啊。”遂命名为丛延梦。 之所以在梦中会出现铁拐李的形象,或许是因其地乃蓬莱县安香丛家村。蓬莱乃八洞神仙悠游居住之仙境,民间传说极盛也。譬如蓬莱阁,为八仙聚会饮酒之地,八仙即于此渡海,与龙王展开一番斗法。丹崖山天后宫院内的唐槐为铁拐李所植,不生不死,至今仍如当日。回仙洞是被铁拐李的拐杖所撞,泉水甘甜…… 或因铁拐李送子梦之缘,海滨少年丛廷梦水性颇好,曾去深海探龙洞。(不知此龙洞是否与回仙洞一般,是铁拐李的神迹?)据云此龙洞无人能探,因只能一人潜入,涨潮时洞口全被潮水淹没,只能在退大潮时方能进出,倘若误了退潮之机,就难返矣。能探龙洞者,非身体强健、深谙水性者不能为。 丛文道其祖事迹云:他跟随“侠丐李铁拐”来到悬崖龙洞,探究那千古之谜;他脱下内衣,显现出一身青春健美的胸肌、肩肌、阔背肌……描述有若舞台形象。 六、海滨少年之奇遇(下) 丛廷梦自小亦好学,有在窗下偷学《三字经》之举,后为私塾先生发现,其故事一如乃祖丛兰。先生乃收丛廷梦为弟子,并为其取字为“良弼”。后丛廷梦便以丛良弼名世,世人皆知民族企业家丛良弼,却不知其本名原来是丛廷梦也。 所谓“亮辅良弼”,即是寄望其成为诸葛亮、张良一般的贤臣也。 我又想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渡过两重大海一个大洲,寻得菩提祖师。祖师赐名“孙悟空”,如此方有一番新境地。石猴之身乃是先天仙缘,悟空之名乃得后天造化,齐天大圣是青春之花朵,斗战胜佛却是最终正果。 或可言“丛廷梦”之梦为前缘,而“丛良弼”之名乃是后天之造化。只不知如若换一个时空,丛良弼会不会是丛兰,会不会是金日碑?或者亦可以是丛兰、金日谭。因为故事每每相似,但遭遇却各不相同。此即人与世界之相遇。 丛良弼之机缘在于一次考试。 邻县芝罘有一著名商号,名为“东顺泰”。芝罘之地即烟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东顺泰”以经营火柴为主(以山东的土产花生、地瓜等,换回洋火、洋面、洋油之属),不仅在山东、天津,在日本大阪亦开有分号。据云此商号老板姓金,招募店员出的考题便是潜入鸟岛附近深海沉船采三只鲍鱼,此题甚难,不少朝鲜、日本水手皆望而退却。但这对曾探过龙洞的少年丛廷梦来说,自是易事。另一传说又云,金姓老板的小少爷在海中遇险,为丛廷梦所救,并发现海底沉船。总之,因此机缘,十七岁的少年背上铺盖卷,独自闯荡世界。其后乃有丛良弼之声名。 然丛兆桓先生著文说,金姓老板极欲得丛良弼为襄助,但其老父丛殿赏居然不允,必俟其子结婚后方可离家。于是金老板又花重金为丛良弼娶亲,为木基迟家长女。丛先生忆道:他与这位迟氏奶奶相处近廿载,印象最深的便是奶奶身高一米五几,但长发垂地,超过了一米五…… 丛文述道(或想象日):最忆是离别时于村头相送,一拜而别。此情此景恰似戏曲中的十里长亭相送,亦是中国乡村社会岁岁年年所上演之戏剧也。至今依然。“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斑斓秋色,恰为离别之心境也。此后便是夜夜旅人游子之梦。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就如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言。 丛兆桓先生十八岁出门求学,从青岛坐闷罐车至北平,常被戏谑为“夜奔”。其离家亦是类此。且此一去,便是广阔世界,毋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世界。再回老家即是浮光掠影,如蜻蜒点水。 P6-9 此稿自辛卯春节写起,其间几度停顿,譬如纪念昆曲申遗十年之月,观剧甚忙也。至暑间方成。中伏时又有九华一游。 去岁读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开首便是“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我亦是对那种通常的传记写法“看烦了”,故写作之前便语丛先生,希望文体本身有些许“独立之价值”。彼时正耽读明清笔记,因用此散文笔法。但如此长篇写来,又时日匆促,写时亦滋生疑虑,但只索是如此这般写来罢了。 此稿有三种意思,不可不喻。其一为我写丛先生,其二为丛先生自述,其三为我与丛先生共话其人生与昆曲之历史(即结穴处渔樵之意也)。取形散神不散之义,而成一立体之形象。文中所引,皆以文内夹注之方式,惟丛先生所述,多为我所访问并记录整理,故不另注,以免繁琐。 撰文之际,恰重读张文江之《钱钟书传》,而省思想与文字之关联,甚艳羡之、追慕之,然终不能及也。其中有写作对象差异(一为学者,一为演员、导演)之故。但读时颇多启悟,故记于此。 我常以丛先生之形象略似其前辈白云生先生,譬如白先生能演能写能导,并具社会活动才能(如建国后昆弋艺人之集结及北昆剧院之建立,不可不谓白之功劳居首也),丛先生亦是如此,其昆剧生涯涵盖演员、导演、编剧、学术、活动等领域,俗云“案头场上两相宜”,是之谓也。惟时代之演变、出身之迥异,故形象亦不同也。 文分百则,乃偶拾咳金唾玉,连缀成篇。又曰五记:家世记、路歧记、爨弄记、度厄记、分甘记。由家世而路歧而爨弄,乃人世之途,一如《宦门子弟错立身》之叙事。度厄者,以曾历经厄会之故,度亦渡也。又,滋兰九畹,甘苦自知,然可分之以待后来人也。 题名之“义兼崇雅”,出自吴晓铃先生评丛版《长生殿》之语,我颇喜“义”、“崇”、“雅”三字,以为甚合丛先生之气质,故一气罗列于此。“终朝采兰”,化用《诗经》之“终朝采蓝”(扬之水氏之古名物考证书曾用之),兰为昆曲之象征。终朝采兰,虽则或不盈一襜,然寤寐思服,咏而叹之,盖取其深情一片之致耳。 又,今再睹此,颇惆怅也。陈均于辛卯大暑后七日。闻知了不倦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