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张平--平歌奇韵


作者:魏珂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0:16


  1970年,河南豫剧院开始招生,不到11岁的张平也积极准备,跃跃欲试。“文革”时期,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被尊称为文艺战士,很受人敬重,加上考上后属于干部身份,正式成为吃商品粮的了,因此报考者众多,场面十分火爆。喜欢戏曲的张平自然也没有放弃近在眼前的机会。当时的主考官有王素君、王善朴、高洁,还有高玉秋。尽管有母亲做考官,张平的表现也很出色,成绩优异,然而,在那个特别讲究出身的年代,张平因为爷爷家的地主成分而受到影响,没能如愿。
  也许是年龄尚小,对一时的得失成败不太在意,也许是乐观的性格使然,考试受挫的张平并未因此而灰心。没过半年,郑州市京剧团又开始招生了,这让喜欢京剧的张平十分兴奋,再次报名,且成绩优异。这次,开明的剧团领导并未因成分问题压制好苗子,顺利将其录取了。1971年6月7日是张平非常难忘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他正式参加郑州市京剧团,继承了父母的衣钵,走上了自己将从事一生的艺术之路。
  张平考进剧团时,河南的京剧观众群体还非常庞大,加上当时推崇革命样板戏,京剧团的演出非常活跃。郑州市京剧团是由原来的郑州市评剧团、交通部京剧团合并而成的,集聚了很多具有较高造诣和社会知名度的艺术家,因而,能考入京剧团,张平心中自然十分兴奋。当时的京剧团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杜岭街,距离人民公园很近。每天早晨,老师都要带领这群孩子到公园练功、喊嗓子。教课的老师有郭德全、黄兰、杨成旭、张长福等。虽然这一时期演出的都是现代戏,但老师们还是制订了严格系统的训练计划,四功五法哪一样都不放过,并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传授了大量的传统戏,使张平受到了很好的中国戏曲程式的系统训练。张平主攻的是文武老生,学习了不少京剧老生的唱腔和传统折子戏。这也为传统戏恢复之后这些年轻演员能很快胜任各种演出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年的学员生活过得很快,虽然练功比较辛苦,可是,对于喜爱这门艺术的张平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令他骄傲的是,自己不仅完全不用家里供养,而且小小年纪就可以为家里分担生活的压力了。那时实行的是以团代校,这个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经常观摩演出,这让张平在日积月累的熏染中很快熟悉了一些剧目,有时还可以串演一些小角色,能够很快适应舞台。由于自身条件不错,又能吃苦,在学员队期间,老师就先后给张平排演了《沙家浜》(饰演郭建光)、《红灯记》(饰演李玉和)、《林海雪原》(饰演杨子荣)等。三年后,学员班被编入演员队,张平的工资也涨到36元,已经是正式演员的待遇了。
  考上京剧团时,张平只上到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较低。虽然团里也鼓励大家学文化,但由于没有作为硬性指标,不像后来戏校一样,专门聘请文化课老师进行系统教学,大家也就没当回事儿。由于京剧特别注重身段把子,对演员基本功要求较高,小小年纪也正是扎基础、习功夫的最好时候,因而大量时间被用来进行专业练习。在这批学员中,张平的武功身段一直是比较突出的,能一下子连翻几十个小翻,连翻十个前翻,旋子能连续走四十个,因此被郑州市京剧团领导列入“五虎上将”,还参加排演了一些现代戏,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磐石湾》等。当然,那时的他只能跑个龙套,主要以开打、舞蹈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平渐渐意识到,光是身段武功扎实还不行,一次演出经历后的深刻感受,促使张平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有一次,团里在郑州演出《沙家浜》,因为跟头翻得好而常赢得众人赞赏的张平决定让妈妈去看看,想在家人面前炫耀一下。演出完,张平兴奋地去问妈妈:“你觉得我今天表现咋样?”
  母亲问:“哪个是你呀?”
  “就是小翻过墙的那个。”
  “台上跑龙套的小演员那么多,你不提前说,我哪能看得清?”
  自己攒着劲表现,谁知妈妈根本没有看见自己,张平心里说不出的失落沮丧,眼泪也止不住扑哒扑哒往下掉,连续好多天,情绪才算渐渐缓过来。是啊,舞台上演戏,像这种翻跟头的纯技术展示只是点缀、烘托,要想以后站到舞台中间,就不能只满足于练好武功,还要全面发展,学会如何演人物。可是,要想演好人物,就得对人物多理解、多体会,这对于年纪尚小、没有多少文化和人生体验的张平来说,还有不少难度。他决定首先从写日记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表达能力。比如,描述一下今天干什么了,我今天怎么练功的,别人演什么戏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今天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等等。
  P8-9





上一本:吴广林--艺林栉风 下一本:中国当代京剧音乐家传略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张平--平歌奇韵的作者是魏珂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