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弗洛伊德传:精神世界的伟大开创者


作者:珩宇     整理日期:2016-09-05 19:11:46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 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与达尔文、马克思可谓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 重读伟人的传奇一生,探寻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详情催眠、潜意识、人格构成、解梦、性、欲望、幻想……了解心理学的必读之作 
本书简介:
  奥地利犹太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把人格构成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从梦境入手分析人的心理,治疗疾病,著有被称为“划时代巨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建立性学说,研究从婴儿开始直至成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本书全面地描绘了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的一生,重点论述了他的学说,以及其学说从初创立时招致反对,到后来发展到颠峰时期得到众人追捧的历程,并着重刻画了他和弟子荣格之间的恩怨情仇。本书也记叙了弗洛伊德成名前的求学与工作历程、他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以及晚年时其女儿对其衣钵的继承和发展。本书带领读者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学说理念。
  作者简介:
  珩宇,青年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对文字有强烈的敏感和热情。
  目录:
  第一章一个犹太人的青涩岁月
  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大都有过青涩的岁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爱情、婚姻而迷乱,为了前途、生计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人生起伏,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冲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生于犹太之家
  文学的影响和导向
  伟人兼具灵感和勤奋
  一次关键性的搬家
  布吕克的启蒙教育
  毕业之后的辗转与学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爱情与生活
  弗洛伊德对爱情忠诚而严肃,对生活严谨而认真,可以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苛的人,他似乎把所有的要求都在自己的身上放大了,也似乎只有这样,这一切才配得起一个伟人对自己的要求。弗洛伊德不管是在爱情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章一个犹太人的青涩岁月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大都有过青涩的岁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爱情、婚姻而迷乱,为了前途、生计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人生起伏,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冲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生于犹太之家文学的影响和导向伟人兼具灵感和勤奋一次关键性的搬家布吕克的启蒙教育毕业之后的辗转与学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爱情与生活弗洛伊德对爱情忠诚而严肃,对生活严谨而认真,可以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苛的人,他似乎把所有的要求都在自己的身上放大了,也似乎只有这样,这一切才配得起一个伟人对自己的要求。弗洛伊德不管是在爱情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 弗洛伊德与玛莎弗洛伊德的“绯闻”回到维也纳诊所的惨淡经营 第三章从自我分析到梦的解析1897年,在弗洛伊德的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弗洛伊德开始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而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引起的,这种分析的结果导致了1899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梦境梦是愿望的达成关于梦的疑惑什么是梦的伪装?梦从哪里来?典型的梦境梦中的性事梦境与情感现实中的冷漠情感梦境与艺术《梦的解析》的出版第四章开启智慧之门的少女杜拉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并且抗拒治疗的少女,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不正常家庭,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弗洛伊德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找到诱发心理疾病的真正根源?如何帮助少女走出梦魇,回归平静的生活?这都是棘手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洞悉现象背后的真实。而少女杜拉也为弗洛伊德打开了智慧之门。 