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纫秋兰以为佩


作者:束因立     整理日期:2018-11-14 02:28:53

  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著名老报人,原新民晚报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顾问,名誉会长束纫秋同志,在他非凡的九十载人生旅程中,后大半辈子几乎都是在晚报岗位上度过的。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贡献,委实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
这本纪念集以束纫秋同志九十年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其一部分代表性文选和领导、同事、好友、亲人等的回忆、追思、缅怀、评述文章为内容,借助其人生各时期工作、社交和生活的图片,努力客观、真实地记录束纫秋同志的人生轨迹,梳理其人文奉献,勾勒其人品格调,以寄托众人对束纫秋先生的思念之情。
  家父在2006年召集过我们兄妹四人开了一次家庭会,专题讲述了家世家事。我们作了录音整理,今大致以内容的时间为序,划为四块,分别作为这本纪念集当中“海上新人”、“荆棘文人”、“新民报人”和“一家亲人”的领首篇。当年在回顾性讲述时,家父也对自己和家庭的“今后”作出了判断、展望和交代。那一年,家父已近米寿,他对自己的状况还是信心十足,他表示并不奢望活过百岁,但“90岁应该没问题”。可是,就在90岁时,他的健康如其所料,“也许会有突发情况”,果被言中,无奈在医院卧床半年有余,终无再延寿,惟抱憾离去。
家父辞世后,文新集团、《新民晚报》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会和追思会,各级领导、报业同仁、文界友人以多种方式对他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尤在各媒体屡发纪念文字以示缅怀,皆令我们当儿女的感激不已,并产生将悼念资料汇拢成册,编一本纪念集出版的想法。在开始收集整理相关图文的过程中,我的深圳挚友胡洪侠提出新类的编纂创意:将纪念集拓展内容,调整结构,不搞成单纯悼念类的普通纪念集,而尝试做本可展示家父一生轨迹的传略型纪念集。于是,便在原先操作的基础上,再做新的素材增补和图文布局,终于形成了目前的这本具独特样式的纪念集。由此,纪念集所收的图片文字在序列安排上,皆视结构内容之需而执“多元”规则,或按历史时段,或顺刊发年月,或以主题归类,或照文体区别,或依作者辈分,或序姓氏笔画,全以尝试此纪念集之“独特”为宜。
这本纪念集的纪念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纪念集以家父九十年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其一部分代表性文选和领导、同事、好友、亲人等的回忆、追思、缅怀、评述文章为内容,借助其人生各时期工作、社交和生活的图片,努力客观、真实地记录家父的人生轨迹,梳理家父的人文奉献,勾勒家父的人品格调,以寄托众人对束纫秋先生的思念之情。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图片,都饱含着我们对逝者的缅怀,哪怕是家父自己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在我们选编的过程中,在我们阅读的反复中,也都会浓烈地勾起我们对他音容笑貌的怀念,对他言行举止的联想。
而这本纪念集的历史价值则更可另加珍视的,这不仅是对于我们“家人”而言,这对于我们“文人”、“报人”、“友人”而言,也是同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家父的人生出离了纯粹意义上的“老百姓”范畴,使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的角色都抹上了“非普通”的色彩,也给他的人生历程灌注进了“非普通”的成分。当然,他虽然已不是“不见经传”的平凡人,但他也绝然不是“如雷贯耳”的闻名人,且他自觉秉持的始终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非普通”,就使这本纪念集又成为了对特定时期、特殊时代历史面貌、历史环境的“私家”史注,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纪念集里所有回忆文章的作者,都是历史事实的直接记录者,一手的、独家的、现场的、亲历的,都在提升着真与信的标杆;纪念集里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也自然成为了一些历史事情(也可能是事件)的重要的一角,或可靠的辅证,或有价值的资料与线索。





上一本:中国文化名人画名家 下一本:邓拓的后十年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纫秋兰以为佩的作者是束因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