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三苏评传


作者:曾枣庄     整理日期:2016-09-18 11:13:14


本书简介:
  曾枣庄*的这本《三苏评传》共分60章,形式颇似章回体;内容上,则宏括三苏的生平事迹,考证三苏的诗文本事,述评三苏的诗文成就,三位一体,有机交融,组成《三苏传》的文脉。正文之后有10个附录,对正文进行文献性质的补充和考证,如《三苏年谱》、《三苏*述》。
  目录:
  附录十主要参考书目苏洵字明允。南宋以来,多称苏洵号老泉。但《石林燕语》卷十云:“苏子瞻眉州谪黄州,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号老泉山人”;明人黄燦、苏炜《重编嘉祐集纪事》载马元调语云:“老泉固子瞻号也,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且欧(阳修)、曾(巩)诸大家所为志铭、哀挽诗具在,有号明允以老泉者乎?”,可见老泉为苏轼号而非苏洵号,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一般人仍以苏老泉为苏洵。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五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公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代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轼有“亲戚”之语。司马光《石昌言哀辞》说: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考《司马文正公年谱》,司马光与石昌言“同登进士第”在宝元元年(1038),逆数四十三年则石昌言当生于至道二年(996);年十八举进士则当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于此可见:(一)“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昌言举进士在大中祥符六年,时苏洵五岁。(二)“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可见苏洵少年时代也曾为应试而学习。(三)旧时学“成”与否,一般当指是否科举及第。所谓“未成而废”,即指进士未及第而废学。石昌言于宝元元年进士及第,时苏洵年三十。设苏洵十八岁初举进士不中,到石昌言进士及第为十二年,与“后十余年,昌言进士及第”正合。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这说明苏洵从十九岁结婚到二十七岁发愤苦读这段时间,皆游荡不学,再未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其妻就不会“耿耿不乐”,“忧我泯没”了。据《宋史·仁宗纪》载:“天圣四年(1026)五月己卯,诏礼部贡举”;“五年(1027)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苏洵初举进士不中,当属这次贡举。
  苏洵初举进士不第返川之后,同程文应之女结了婚。在眉山,程、石、苏三族中,程家最富。程氏之祖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父程文应,官大理寺丞;兄程溶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与程家比较起来,由于苏序好施舍,家财时而耗尽,生活并不宽裕。程氏由巨富之家来到相对比较贫寒的苏家,毫无傲慢或不满之状。苏洵的祖母“老而性严”,家里人走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呵斥。但年仅十八岁的程氏却能顺适祖母之意,得其欢心。有人对程氏说,你娘家不乏于财,以父母之爱,求其帮助,不会不答应,“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程氏认为,她求助于娘家父母,自然会得到资助;但为了不使人笑话苏洵,说他靠人资助才能养活其妻,她宁愿过“蔬粝”生活,也不向娘家求助。她所唯一担忧的,是丈夫苏洵的“游荡不学”,将会一事无成。但程氏是一位沉静贤惠的女子,虽有这种忧虑,却从未向苏洵表露过。
  当时不仅程氏为苏洵的前途忧虑,亲戚邻里也为此忧虑,只有其父苏序很放心。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苏序)纵而不问,乡党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曾巩《苏序墓志铭》说:“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日:‘是非忧其不学者。’”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说:“先生(苏洵),其(苏序)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不教,乡人问其故,笑曰:‘非尔所知也。’”苏序对苏洵“游荡不学”的态度是“纵而不问”;人问其故,他或“笑而不答”,或说“非忧其不学”,甚至说“非尔所知”。苏序对苏澹、苏涣是“教训甚至”,为什么对苏洵却“不教”,“纵而不问”,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呢?这是因为苏序对苏洵很了解,他颇有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所束缚;所谓“游荡不学”,对书本知识来说,固然是“不学”,但对社会知识来说,“游荡”也是一种学习,可增加同社会的接触,了解时弊。加之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词》),只要他下决心静下来苦读,是不难“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后来曾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苏序确实很了解苏洵的特点,善于因材施教。
  P5-7 





上一本:鲁迅遗风录 下一本:使命的召唤:顾方舟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三苏评传的作者是曾枣庄,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