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情系东南极


作者:王自磐     整理日期:2016-07-28 10:06:56

中国积极筹划建设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站,是国家推进极地事业发展规划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华民族南极考察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本书所展示的是,以首次东南极考察和中山站建站为重点,包括部分随后以中山站为基地在进军冰雪高原的奋勇搏杀中,逐渐形成的众多流光溢彩的集邮精品,解读我国南极考察史上这段极具风险的特殊经历,讲述了许多当时发生而迄今人所未闻的传奇故事,介绍了那些邮品的身世及其不为人知的背后事件。这些,正是本书丰富的内涵和魅力,及其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价值之所在。 
本书简介:
  作者在本书稿中回忆了自己参与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暨中国南极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不仅从“南极专家”角度出发,更以一名集邮爱好者的身份,悉心收集、乃至参与创作了我国极地考察与探险中产生的各种邮件与邮品,并为读者解读邮品背后深藏的故事,讲述了迄今为人所未闻的南极考察传奇经历。
  作者简介:
  王自磐,资深极地专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德国耶拿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从事极地研究30年;17次参加中外南、北极考察探险;其中,3次随德国“极星”号船赴两极,7次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亲历中山站建站与首次越冬;2009年“雪龙”号台湾破冰之旅陆方牵线人。
  目录:
  序
  前言·谋而后定
  1.挥师东进出精兵
  2.受命青岛市邮局
  3.风火急送建站封
  4.闲庭信步越赤道
  5.南极黄埔与ADD
  6.洞穿船艏闯极圈
  7.初探苏联进步站
  8.拉斯曼地度元旦
  9.布达拉宫豪情志
  10.相遇功勋院士号
  11.冰崩压顶不折腰
  12.姗姗来迟封杀令
  13.白令光环留遗憾序
  前言·谋而后定
  1.挥师东进出精兵
  2.受命青岛市邮局
  3.风火急送建站封
  4.闲庭信步越赤道
  5.南极黄埔与ADD
  6.洞穿船艏闯极圈
  7.初探苏联进步站
  8.拉斯曼地度元旦
  9.布达拉宫豪情志
  10.相遇功勋院士号
  11.冰崩压顶不折腰
  12.姗姗来迟封杀令
  13.白令光环留遗憾
  14.莫斯科中山大学
  15.中山邮局初开业
  16.寂寞嫦娥舒广袖
  17.极夜冬至赏邮宝
  18.复兴先驱有逸仙
  19.国之瑰宝宋庆龄
  20.五女传书落冰洲
  21.中山邮路大起底
  22.历史见证盼阳光
  23.故地重返今胜惜
  24.共筑南极中国梦
  后记
  前言中国积极筹划建设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站,是国家推进极地事业发展规划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华民族南极考察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自1985年2月我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第一个科考基地南极长城站之后,中国随即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CTM)成员国。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中国从何进军南极大陆的问题。显然,登陆东南极大陆冰原,自然环境相比乔治王岛会恶劣的多,建站条件也更为艰难。
   1988年6月20日,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东南极大陆建立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的请示》,报中国积极筹划建设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站,是国家推进极地事业发展规划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华民族南极考察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自1985年2月我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第一个科考基地南极长城站之后,中国随即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CTM)成员国。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中国从何进军南极大陆的问题。显然,登陆东南极大陆冰原,自然环境相比乔治王岛会恶劣的多,建站条件也更为艰难。