奇特的少女患者杜拉的复杂家庭K先生一家包含着更多的秘密杜拉与K先生杜拉的拒绝 第五章常态心理与性心理研究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上的丰碑人物,绕过弗洛伊德谈论20世纪的心理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于日常心理,弗洛伊德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说,常态心理和性心理研究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起点和根基,是不可或缺的。 弗洛伊德与弗莱斯的决裂关于日常心理的研究分析口误的心理学意义误读与笔误对于童年生活的遗忘成年人世界里的遗忘宝贵的日常心理著作性心理研究及相关实验文学家的心理世界 第六章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聚散离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名字大多数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两人都是研究梦境的权威。1906年,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以及他的门生们宣布放弃自己的旧有学说,赞成弗洛伊德的方法和结论。作为心理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遇如同彗星撞月球,掀起了威力巨大的“冲击波”,而他们两人长达20年的恩恩怨怨、聚散离合,也就此开始…… 纽伦堡精神分析大会精神分析的发展与分裂荣格的“卫道士”角色《性学三论》的诞生:决裂的开始荣格的“叛离”决裂为何不可避免决裂后荣格的崛起与其他人的分裂和对立 第七章战争时期的弗洛伊德战争是个残酷的杀人机器,当弗洛伊德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心理学方面大有建树的弗洛伊德,在战争中如同一片飘零的叶子,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这也为弗洛伊德创造了一段最空闲的时期,他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写了不少论文,做出了一些惊人的成绩。 可恨的战争下颚癌症的侵袭精神分析法对电影的影响病痛中写就的名著关于“我”的区分和探讨弗洛伊德的退隐之心 第八章最后闪放的光芒弗洛伊德在61岁时,不幸患上了下颚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精神分析的执着追求,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的著作依然不断问世,多次学术大会的召开及学术研究让其名声更加显赫。然而,最终病魔还是无情地把这位伟人带走了。 弗洛伊德与希特勒的较量德国人来了弗洛伊德的流亡集体的心理意义集体中的领袖与爱 第九章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939年9月23日凌晨3点钟,一代惊世伟人弗洛伊德安详地去世,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路程。虽然当时全世界正陷于残酷的战争烽火之中,但是弗洛伊德的追悼现场仍到了许多人,这大概就是伟人的魅力吧。弗洛伊德的思想在他的子孙后辈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他闪放出了永恒的光辉。 一脉相承的安娜卓有成就的卢西安 后记参考书目前言序言
  杰出的先驱者和领路人
  人是有精神、能思想的生物,在茫茫夜空、浩瀚宇宙中,人们常常会对外界充满探索和追寻的欲望,然而却往往忽视对自我的认识和内在精神的探究,对细节的考量和思索也常常止于表面。正是因为这样,伴随时间在我们的身边匆匆流逝,大多数人都被历史遗忘。
  不过,伟人总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条细细考量、喜欢琢磨的神经。终于,有一天,他抬头仰望星空,反观自己,在反复的研究和琢磨中,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心理学领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那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样的人物产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影响,为历史所铭记呢?
  他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犹太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一度被认为是疯子的精神病医生。可事实上,他并不是像梵高那样患有狂躁—抑郁综序言杰出的先驱者和领路人 人是有精神、能思想的生物,在茫茫夜空、浩瀚宇宙中,人们常常会对外界充满探索和追寻的欲望,然而却往往忽视对自我的认识和内在精神的探究,对细节的考量和思索也常常止于表面。正是因为这样,伴随时间在我们的身边匆匆流逝,大多数人都被历史遗忘。不过,伟人总是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条细细考量、喜欢琢磨的神经。终于,有一天,他抬头仰望星空,反观自己,在反复的研究和琢磨中,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心理学领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那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样的人物产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影响,为历史所铭记呢?他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犹太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一度被认为是疯子的精神病医生。可事实上,他并不是像梵高那样患有狂躁—抑郁综合征的人,而是因为当时他的研究还不被人所理解,得不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和肯定。可如今,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反复考量,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认识和评价越来越公允,他的地位和成就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凸显。这是一位成就卓著、不容忽视和遗忘的千古伟人。弗洛伊德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是精神世界的伟大开创者。