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文明人格丛书3册


作者:黄秀丽,纪彭,张冠生     整理日期:2016-08-10 14:00:58

《梦境人生:荣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梦境人生:荣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荣格(CarlG.Jung,1875-1961)是人类现代史上的智者。他曾经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定的“皇储”,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最终“叛出师门”,另创分析心理学。这位敏锐多智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一生热爱东方智慧,他研究炼金术、诺斯替教以及佛教、道教,从神秘主义和宗教之中获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洞见。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西方心理学甚至西方文明影响巨大。二战时期他和纳粹扑朔迷离的关系,他与妻子、情人长达四十年的三角情爱,又令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更加神秘。 《民国干才:丁文江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晚清民国时大批青年远渡重洋,学习西洋文化,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回国后投身政治,也有一些人潜心学问,成为了真正的学者,还有的人投身实业,壮大了民族工业。丁文江(1887-1936)算是其中三面兼顾的典型:他在英国学习地质学、回国创办地质研究所;与胡适办杂志评论时事;与友人创办煤矿成了企业家;受聘孙传芳规划大上海,与北伐军大打出手;又在蔡元培力邀下出任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既能做学问,又能做事情的第一流人才,正如罗素所言:“丁文江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干的中国人。” 《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费孝通(1910-2005)是享誉国际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他一生留下数百万字著述,话题多而广泛。其中绵延时间最长、贯穿其一生思考的题目,是他在1920年代就开始思考的“文化自觉”问题。本书在费孝通的浩瀚学术生涯中删繁就简,梳理出一位著名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主线,全程描述了他持续追寻、终至实现的“文化自觉”过程,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可以带来的眼光、见识、襟怀、境界。
  作者简介:
  黄秀丽,重庆人,70年代出生,传媒人。曾为《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参与过国内多个公共事件的报道。热爱心理学,神秘学,数年前投身于新时代灵性运动,关注现代人身心灵的疗愈与蜕变。纪彭,198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及民国早期思想史。2007年7月创办“新知沙龙”,至今举办学术文化沙龙近百场。2010年6月入职于人民日报《文史参考》杂志社,担任编辑记者之职,撰写有大量口述史文章。 张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苏,现居北京。该读书时无书读,遂到农村种稻谷。七七级一员。当过研究机构职员、记者、编辑、公务员。曾长期为费孝通先生当助手。有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东方》、《读书》、《天涯》等刊。出版有《费孝通传》、《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远古的纸草》、《荀子素描》、《纸年轮》等书。
  目录:
  梦境人生:荣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民国干才:丁文江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梦境人生:荣格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一个少年的自我分裂1875年7月26日,荣格降生于瑞士塞戈维亚州境内的一个叫凯斯威尔的小村庄里。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哥哥都夭折了。这是一个牧师家庭。除了父亲保罗是牧师外,在他的叔叔和舅舅之中,有八个是牧师。那时的瑞士本来就是保有着严格清教徒传统的国家,因此,这个家庭浓厚的宗教氛围是小男孩很小就有所体会的。小卡尔身上带着祖父和外祖父的特色。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本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医生、科学家、剧作家,后来在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下,改信新教。据英国人文森特?布罗姆写作《荣格,人与神话》时到荣格故地的考察,老荣格有着好胜、坚韧的个性。他曾因一起刺杀俄国参赞事件入狱一年。他先娶了当地一名女招待,第一任妻子死后,又向巴塞尔市市长的女儿索菲亚求婚,索菲亚后来成了荣格的祖母,两人共生下十三个孩子。显然,老荣格身上富于激情和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到了他的孙子卡尔。荣格虽然性格内倾,但对生命本源强烈的探索冲动贯穿一生,这一点不能不说来自祖父的遗传。另一个对荣格的影响是:当时有一个传言,称老荣格是歌德的私生子。虽然这看起来更像一个恶作剧的谣言,但是这件事给他的孙子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荣格一生钟情于歌德,而且将浮士德作为他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荣格的外祖父塞缪尔?普里斯沃克则是个奇异的人。据说他可以同鬼魂沟通。他的第一任妻子死后,他在书房里放着一张椅子,以便召唤她的灵魂。母亲家族很多人都具有通灵能力,这一点也遗传到荣格身上。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可以想见幼小的荣格的模样。这是个敏感又孤独,又大胆的孩子。在荣格出生六个月时,一家人搬到莱茵瀑布边的洛枫堡,那时,父亲被任命为这个教区的牧师。他在洛枫堡住到4岁。作为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没有玩伴,总是一个人孤独地玩耍。花园、洗衣房、瀑布、教堂、城堡,这就是他周围的一切。4岁的时候,全家人搬到巴塞尔附近的村庄小惠宁根,情况并没有好转。他的妹妹直到他九岁时才出生。在这之前,他都是一个人,即使是玩着男孩子的游戏,用砖头砌塔,再毁灭,在本子上涂上很多战役画面,也是一个人完成,不喜欢别人打扰。荣格幼时有一位朋友叫做阿尔贝特?奥里,那时他的父亲也在莱茵瀑布附近的地方当牧师,两个父亲都希望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然而“卡尔却无动于衷,他坐在屋子中间,独个儿玩着一个小木滚球,对任何人都置之不理”。荣格有时候也会叫奥里去捉弄他的表弟,“这男孩抱怨不干时,荣格就会开心地发出一阵印第安人那样的狂放的笑声”。