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尚小云全传


作者:李伶伶     整理日期:2016-07-20 19:31:14


本书简介:
  这是作者继《梅兰芳全传》《程砚秋全传》之后,潜心创作的又一部全面展现京剧艺术大师艺术与人生、命运与性格、心理与情感的力作。全书以一代京剧名旦尚小云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核心,再现其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如何以他的勇气与才智,闯过一道道急流险滩,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磨砺锤炼、苦心孤诣,如何急公好义,热心办学与助人。通过作者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在读者面前立起的,是一个品质高尚、性格独特的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族门之外的尚氏后人
  尚可喜的后代,是“罪”
  尚小云最初不叫“尚小云
  关于学戏的一则传说
  卖身学戏
  进了三乐班
  “七年大狱”的科班生活
  师承名师学戏
  “正乐三杰”
  助苟慧生逃跑
  “第一童伶”
  遭受冷遇
  搭班春合社序一
  序二
  第一章族门之外的尚氏后人
  尚可喜的后代,是“罪”
  尚小云最初不叫“尚小云
  关于学戏的一则传说
  卖身学戏
  进了三乐班
  “七年大狱”的科班生活
  师承名师学戏
  “正乐三杰”
  助苟慧生逃跑
  “第一童伶”
  遭受冷遇
  搭班春合社
  第一次赴沪演出
  “童伶大王”
  与“国剧宗师”杨小楼的合作
  《楚汉争》和《霸王别姬》
  武戏“文”唱和文戏“武”唱
  结婚了,向岳父学习《昭君出塞》
  续娶梅兰芳的表妹
  随王瑶卿学习《失子惊疯》
  和马连良的合作
  “三小一白下江南”
  和余叔岩的合作
  入宫唱戏
  初次创排新戏
  1.《红绡》和《张敞画眉》
  2.《秦良玉》和《五龙讫祚》
  “三只碗”和“艺术之宫”
  独特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协庆社时代
  自组班社
  与言菊朋的“闹翻
  集中排新戏
  “四大名旦”的产生
  四大名旦排座次
  四大名旦之比较
  横遭流言非议
  四大名旦的合作
  盛况空前的“杜家堂会”
  尚小云的“义”
  痛失慈母
  义助富连成
  与富连成的恩恩怨怨
  收张君秋为义子
  义助长庆社
  与袁世海的分分合合
  承包第一舞台
  第三章倾家办学
  荣春社的创设缘起
  荣春社的正式成立
  关于荣春社
  “一个嘴巴五块钱”
  弟子偷鸡章
  因材施教
  开除徐荣套
  卖房、卖车、卖字画
  荣春社关门
  出任梨园公会会长
  再排新戏
  尚门弟子
  第四章走进新时代
  认识解放军
  参加戏曲讲习班
  成立尚小云剧团
  刨编《墨黛》
  《洪宣娇》事件
  八年巡演
  1.在南京,当选戏改委副主任
  2.在上海,又见黄金荣
  3.在东北,被志愿军伤员“拦截”
  4.在河北南宫县,饱受家乡人民的情暖之心
  5.在山东,客满又客满
  6.在部队,风雪中演唱
  7.在中南海怀仁堂,遇见周恩来
  第五章迁居西安
  两次西安之行
  “北京西安一边一半”
  无偿捐赠
  绝唱《双阳公主》
  收徒传艺
  拍摄电影艺术片
  出任陕西京剧院院长
  艺术指导京剧现代戏
  寂然离世
  尾声
  后记第一章族门之外的尚氏后人
  尚可喜的后代,是“罪”
  “我,尚小云,是个唱戏的。”
  唱戏的,意味着什么?在旧时代,在传统观念中,它是下九流,是被轻视的对象,是耻辱。然而,尚小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平淡。这样的态度,所传达出的意思是:唱戏的,其实就是—种职业而已,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与其他职业并无不同,既不高贵,也不低贱。
  在旧社会,尚小云以这样不亢不卑的态度,对抗着人们的封建观念,维护着京剧艺人起码的自尊,也坦然面对自己的职业。
  尚小云的话,所传达出的另一个意思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位。简简单单三个字“唱戏的”,固然拒绝了泼向京剧艺人的污水,实际上也婉谢了心理各异的人们加在京剧艺人头上的光环。京剧艺人以唱戏立身,他抓住了这一本质。他只要这简单的三个字。可是,他没有料到——
  1966年的时候,尚小云竟无法保持“唱戏的”这份简单,首先是他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不但复杂,而且有罪,罪名还不小。