自他之后,只要人们谈到心理学,谈到心理治疗,就没有办法无视他的存在。他以一个冒险家特有的气质,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不畏横逆,花费了毕生精力从事潜意识与精神医学的科学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点燃了思想界的明灯,照亮了潜意识里最黑暗的角落,解开了梦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谜团。毋庸置疑,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世界的先驱者和带路人,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天赋。他所写的《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相继出版,成为人类思想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梦的解析》,曾被列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划时代的不朽巨著”之一,甚至有人把这本书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显然,这是对弗洛伊德最为崇高的赞誉。可见,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晚年时,他又提出了著名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人格构成说。在他的理论中,认为人的言行受到非理性的影响非常大,否定了人理性和自由的一面。不过,弗洛伊德的一生也是痛与苦纠结的一生。虽然他的研究与学说几乎影响到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对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然而他也是学术史上聚讼最多、褒贬不一的人物。与其他的伟大科学家像达尔文和巴斯德的学说不同的是,弗洛伊德的学说甚至从未赢得科学界的普遍承认。弗洛伊德一生命运多舛,但在经历了多重磨难之后,却又时来运转,最终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页,倾耳聆听一代大师弗洛伊德的传奇世界、璀璨一生,领略弗洛伊德的精神风采和不朽英姿。 弗洛伊德语录Quotations 1.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2.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7.人是一种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压抑的表现。 13.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生物性即命运。 16.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一章一个犹太人的青涩岁月 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大都有过青涩的岁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爱情、婚姻而迷乱,为了前途、生计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人生起伏,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冲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生于犹太之家 弗洛伊德家族的历史很久远,他的曾祖父叫埃弗莱姆,而他的祖父叫斯洛莫。弗洛伊德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因为他在弗洛伊德诞生前夕即1856年2月离开了人世。弗洛伊德出生之后的第一个名字就叫作斯洛莫,这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严格来讲,弗洛伊德并非奥地利人,因为他的先祖们包括他的父亲都曾生活在德国。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于1815年生于德国加里西亚的狄斯门尼兹,是一个经商的犹太人。1855年,40岁的雅各布·弗洛伊德与年轻的犹太女子阿玛莉亚·那萨森结婚。弗洛伊德的父亲结过三次婚。第一次婚姻发生在他17岁时,他与第一任妻子生下了大儿子伊曼纽尔。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雅各布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并在1836年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菲利普。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的两位哥哥都已经成年,大哥伊曼纽尔24岁,二哥菲利普20岁。弗洛伊德的家住在弗莱堡市内的一座两层楼小房子,很简陋,3岁之前弗洛伊德一直住在这里。雅各布·弗洛伊德心地善良,人很单纯。弗洛伊德曾经说:“他(父亲)像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米考伯那样,是一个乐天派,始终都充满着希望地期待着未来。”父亲的性格对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弗洛伊德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和乐观性格。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曾说:“他(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单纯。”而他的单纯,正是从他父亲身上继承而来的。单纯的人往往能够执着于某件事,并取得成功。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为单纯的“潜意识”和“性动力”,就是因为他喜欢事物的单纯化结构,并因而怀抱着把一切都还原成最简单的元素的愿望。在弗洛伊德眼中,世界没有那么复杂。最简单的元素组成了复杂的事物,若想探究事物的本质,只需将复杂分解为简单即可。若是被事物的复杂表象所迷惑,那么离真相将会越来越远。