在荣格幼年时留下的照片上,那双略带忧伤的大眼睛和腼腆的微笑看起来更像一个女孩。从小,他就是一个极端内倾的人。是荣格,首次将人的心理类型分为外倾、内倾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交互而成的八种心理类型。内倾的人,常常从内心的隐秘世界中发掘资源,思考、情感的产生不依赖外在环境的给予。当然,这是四十多年以后的事了。那时的荣格,常常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个世界有梦、有幻觉、有鬼魂。他并不以为稀奇,也不感到害怕。他经常看到母亲的房间里,有无头人飘出来;有一次他假性哮喘发作时,金色的天使也飞到了他身边。他有时会陷入庄周梦蝶似的追问。他们家的花园里有一堵墙,墙的前面有一段斜坡。他常常坐在墙上胡思乱想。先想到自己这个“我”:我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然后想到石头这个“我”: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坐在我上面。这个“我”到底是哪一个呢?是坐在石头上的这个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石头和他的神秘关系令他着迷。对荣格来说,那个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的童年时代是永恒的。它属于黑夜,神秘、自然而然。然而,他却不能永远在这个世界徜徉,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感觉到自己被强行拉出了这个世界,如同他在晚年回忆录《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描述的那样:“坠入不断滚滚向前的时间中,越走越远。那个世界的拉力是那样强大,我只能粗暴地把自己拽走,以免失去对未来的控制。”从童年到少年、青年,他经历的就是这个“强拉”的过程。那时的他,并不清楚那个夜晚的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一直试图弄懂的秘密。 《民国干才:丁文江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一个工科海归1887年4月,丁文江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一个士绅家庭。同传统的绅士家庭一样,丁文江的父亲热心地方公益、周济戚党。丁家虽然家境殷实,父母对孩子们爱护备至,但穿衣有制、饮食有节、作息有规,生活以足够为准,从不浪费。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丁文江自律有节的生活,而他一生热心公共事务,这与从小耳闻目濡不无关系。丁文江从小就会读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识字,五岁入学时他已经认识不少字,可以做到寓目成诵,仅用四年时间就学完了“四书五经”,背诵古今诗文更是朗朗上口。在上了一两年学之后,丁文江开始读史书和小说,六七岁时就看完了《纲鉴易知录》,然后又读《四史》和《资治通鉴》,进而读宋明大儒的语录学案。每读完一篇,丁文江都会写类似读书笔记的短评。关于小说,他最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而在三国人物中,却独不喜欢关云长,他说:“关羽不过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匹夫,世人却尊奉他为圣人,称他关圣帝君,真不知道是为什么。”少年丁文江已经读了不少史书,在目所能及的历史人物中,他最崇尚陆贽和史可法二人。读完“正经书”又去读“反动书”。丁文江7岁时,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国被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同光中兴以来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接踵而来的是割地赔款和外国人员、商品、资本和思想。虽然生活在三线城市,丁文江的世界还是受到新浪潮的冲击。这时候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已然进入了丁文江的世界,对于这些“反动书籍”,丁文江如获至宝、日夜研读,而所谓正途的“八股文”则退居二线,成为不得不应付的玩意儿。甲午战败,国势不振。一时间,中国人上下一心,想有所变化。上有太后、皇帝振兴之意,下有康梁党人维新之策,戊戌变法就在一阵喧闹中搞了起来。平心而论,那时上下均有改革诚意,达成了良好的共识,可谓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一次机会。对于丁文江而言,北京太过遥远,但戊戌变法有一项政策:“科举改试策论”却着实影响到了他的前途。“科举改试策论”这项新政落到三线城市黄桥,给了丁文江一个鹤立鸡群的机会。原本喜欢读史书、小说、杂书的丁文江,在“八股文”为尊的学校中不一定能出头。改试策论就如同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使得丁文江的课外功夫有了用武之地,一篇《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洋洋洒洒数千言,令老师难易一字。这一年丁文江只有11岁。次年,丁文江参加科举考试(考秀才),名落孙山。丁文江有才,可若在大清教育体制下,恐怕是难有出头之日。不过,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没人能阻止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庚子国变,北方诸省生灵涂炭,江苏在东南互保的庇护下还算肃静。这一年,丁文江想要投考南洋公学,由于此事需要地方官员保送,于是见到了时任泰兴知县的龙璋先生。不想龙璋先生竟成为改变丁文江一生的人。龙璋(1854—1918),字研仙,号特甫,提起龙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可提起他的表弟谭嗣同就无人不知了。龙璋受其影响,对维新颇有见解,在泰兴知县任上锐意图强,恢复停办了十多年的官医局,创办牛痘局、蚕桑公所,开港修圩,疏浚河道、兴办新式教育、扩大校舍、延请教习、购买书籍仪器,老百姓尊称他为“龙大老爷”、“龙青天”,辛亥革命后任湖南省民政厅长,1918年被祸害湖南的张敬尧都督气死。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龙璋先生被张敬尧气死不久,毛泽东便带领湖南学生发动了“驱张运动”,把张敬尧赶出湖南。或许是听说过丁文江写《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的故事,龙知县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为题,考考这位后生。丁文江就题阐发,说得头头是道。龙璋甚为赞叹,许为国器,并立刻收为弟子。龙璋尽管自己是由“科举进仕”的,但他没有怂恿自己的弟子丁文江也走这条路,他已得到消息,取消科举制度势在必行。1901年初,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呈交的《江楚会奏三折》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增加“各国政治地理武备农工算法”的内容,便把这个“秘密”透露出来,力劝丁文江出洋留学。 





上一本:你所不知道的溥仪 下一本:老舍先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文明人格丛书3册的作者是黄秀丽,纪彭,张冠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