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动乱的年代他投于蒋介石的旗下,成为其“心腹”,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逃亡台湾后,许多国民党权贵显要纷纷失宠,独他官运亭通,成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当局的“立法院长”。他利用自己的政治上的便利,组织国民党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抗战时期,争取政府资金救助文化人,支持文化抗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大的古物迁移行动,更成为他人生*无争论的亮点——能说他不“飞扬”么? 但是,当他为了“感恩”和“愚忠”,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悲剧的命运。正是在抗战时期,’当全国文化界成立抗协,团结抗战时,他却玩起挑拨离间的游戏,到处为蒋介石拉拢文化界人士,被骂得灰头土脸。在台湾为维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甘当炮灰操纵罢免李宗仁,栽赃污陷吴国桢,更为干夫所指:他曾经也想“有所作为 ”,在台湾想搞点西方程序式的“民主”:却也没想犯了主子的大忌…… 一辈子的官场生涯,在他内心里总有“政途的艰难可畏”之感,常存“尸位素餐”“苟全性命”之念。而他作为那场广受争议的“名人三角恋”的主角,几十年的痴情投入,也终以悲剧收场。——这不正是他的落室和悲凉? 前言
张道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此人乃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著名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1897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安直隶厅(今贵州盘县城关镇)的张道藩,生于衰败的清末,长于世事动乱的民国时代。负笈平津,留学英法,1926年回国参加革命,因机缘凑巧,归于蒋介石旗下,将他的一生和蒋介石的专制政权捆在了一起。在蒋介石的众多文臣武将之中,张道藩与陈布雷、陈诚、蒋经国诸人,对蒋介石可谓唯马首是瞻,矢志不渝,深得蒋介石的倚重。
20世纪20年代末,蒋介石成功控制国民党政权后,视张道藩为心腹,在蒋氏一手擢拔下,张道藩仕途一帆风顺。先是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教育厅长,然后做到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任国民党第三、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第六届至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当台湾蒋介石政权的“立法院长”。无疑地,张道藩是蒋介石培植的国民党干才。政途的顺畅,蒋介石的赏识,为张道藩开展文化运动,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提供了契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文化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张道藩加入了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国民党党务文化系统,组织中国文艺社,发行文艺刊物;组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组成中国美术会、中华全国美术会,并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等主要负责职务。并参与筹组中央博物院,自始至终关注支持中央博物院的筹备工作。同时,负责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在国难深重之际,为避免日寇破坏古物,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古物迁移行动,南迁、西进,将大量民族瑰宝安全迁移。就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张道藩于1937年春天在南京成功组织民国时期*辉煌的中国第二次美术展览会。这些工作,为他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工作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争取国民党政权的资金支持,救济文化人,为支持文化战线的抗战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南洋、上海组织撤离大批文化人士赴内地并慷慨援助;1944年底,从广西、湖南等地组织大批文化人士撤往内地并无私援助,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大批知识界精英人物。在这个阶段,张道藩广交国共、第三方面的文化界朋友,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欧阳予倩、傅斯年、林语堂、蔡元培、梁思成、竺可桢、马衡、姚蓬子、齐白石、徐悲鸿、王子云、方介堪、胡适、林凤眠、刘子华、华仲麟、张友渔、沈志远、冯雪峰、姚雪垠、韩幽桐、胡风、赵清阁、聂绀弩、叶以群、钱纳水、吴祖光、洪深、曹禺、李可染、宋之的、太虚……大批文化人士成了张道藩的朋友。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实际上已经全面掌管和控制了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文化运动委员会的组建运行,《文化先锋》、《文艺先锋》的发行,《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的出笼,在国民党文化系统和共产党的争夺战中,他的历史局限性也日益严重地显露出来。
解放战争时期,至为愚忠的张道藩,死心塌地为蒋介石专制政权服务,逆历史而动,和历史做拔河游戏,一败涂地。
国民党退守台湾,张道藩对蒋介石的愚忠,得到了蒋氏的青睐:出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立法院长”,达到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