弗洛伊德的挚友、门生厄内斯特·琼斯曾经说:“弗洛伊德之喜欢单纯、厌恶复杂,同他性格中的其他两个特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厌恶形式化的东西,而且不愿被限制。他对形式主义的厌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出身贫寒,社交圈子比较狭小。……弗洛伊德对于复杂的保护性措施,特别是人们经常引用到生活关系中的那些法律方面的保护性措施最为厌烦。他认为,如果两个人真的相互依赖,那么礼仪、应酬就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两个人之间缺乏信赖,那么就算是再有礼貌,也无济于事……”弗洛伊德的单纯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他家世贫寒,而犹太人的身份也使得他饱受歧视。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我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我自己也是一个犹太人。有证据表明,我父亲的家族在莱茵河(科隆一带)曾经定居过很长时间。十四、五世纪中,犹太人遭受迫害,他们那时候开始向东逃走。到了19世纪中叶,他们又从立陶宛经加里西亚而迁回到德属奥地利。 正如弗洛伊德描述的自己的家世,犹太人是一个飘零的民族。在欧洲中部、南部和东部流浪了两千多年的犹太人,在历史中饱尝苦难。自从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王国覆灭、犹太人的神殿被烧毁之后,犹太人就成了没有家的孤儿,他们在中亚、西南亚、北非和欧洲四处流浪,像种子一样散布地球上,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定居在异民族中间。犹太人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他们流浪了两千多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而且,他们除了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特殊的生活习俗以外,还对各民族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让他们充满了自豪感。犹太裔血统对于弗洛伊德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弗洛伊德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自豪,因为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他去崇拜。犹太人的语言、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弗洛伊德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视,在让弗洛伊德感到失望的同时,也提供了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他奋发图强、专心致志地从事人类精神活动的科学分析事业。弗洛伊德曾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蔑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伟大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毕竟,当时犹太人随时随地会遭受到敌对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袭击。弗洛伊德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反犹主义的威胁。这种环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坚强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惯这种歧视,内心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弗洛伊德回忆了他少年时代对于排犹分子的情绪。他说: 大约是在我10岁或12岁的时候,我爸爸开始带我去散步,并在闲谈中对我表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样场合中,他对我讲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现在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多了。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讲究,头上还戴一顶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打了我一顿,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犹太鬼!滚出人行道!’”我听后,问道:“你当时怎么办?”他静静地回答说:“我走到马路上,捡起我的帽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想到这位高大而健壮的、牵着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这样毫无骨气的行为。我把这种状况同很合我的胃口的另一件事加以对照——那就是汉尼拔的父亲在祭坛前让他的儿子发誓要对罗马人复仇的动人场面。自那以后,汉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个应有的位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 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有了奋发图强的决心。而且,弗洛伊德的心中也滋长着他父亲所没有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结合,使弗洛伊德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人格,足以承担在艰难而复杂的岁月里所遇到的一切挑战。就这样,这种不甘忍受歧视的感情始终伴随着弗洛伊德的一生。它像潜伏在火山深处的岩浆一样默默地运行着,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喷发出来。