  初夏,“文革”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疯狂也在急剧升级。盛夏时分,尚小云被大字报淹没了。无论是在他的工作单位——陕西省京剧院,还是在他的居所——菊花园,仿佛菊花在一夜之间绽放,批判他的大字报如花盛开,铺天盖地。他很奇怪,他缘何会有那么多可以用来批判、斗争和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事实与理由。于是,他很想凑近一些,仔仔细细地看个清楚。
  尚小云还没有看清大字报上的内容,还没有弄清自己的“罪状”,就被揪了出来。那一天,造翻派们冲进“菊花园”,以其特有的居高临下命令的口气,不容分说让尚小云交出所有房门的钥匙。尚小云交出钥匙,意味着他和夫人被扫地出门。除了他们身上的衣服,寸草片瓦也没有带出来——什么都不准带。然后,他被四个粗壮大汉分别拽着四肢,像扔一件不怕摔坏的货物一样,扔到一辆卡车上,拉出去游街示众。一番折腾后,他又被拉了回来。卡车停下,他被车上的造翻派像踢一块碍事的碎石子一样,一脚踢了下来。
  走完游街示众的程序,尚小云和所有被打倒的知识分子一样,接受批斗。他被拉上用三张桌子临时拼成的“戏台”,他的胸前被挂上一块大牌子,牌子上是粗黑的“尚小云”三个大字,两条交叉成“×”的粗黑红杠覆盖着“尚小云”。这样的牌子,在那个时候,是街头的一道“风景”。
  站在“戏台”上,一眼望过去,人海里,密密匝匝森林般的臂膀、因激动而扭曲的汗津津的每张脸。他们挥舞着臂膀,摇摆着;他们撕扯着嗓子,叫喊着。尚小云有些木然,心底却很纯净。于是,眼前的一切居然幻化成了戏院里那早已熟悉的一切:鼓掌声、叫好声。有一句唱熟了的戏词涌向喉咙口,几乎冲出口腔:
  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
  投远亲,避灾难,渺茫堪伤。
  那是尚派名剧《乾坤福寿镜》里女主人公胡氏的一句唱词。尚小云习惯了:站在戏台上,就有唱的冲动,就有舞的热情。只是眼下这脚底下的台子,不是戏院里的戏台,是人生的戏台。不知为什么,他想起了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演悲剧。”此时,他正在演人生的悲剧,而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却很少演悲剧。这是讽刺吗?
  与尚小云同时挨批斗的还有一个人,他是有“五大名旦”之一称号的另外一位“唱戏的”——徐碧云。让尚小云、徐碧云站在一起,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是名旦,更因为他们是陕西省京剧院的掌舵人,尚小云是院长,徐碧云是副院长。
  他们被迫站在“戏台”上,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站惯了戏台,那用三张桌子拼成的“戏台”另有功用:当他俩不能按要求大声呼喊出“打倒尚小云”、“打倒徐碧云”时,造翻派们会猛然踹倒桌子,让他俩从“戏台”上滚下去。从地上爬起来,他们得重新站上去。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对造翻派来说,这是斗争,也是乐趣;对尚小云和徐碧云这两位六旬老人来说,是折磨,也是屈辱。
  是否踹倒桌子,取决于他俩侮辱自己是否真心诚意;而是否真心诚意,取决于他俩的呼喊声是否足够响亮。相对而言,尚小云的喊声要比徐碧云符合要求。尚小云强壮一些,徐碧云柔弱一些,又沉疴在身,无甚中气。一向侠骨柔肠的尚小云,即便在这个时候,也秉性难移。为避免老友一次次被踹下“戏台”,他突然挺起腰杆,大声呼号“打倒尚小云”,也帮着徐碧云高喊“打倒徐碧云”。在戏界,他有“铁嗓钢喉”的美誉,于是,他的喊声,震天动地,穿云裂帛。在群情激昂的气氛之中,在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他的“打倒”声混杂其中,掩盖了他“冒充”徐碧云的真相。
  如果说,批斗开始时,尚小云还十分不情愿地公开侮辱自己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这样的批斗越来越接近闹剧时,特别是他为了徐碧云少摔几次而拼尽全力呼喊“打倒”自己、“打倒”徐碧云后,忽然有了喜剧的感觉。于是,呼喊声变得越来越自然,甚至在有的时候,连他自己都听得出来,那里面有戏谑、有嘲讽,也有玩世不恭,是演戏,是叫板。
  就这样,尚小云和徐碧云总算是在“戏台”上站稳了。批斗在继续,“罪名”也在不断扩大。突然有一个年轻的造翻派跳上台去,指着尚小云,指尖几乎落在尚小云的鼻尖上。不知是他正在发育、处于“倒仓”期,还是因为他声嘶力竭,总之,声音是变了调的。
  “你说!你要彻底交代!说出你的出身,彻底交代你与封建尚王府的关系。”
  这个问题似乎很尖锐,引来鼓噪声一片。“对!彻底交代!”“不准隐瞒!”
