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华四百相》选取了历代宰相近四百位,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姜太公,下迄清季的张之洞。宰相一职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称为相邦,简称相,是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秦统一中国后,设有中枢、地方、军事三部分官制,中枢官制是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等,丞相为百官之长,分为左右,又称相国、大丞相等。西汉设官大体沿用秦朝,对官员颁以印绶,定出品秩,但汉武帝时以“大将军”执掌朝政实权,丞相逐渐失掉实权;东汉不设丞相,由尚书令掌握实权,丞相即三公中的司徒,与太尉、司守共议国家大政。三国时魏设中书省,中书监、令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蜀汉设丞相;孙吴相继置有丞相、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宰相。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有丞相、司徒、相国、中书监令等多种名称,但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称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在新世纪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我们需要继往开来。因此,了解、把握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就成为对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有了这套介绍中国文史知识的《中华文史大观》。这套丛书的首批继承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传统,以人物为切入点介绍古代历史。共四种:《中华四百帝》、《中华四百后》、《中华四百将》、《中华四百相》,举凡古代军政人物,大体囊括其中。由此,可以对中国古代历史脉络有一个基本把握,对相关政事、典制及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粗略了解。本丛书以“正说”为编写基调,尊重史实,征引有据,是一套值得信赖的文史读物。本丛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也是相关专业学习的良好读物,更是各类图书馆的馆藏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