弗洛伊德愤慨地说:“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得为我的祖先而感到羞愧,或如一般人所说的那样,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不接受的态度,并一直都不为此后悔。”弗洛伊德的童年时代以至他的整个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弗洛伊德的社会关系极为简单,更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圈子里,所以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厌恶“上流社会”的那套虚伪的形式主义的种种习俗。弗洛伊德从小就崇拜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拿破仑,这两位伟人都曾经带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打败了歧视和压迫犹太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会。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这两个人曾经多次出现。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又叫作玛丽亚,聪明美丽。在弗洛伊德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母亲、妻子和女儿。在这其中,母亲是占第一位的。弗洛伊德在著作中说:“我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的影响……母亲总是会给儿子极大的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弗洛伊德始终热爱、尊敬母亲,母亲也特别宠爱弗洛伊德。巧的是,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欢的小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男主角一样,在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带出了胎衣。在欧洲,这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母亲给他带来的幸运,也一直以此自豪。他曾说:“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当然,母亲也带给了弗洛伊德一些不好的回忆。据弗洛伊德回忆,在弗莱堡生活时,弗洛伊德有一次闯入他父母的卧室,以好奇的目光试图观察大人的性生活。一丝不挂的母亲在幼小的弗洛伊德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者说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震撼。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们生活简朴,严格地遵守犹太教法规,在家里,他们只讲犹太人的“依地语”(一种为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而不是讲“高地德语”(原为德国南部和中部使用的德语,现为标准德语)。不过,从小陪伴弗洛伊德长大的奶妈却是一个天主教徒。她年纪很大,又老又丑,但是心思细腻。奶妈会讲述一些宗教故事,以此来教育弗洛伊德。奶妈还教给弗洛伊德一些“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弗洛伊德说:“她让我从小就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估计和认识。”弗洛伊德两岁半的时候,这位奶妈因偷东西而被辞退了。后来,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为此事表示遗憾和惋惜。 文学的影响和导向读弗洛伊德的书,你会发现他与其他科学家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弗洛伊德的书中,不仅有逻辑严密的推理和各种专业的词汇,也充满了语言优美的描述和对于各种经典文学名著信手拈来的从容。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同时兼具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艺术渲染,离不开他从小对于艺术的热爱。我们不妨回到他的求学时代,看看是怎样的经历成就了一位理性与感性兼容的伟人。弗洛伊德自幼喜欢文学,尤其喜欢阅读作家歌德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弗洛伊德特别崇拜莎士比亚,他从8岁就开始看莎士比亚的著作,几乎看完了莎士比亚所有的名著。弗洛伊德不仅看名著,还总要在名著中摘引最精华的部分,背诵得滚瓜烂熟。弗洛伊德最佩服莎士比亚的“精确和深刻”,特别敬仰莎士比亚对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他的朋友评价他是一个“莎士比亚迷”。弗洛伊德所崇拜的另一位文学家是歌德。对于歌德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弗洛伊德非常熟悉。在《自传》中,他就曾经引用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一段话:“对科学的广博涉猎是徒然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学到他所能学到的东西。”歌德写过许多经典的诗作,弗洛伊德喜欢其中的一些作品,并经常大声朗诵: 我在遥望远方,我在凝视近旁,上看月和天星,下见林木麋羊。万象在我四周,美饰庄严悠久,我心爱此庄严,我心爱我身手。福哉我呼我眼,凡汝之所曾见,毕竟无物不美,不问天上人间。 歌德的诗歌经常会将弗洛伊德带入大自然的奇妙景色中。诗句中对自然的赞美,激励着弗洛伊德向自然探索奥秘的好奇心。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的好奇心首先指向人类本身所关心的那些事物上。毫无疑问,人类的个人本质恰恰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用现在的话来讲,弗洛伊德比较“早熟”,而且从小情商高。在儿童时期,他对于人的感情、性格和各种幻想就已经有所察觉,对于弄明白人的内心所想很感兴趣。16岁时,弗洛伊德的初恋降临了。当时他回自己的出生地弗莱堡去探亲,遇见了儿时的玩伴吉夏拉。再见吉夏拉,弗洛伊德心生爱意。他甚至想,若是自己当初不离开故乡,现在说不定就成了一个粗壮的农村少年,已经与吉夏拉结婚了……弗洛伊德后来分析说,此时的他已经进入“青春发动期”的阶段。