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钱锺书、杨绛通信多年,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 ☆ 钱锺书逝世二十周年,作者全新修订纪念,用“外人的客观”揭示钱锺书人生关头的重要抉择。 ☆ 生动的笔法,丰富的描写,不夸大不损益的态度,满足普通读者“看一看下蛋母鸡”的愿望 数学零分进清华,大一为钱穆大作写序,参加中英庚款会*届留学生考试让同班同学曹禺退避三舍,24岁与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叶圣陶、刘大杰、丁文江、温源宁等当代名作家同写一专栏,《宋诗选注》被汉学家小川环树称为*好的宋诗选本,晚年在美国大学“打擂台”刀枪不入…… 钱锺书身上笼罩了太多的传奇光晕,有人说他是民国时期*才子,有人说他是当代*博学鸿儒,有人说他是北京*后一位隐士;他有一位同样家学渊源、文采斐然的才女做妻子,有一位“读书种子”可惜天不假年的女儿;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经历了战争、动乱和重重变故;他不但英文好,也精通法、德、意及拉丁文,主要著作却是用传统文言写成;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到英法求学,公认天赋绝伦,却难以完全施展,*出名的是一本小说…… 如此种种,一个钱锺书,需要一部胡适说的“没有忌讳”的“可靠的生动的传记”,本书即努力达成此种要求。 19世纪以来,新兴的中国知识阶层出了几位学贯中西的巨人,如严复、胡适,而钱锺书可能是这一脉在20世纪*后一位代表人物。钱锺书家学渊源,不但古文根柢深厚,不到20岁就替父亲捉刀代笔,为国学大师钱穆作序,而且博闻强记,学贯中西,他每学一种欧洲语言,皆从该语言的经典着手,学德文读歌德,学法文读拉伯雷,学意大利文读但丁,其积学之富,令人叹为观止。钱锺书又以《围城》等小说屹立文坛,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并辟专章讨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 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智。虽然钱锺书还有《宋诗选注》、《管锥编》等学术著作问世,但是以他的学问和才具,若能恣意挥洒,成果当远远不止于此。 1980年代之后,钱锺书逐渐受到中外学界的重新肯定,一股钱锺书热愈烧愈旺,隐然有“钱学”成形之势;多少人到了北京,都要慕名前往三里河的钱宅一访。然而,对照钱锺书一生─青年意气风发,惜墨如金;中年身处铺天盖地的斗争浪潮中,立说无着,美志不遂;晚年即使有意创作,也有时不我予之憾——这股热闹的背后,却是无可奈何的苦劳,无可言喻的静默。 汤晏先生受过专业史学训练,且与钱锺书夫妇书信往来达二十年之久,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文笔之畅,在在令所有相关著作相形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