  1988年6月20日,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东南极大陆建立我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的请示》,报告提出,为深入研究南极、维护我国家权益,应尽早在东南极大陆建立第二个科学考察站,同时,为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团结全球炎黄子孙,弘扬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拟将新站站名命名为“中国南极中山站”。7月27日,国务院领导批准了报告和中山站建站方案。而此前在1987年秋,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前身),曾于北京组织专家就我国在南极大陆建设新站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分为三个专家组,分别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其中,拉斯曼丘陵建站方案,即为我和颜其德(时任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小组所提出。此先,我在南极戴维斯站越冬期间,曾到过拉斯曼丘陵,也搜集了一些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这使我们的方案在综合评估与可行性方面的论述,较其他方案更为充分和更有说服力而胜出。
  中山站的建成,将不仅为我国在南极大陆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与技术平台,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后续深入冰原腹地,进行宇宙物质与太空研究,以及实现登顶南极大陆最高点和建设昆仑站等各项重大科考项目的坚实大本营。
  历史将铭记我国南极勇士们在积极进取与不断开拓中,为建设极地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而极地考察与探险中产生的各种邮件与邮品,“在客观上成为极地探险人文历史的真实写照,并在事实上,形成记录极地科学发展和国际极地事务的重要文献档案。”(周良2010,《邮票图说南极探险》序言二)。世界各国似乎约定俗成,伴随年度南极考察活动而发行具有历史意义的系列集邮票品,已成为共同的传统做法。由此而极大地推进了极地集邮文化的发展,并在世界邮坛上独树一帜,形成非同寻常的专题领域。本书所展示的是,以首次东南极考察和中山站建站为重点,包括部分随后以中山站为基地在进军冰雪高原的奋勇搏杀中,逐渐形成的众多流光溢彩的集邮精品,解读我国南极考察史上这段极具风险的特殊经历,讲述了许多当时发生而迄今人所未闻的传奇故事,介绍了那些邮品的身世及其不为人知的背后事件。这些,正是本书丰富的内涵和魅力,及其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价值之所在。1988年11月20日,星期日。朗朗晴空,阳光明媚。
  海风送来略带咸味儿的清新空气,祝福人们迎来又一个成果丰硕的劳作日,开始又一天美好记忆的新生活。青岛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码头,“极地”号科学考察船彩旗满挂,装扮一新,与其说像一位出嫁的新娘,母宁说如同戎装在身,行将出征的勇士。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整装待发,将同舟共济为谱写中华民族极地事业的历史新篇章而远航。
  办公楼至码头的道路两侧,一夜之间突然鲜花盛开,正对“极地”号船停泊位的小广场上方,一道横幅凌空挂起,红色长幅上,“热烈欢送中国东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大陆建设中国南极中山站大会”一行白字十分醒目。横幅下,几排长桌,淡蓝色台布铺就,朴素而庄重,正前中央,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画像安详而端庄(图3-01),让人肃然起敬。
  上午8时30分,考察队员家属、亲友,以及单位人员纷纷进场,各位首长和领导陆续入席,在与考察队员合影之后,启航欢送仪式开始。随着军乐队的节奏,义勇军进行曲的音符,响彻海空。大会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主持,最前排中央就座的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92岁高龄的屈武先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主任致词,并向中国首次队南极考察队总指挥陈德鸿授国旗,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将刻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11月12日)的“中国南极中山站”站名铜牌授予考察队副队长高钦泉。本次东南极考察队由116人组成,其中考察队员76人,“极地”号船员40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任总指挥,郭琨任考察队队长,魏文良任“极地”号船长。而此时此刻,郭琨队长却与翻译李占生一起,正飞往澳大利亚,将就建站具体事宜先行与澳方南极局交换信息,以取得对方的支持与帮助。
  9时50分,“极地”号汽笛长鸣,须臾,巨轮离港踏上征途,义无反顾。
  我没有新队员们第一次远航那种冲向大海的激情与压抑不住的骚动,也无与岸上渐行渐远的亲朋好友遥相呼唤和不停挥舞的肢体动作。我的感官传给大脑的,不是喧嚣的锣鼓响,也非响彻空间的汽笛声,而是新生儿嘶声力竭的第一次啼哭、医护们的欣喜若狂与产房器皿碰撞的生命组合交响曲。
  考察队为确保极地船在今日准时启航出发,已经明令不许考察队员和船员任何人请假离港。因而,即日要想去码头外邮局寄一封名副其实的启航纪念信封,堪比登天,因为既不能亲自跑出港外,也没有可托咐的熟人可代。我庆幸自己作为本次考察与建站纪念封的直接设计者和制作参与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昨日下午稍晚些时候,请假专程赶到港区外的原青岛一支局,乘其临近下班之前投寄考察纪念封挂号邮件两枚。把握的时机是,此刻邮局人员按惯例已将邮戳日期更换为第二天,也就是11月20日,信封挂号签条号码分别为009和010(图1-03)。这是盖有考察纪念戳的“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纪念封”,经邮政局收寄走向社会的第一次正式露面。





上一本:许应裘传 下一本: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情系东南极的作者是王自磐,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