青春期的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打算,他想要成为一名文学家,也考虑过做一位政府部长或政治家。在回忆起自己当初的那段经历时,弗洛伊德说:“那时的我,其实后来也如此,对于医生这一行,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兴趣;与其说是为了兴趣,还不如说是为一种对人类的好奇心所动……”后来,弗洛伊德在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也正是因为这样,弗洛伊德虽然生于商人家庭,然而当时却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最终让弗洛伊德决定投身医学的缘由,还是歌德和达尔文的影响。一方面,歌德诗歌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部分,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于探究人类自身奥妙的兴趣;另一方面,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使弗洛伊德对人这种“生物体”产生了极大的痴迷。最终,1873年秋,弗洛伊德开始了自己与医学的不解之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那一年,弗洛伊德17岁。 伟人兼具灵感和勤奋天才靠灵感,成功靠勤奋,伟人则两者兼具。弗洛伊德正是一个灵感与勤奋的综合体。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他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比其他同学多很多。每周,他会用12个小时听解剖学课,6个小时上化学课,其余的时间都用于做实验。到了第二个学期,弗洛伊德开始学习解剖学、植物学、化学、显微镜实习和矿物学,除此之外,他还选修了由动物学家克劳斯主讲的“生物学与达尔文主义”课、布吕克教授主讲的“语态和语言生理学”课。在学习过程中,布吕克教授成了弗洛伊德最尊敬的导师。他曾说:“经过大学头3年的学习,我发现由于我的天赋能力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将不能在我年轻时所热衷的那些科学领域取得成功。……我终于在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找到归宿,获得满足。同时,我也在那里找到我所尊敬而以之为模范的人物,即伟大的布吕克本人及他的助手西格蒙德·艾克斯纳和厄内斯特·冯·弗莱斯尔·马兹科。”维也纳大学建于1365年。自1804年开始,大学规定医学院学生要学习3年的哲学课。弗洛伊德的哲学老师是布连坦诺教授。布连坦诺是奥地利的天主教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在当时和以后都对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布连坦诺的影响。对于恩师们,弗洛伊德总是保持既严肃又谦虚的态度。他首先领会他们的观点,然后深入地和创造性地进行独立思考。而且,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在自己的观点还未成熟之前,从来不着急下结论。弗洛伊德早在中学时期就学会了希腊文、英文和拉丁文,这给他在大学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当时许多学术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写的,别人看不懂,但是弗洛伊德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1875年,弗洛伊德一家搬到了约瑟夫皇帝街的一所大房子里。对此,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弗洛伊德喜欢读书,常年书不离手。而他读书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保持安静的弟弟妹妹们。为此,弗洛伊德没少和他们闹矛盾。弗洛伊德的妹妹8岁时,家里人给她买了一架钢琴,这架钢琴虽然放在离小阁室较远的地方,但妹妹练琴的声音还是干扰了弗洛伊德的学习。所以,弗洛伊德坚持要求把钢琴抬走。父母为了照顾弗洛伊德,只好照办了。事实上,弗洛伊德之所以坚持要求家人抬走钢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讨厌音乐。这是他的怪癖之一。19岁那年,弗洛伊德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访问英国。这是两年前他父亲为酬报他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全优”而答应下来的。弗洛伊德如此向往英国,很可能是因为英国人并不十分排斥犹太人。他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就生活在那里,过着自由的生活。在英国,弗洛伊德见到了自己的侄儿兼朋友——约翰。约翰是弗洛伊德哥哥的儿子,但是他比弗洛伊德的年龄还大两岁。小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关系很近。弗洛伊德曾经回忆说:“直到我3岁为止,我们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我们曾经互相敬爱又经常争斗;而这种童年时期的关系……对我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他粗暴地对待我的时候,我就一定会非常勇敢地加以反抗。”接着,他又说,“在我的感情生活中,始终都存在两个形象,一个是密友,一个是敌人;成年后,我经常会‘复制’这种关系,这也来源于我童年时的经验,以致任何一个同样的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我的朋友和敌人,就如同我与约翰的关系那样。”弗洛伊德来到英国后,他的哥哥负责接待他。哥哥写信给父亲说:“弗洛伊德在英国时表现了令人敬佩的气质和风度。”由此可见,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从英国回到奥地利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精力再次放到了学习上。当时,弗洛伊德已经将课程内的知识全部掌握了,他开始自学其他科目,并参加了一些研究活动。弗洛伊德的研究活动是在卡尔·克劳斯教授的安排下进行的。卡尔·克劳斯教授是德国人。