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汪精卫附逆研究


作者:张殿兴     整理日期:2021-11-18 19:02:23


  投敌叛国,在为侵略自己祖国的敌人效力时谋取一己私利,这样的人物在世界各国的对外战争中并不罕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所谓的“法奸”问题,“奸人叛国”似乎是战时沦陷区的一个共同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汉奸”就是国人对他们的鄙称。
  这部著作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汪精卫叛国投敌过程的论述、投敌原因的分析,并结合汪精卫政治生涯的特征,试图揭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及潜在的规律。而汪精卫投敌正是这种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过去史学界认为汪精卫在一·二八事变后重新上台,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据此认为他一直是个主和派人物。全面抗战开始后,汪精卫更是力主和议。而殿兴经研究认为,蒋汪二度合作之初,汪精卫虽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依此方针与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但在抵抗与交涉的二重奏中,主旋律仍是抵抗。长城抗战的失利,使他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初由重抵抗变为重交涉,继之则只交涉不抵抗,最后是连象样的交涉也难以寻觅,只是一味的退让;从全面抗战爆发到其叛国投敌的一年多时间里,汪精卫在“战”“和”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主战、敦促蒋介石有条件地进行谈判到撇开蒋介石单独主和的过程。抗战初期汪精卫主张抗战,陶德曼调停失败到广州、武汉失陷前,汪精卫虽由主战改为有条件地与日进行和谈,但还没有撇开蒋介石单独主和的意向;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汪精卫决心出走议和,脱离抗战阵营。
  第二,日本诱降汪精卫是一个谋略,意在分裂中国抗战阵营,以达到迫使蒋介石接受日方条件,迅速结束中日战争的目的;汪精卫开展“和平运动”同样是一种谋略,是借助外力实现个人野心的一种手段,并非“曲线救国”,而是“曲线问鼎”。
  第三,汪精卫政治生涯中的反复无常,是中国地主阶级在野派“无原则性”的具体体现,是为其实现由在野向当权转化的表现形式。汪精卫一生的反复无常和言行不一在中国历史上带有普遍性,并不唯其是然。





上一本:谁主沉浮--普京从总统到总理 下一本:艾米莉·狄金森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汪精卫附逆研究的作者是张殿兴,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