  说起“尚王府”,尚小云很想这样“交代”:我早就被逐出尚氏族门了。这句话几乎要脱口而出,但是,他咽了回去。他知道,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使对方满意。其实就连他自己也感好笑。“被逐出尚氏族门”,就意味着他不再是尚门之后了吗?就意味着他的血管里不再有尚氏血液了吗?何况,他自己不是一直自号“平南裔子”么。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否认过他是尚门之后。于是,他只有选择沉默。
  尚小云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这不是“被逐出尚氏族门”而能改变得了的。
  1981年深秋的一个早晨,辽宁省鞍山市博物馆馆长刚上班,就接待了一位中年男子。他说他有一幅画要交给国家收藏。然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画轴,小心翼翼地展开。这是一幅纵长269.5厘米、横宽127.5厘米,绢本锦裱的工笔重彩描金人物肖像画。画中人物身穿御赐四团龙马褂,头戴王冠,足蹬朝靴,端坐在虎皮太师椅上,颇有王者风范。在画的上端有金地楷书题跋的261个字,简洁地记述了画像主人的生平。他就是清朝初年的著名人物——平南王尚可喜。捐赠这幅画的那位中年男子,是尚可喜的第十二代孙尚德欣。
  尚可喜这个人,一生颇具传奇。在中国历史上,他得以留名的理由有二:
  一、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王”;
  二、襄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死后被加封“平南敬亲王”。
  正因为如此,他也给后人留下争议:
  一、身为明朝将领,投奔清军,是否属于汉奸行为?
  二、作为“三藩”之一,他真的没有参与三藩之乱?
  据尚氏族人介绍,尚可喜的祖籍在山西洪洞县,后迁至辽东。1604年,尚可喜出生于辽宁海城,字震阳。其父是明朝东江游击尚学礼,常年戍守边关。可能是因为出身军人家庭,尚可喜似乎天生具有军事才能,他少时随父从军,19岁时就领兵出征,驻防海上。1625年,尚学礼战死,尚可喜顺理成章承继父业,由东江总兵毛文龙委任为列将,统帅尚学礼的部队。
  还是因为这样的出身,加上他自小征战沙场,因而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在明朝末年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政府腐败环境中,他很不适应,又遭人陷害而失却信任。不得已之下,1634年,他率部起义,弃明投靠后金。
  在这之前,在旅顺被后金攻占时,他率部在海上顽强抵抗,以至他的两位夫人及其家人数百口人葬身海底。越是如此,他就越对明朝的政治黑暗和人心不古深恶痛绝。他也曾多次上书崇祯皇帝,规劝他重贤人、远小人,并为救百姓于水火而勤政、远奢靡淫乐,但是,这一切忠告都不入崇祯帝之耳,反而招致小人更疯狂的挑唆和迫害。眼见无力回天,又因担心由崇祯帝的不信任而可能造成对身家性命的威胁,他只有走为上了。.
  在后金,尚可喜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的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他自己因此很快升迁至总兵,然后又被封为“智顺王”。1644年,也就是尚可喜40岁那年,他随清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八旗兵入关。他和他的部队足迹遍及十余个省,征战七十多次,为清王朝最终征服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汉军八旗有八大姓之说,尚姓就是其中之一。大清建都北京之初,为清军“开路先锋”册封王位,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又被皇太极赐金册、金印。不久,尚可喜奉命同“靖南王”耿仲明进攻广东。攻陷广州后,他镇守广东长达二十余年,直至死在那里。
  ……





上一本:张秀山传 下一本: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陈君起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尚小云全传的作者是李伶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