1874年,他从德国哥廷根大学来到维也纳大学任教。维也纳大学希望他的到来可以使本学校的动物学专业赶上最先进水平。克劳斯对于海洋动物非常了解。1875年,他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动物实验室。根据他的提议,每年要从维也纳大学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到该实验站实习两次。1876年3月,在他所批准的第一批前往实习的优等生中,弗洛伊德赫然在列。在动物实验室,弗洛伊德每年都要花上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一次,弗洛伊德跟随克劳斯到亚德里亚海滨去做一次有趣的科学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弗洛伊德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欧洲南部的古老文化成果,而且,他还在当地买了一些古董回来。弗洛伊德后来收集古董的爱好,就是从这时开始的。除了参加动物实验之外,弗洛伊德还加入了布吕克教授开设的生理研究室。在这里,他结识了艾克斯纳和弗莱斯尔,这二人是布吕克的助手,后来成了弗洛伊德的同事和亲密朋友。 一次关键性的搬家弗洛伊德3岁之前,都生活在弗莱堡。弗莱堡不是一个大城市,城中只有不到一万居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手工工场,生意人来此地更容易找到赚钱的机会。虽然弗洛伊德仅仅在弗莱堡度过了他生命历程中最初的、还不太懂事的3年,但这座城市仍然给弗洛伊德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弗洛伊德回忆自己在弗莱堡的童年生活时,总是以田园诗人般的情感热切地怀念这个小小的城市。1859年,弗洛伊德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变化——离开了出生地,搬到了另外一座城市。之所以要搬家,可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济上的,另一个是战争所引起的。经济上,弗洛伊德的两个异母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在生意上遭到了失败,弗洛伊德的父亲只好拿自己的钱替两个儿子还债。如此一来,他的生意就难以为继了。另一方面,当时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期间,所有的适龄男子都有被强制征兵的风险。弗洛伊德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属于“适龄男子”。作为犹太人,如果在这一时期被征召到军队中,将会面临非常糟糕的局面。在军队中,被视为异类的犹太人不仅要受到官方残酷的虐待,而且还要被迫放弃一切犹太人的生活习惯。为了逃避服兵役,雅各布·弗洛伊德决定离开奥地利,到德国去居住。奥意战争并未持续多久。战争结束后,弗洛伊德一家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维也纳。不过,弗洛伊德的两位异母哥哥则搬到了伦敦。维也纳是欧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正是维也纳最为兴盛的时期。这里有全欧洲最优秀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共同奠定了一座城市的辉煌历史。维也纳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弗洛伊德的事业。不过,维也纳历来不欢迎犹太人。在历史上,犹太人曾3次被逐出维也纳。直到19世纪,维也纳才放松了对犹太人的限制,这使得维也纳的犹太人急速增加。犹太人花了几十年时间在维也纳开拓出了辉煌的事业,他们几乎垄断了维也纳的报刊发行,在大学中也出现了许多犹太人教授,犹太人开始在这座城市崭露头角。不过,他们依然属于弱势群体,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受反犹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袭击,日子过得心惊胆战。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在谈起自己从3岁到7岁的生活经历时,弗洛伊德说:“那是很艰难的时期——不值得回忆。”当然,这一段时间并非没有发生任何值得回忆的事情,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及这一时期的一些经历。或许,弗洛伊德所谓的“不值得回忆”,其实是指这段经历“不堪回首”。弗洛伊德的童年在贫穷中度过,他经常陪父亲在人行道上散步,以这种方式锻炼身体。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弗洛伊德父子并没有去参加一些当时流行的体育运动,所以当中欧各国的中产阶级在闲暇时间进行各种球类活动、游泳、滑雪的时候,弗洛伊德只能和父亲在街边散步。小时候养成的散步习惯,伴随了弗洛伊德一生。成年之后,他经常单独散步,在维也纳大学学医时,他就经常一个人在校园里散步。随着弗洛伊德逐渐成长为一个小小男子汉,他性格中的某些特质也开始体现出来,首先得以体现的是他喜欢“追求权威”的性格特点。弗洛伊德家庭里经常召开“家庭会议”。依据犹太教的规定,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当然是“会议主席”。但是,弗洛伊德却总能在家庭会议中发表令人信服的意见,以致连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意见,按照弗洛伊德说的去做。有一次,弗洛伊德家组织会议研究给弗洛伊德的小弟弟取名的问题。弗洛伊德主张给这位比他小10岁的弟弟取名亚历山大。他对家人说,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英雄,还给家人讲述了亚历山大的一些光辉事迹。最后,全家人都接受了他的意见,给小弟弟取名亚历山大。弗洛伊德在家庭中的逐渐“崛起”,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矛盾,因为任何一个父亲都想在家中保持自己的权威,弗洛伊德的举动对于他的父亲来讲,是一种挑战。据弗洛伊德家的钢琴教师莫利兹·罗森塔尔说,有一次,弗洛伊德与他的父亲在街上因为某一问题产生了争论,父亲雅各布怒不可遏地说:“怎么?你跟你父亲对立?我的西格蒙德的小蹄子虽然比我的脑袋更机智,但你休想有胆量同我对立!”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立”和“竞争”,在弗洛伊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再加上他开始从事心理分析之后的观察发现,使弗洛伊德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这一观点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布吕克的启蒙教育弗洛伊德的导师布吕克教授,是一位标准的德国人——踏实严谨、矢志不移。他身材矮小,但头脑中充满智慧,走起路来总是很稳重;虽然信教,但是更崇敬科学和事实,不承认其他的“权威”。有一次,布吕克的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皮毛的观察表明……”布吕克在这句话下面重重地打了个叉,并在旁边写道:“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皮毛地进行观察。”在布吕克门下,弗洛伊德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这对于他日后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布吕克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有哪个学生犯下了愚蠢的错误,他就会一言不发地坐在讲台上,面色阴沉,直到犯错的学生知错为止。在维也纳大学,布吕克的形象是一个冷酷无情、“纯理性”的人。但是由于他尊重一切有独创性的学生,勉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所以,维也纳大学的师生们没有一个不尊重他。布吕克教授在1874年发表了《生理学讲义》一书,在这本书的导言中写道:“生理学就是有机体本身的科学。有机体同无生命的但能活动的物体——机器的区别就在于它有同化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实际上是整个物质世界所共有的现象。原子系统是通过力运动的,而力的运动是依据由罗伯特·迈尔在1842年发现,然后又由赫尔姆霍兹加以推广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力的总和(运动的力和潜在的力)在每一个独立的体系中都始终保持固定。真正的原因就是科学上加以形象化的所谓‘力’。我们关于‘力’知道得越少,我们所加以区分的‘力’的类型就越多:机械力、电力、磁力、光、热等。知识的发展最后把力归结为两种——吸引和排斥。所有这些也同样适用于作为有机体的人。”布吕克的这段话引发了弗洛伊德的思考:显然,如果导师所说的确属事实,就相当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力场”中,各种力量对人同时发生作用,影响着人生的轨迹。那么,影响自己生命轨迹的那个“力”又是什么呢?不久之后,弗洛伊德就感受了“命运之力”的作用。1876年秋,弗洛伊德20岁,布吕克教授要他到生理学研究室当他的正式助手。弗洛伊德与布吕克的合作,在他一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生理研究室在一个很简陋的房子里,原来是一家兵工厂。实验室的环境非常恶劣,时常散发着臭气。弗洛伊德在这里观察显微镜、听布吕克讲课、做实验。研究所虽然简陋,但是由于它的“主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生理学者之一,所以还是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其中就包括艾克斯纳和弗莱斯尔。虽然布吕克倾向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题目,但他也为那些较为胆小或不知所措的初学者提出研究题目。对于弗洛伊德,布吕克则为他的特殊才能专门安排好了一个研究题目——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具体说来,弗洛伊德要研究神经元的内在结构,探讨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的构成细胞与低等动物的神经细胞的差别。当时,弗洛伊德研究的具体课题是“鳝鱼的生殖腺的结构”。鳝鱼是一种很奇怪的鱼,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尽管经历了多少个世纪,没有一个人发现过哪怕是一条性成熟了的公鳝鱼,也没有一个人见过鳝鱼的睾丸。”为了搞明白鳝鱼的生殖腺结构,弗洛伊德解剖了400多条鳝鱼,终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小叶状的生殖腺,弗洛伊德认为这就是鳝鱼的未成熟的睾丸。1878年7月18日,在布吕克的许可下,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科学院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这份报告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在此后几年中,弗洛伊德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实属难得。但是,他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未能进行下去,因为他被拉去当兵了。当时,奥匈帝国正同沙皇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为了增加兵员,政府命令所有适龄青年必须要到军队服役。在军队中,弗洛伊德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24岁生日那天,他因为未请假外出而被关了禁闭,他只能在狭小、黑暗的禁闭室中度过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幸运的是,弗洛伊德虽然参军了,但是战争并未马上爆发。在军队中这段时间,他开始翻译外国名著,其中包括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著作。弗洛伊德很有语言天赋,对于英语尤其精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他不仅把原文的意思译出,而且还独具风格,翻译工作进行得很快。





上一本: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下一本:相识莫相忘,且行且珍惜:闲品秦淮八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弗洛伊德传:精神世界的伟大开创者的作者是珩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