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走近钱学森


作者:叶永烈     整理日期:2016-07-15 14:10:13

◎全新修订版本,在《走近钱学森》基础上增加20万字,使内容更加丰富、扎实,揭秘“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传奇人生。被美国海军部次长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绝无仅有,何况他还不止“抵得上五个师”,他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实现强国之梦,钱学森功不可没。
  本书是关于钱学森传奇一生的生动写照。纪实名家叶永烈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多次采访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及多位钱学森的同事、秘书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明白流畅的语言,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
  ◆出身杭州华丽家族的他,如何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
  ◆他和蒋英两人相濡以沫走过了大半生,当初经历了怎样的恋爱过程?
  ◆一度能出入五角大楼的钱学森,为什么会被美国当局怀疑是间谍?钱学森归国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关于钱学森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传闻,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如何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成功研制出导弹?
  ◆“反右派斗争”和“文革”中,钱学森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目录: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第一章冲破罗网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四面八方的声援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第一章冲破罗网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四面八方的声援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
  头等舱的故事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
  第二章华丽家族
  杭州方谷园大宅门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浓浓的“宣武门情结”
  名牌小学的熏陶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在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伤寒突然袭来
  请求老师扣分的故事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
  母亲早逝使钱学森痛心疾首
  进京赶考
  幸遇伯乐叶企孙
  三位名师的指点
  第三章美国深造
  横渡太平洋
  戴上硕士方尖帽
  钱学森的“影子”
  冯·卡门的传奇人生
  在冯·卡门麾下
  冯·卡门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
  “卡门—钱近似”公式
  加盟“火箭俱乐部”
  “约翰·狄克”之谜
  罗斯福总统关注研制火箭
  “卐”旗下的秘密火箭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诞生
  第四章火箭专家
  进入五角大楼
  神秘的“回形针行动”
  以美军上校身份飞赴德国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的会晤
  提审德国“火箭之王”
  重返麻省理工学院
  双喜临门的1947
  “内定”交通大学校长
  从干女儿到儿媳
  “声震屋瓦”的女高音歌唱家
  良缘天成 佳话传世
  再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的“红色”挚友
  “北方当局”的召唤
  第五章一将难求
  “钱先生,请坐车”
  陈赓大将专程飞往哈尔滨
  在大和旅馆密谈导弹
  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注
  跟大将、上将、中将研究导弹
  第一个提出组建“火箭军”
  毛泽东要钱学森坐在他身边
  叶剑英的宴请与周恩来的看重
  中央决策研制导弹
  公开的身份——力学家
  走进力学研究所
  在中关村“海归楼”安家
  举办《工程控制论》讲座
  有什么说什么
  女秘书眼中的“国宝”
  聂帅挂帅“两弹”
  “黄带子坟”的绝密研究院
  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美苏争霸太空
  手心上的神机妙算
  满洲里车站的庞然大物
  苏联导弹成了中国的“过继儿子”
  “响尾蛇”与“萨姆”导弹的较量
  1957年的“震撼弹”
  “三钱”之中倒了钱伟长
  庄严的入党时刻
  讲坛上的风采
  “三起三落”物理力学
  第六章两弹一星
  “1059”导弹的诞生
  聂荣臻秘书柳鸣的回忆
  “争气弹”终于飞上天
  如影随形的警卫秘书
  身边的工作班子
  增添了学术秘书
  “两弹”差一点下马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小插曲
  钱学森“失踪”
  “黑寡妇”的穷途末路
  中国放了“大炮仗”
  钱家来了化验员
  “邱小姐”与导弹结合
  挚友郭永怀不幸遭遇空难
  “导弹氢弹”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探空火箭从上海起飞
  起用年轻人挑起研制卫星的大梁
  “富有人情味”
  在“文革”的风暴中
  “武力保护”钱学森
  中国卫星终于飞上太空
  “海中蛟龙”核潜艇
  水下“杀手锏”
  第七章梦圆飞天
  “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中国小狗飞上天
  “曙光号”飞船搁浅
  毛泽东在病中记起钱学森
  与钱学森的零距离接触
  目击中国航天员的训练
  飞船与航天飞机之争
  力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
  第八章金色晚年
  第三大贡献
  三次激动
  亲手剪报
  “铁杆”广播迷
  科普高手
  钱学森写信
  郝天护·茅以升PK钱学森
  “集大成,得智慧”
  “中国航天”打造香港大佛
  关注“现代帝国主义研究”
  首创“山水城市”
  留住阳光 改造沙漠
  草产业使内蒙古绿起来富起来
  从美国归来的“宝贝”
  “钱永健旋风”
  钱学森的“再传弟子”
  丰硕的人生秋天
  “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最后的岁月
  万众送别科学巨星
  附录一:钱学森年表
  附录二:钱学森著作一览
  后记
  前言小引
  记得一位雕塑家朋友告诉我,他在雕刻人像之前,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被雕刻的人,因为人是立体的,而铜像同样也是立体的。
  其实,写一部传记,也就是用文字在纸上“雕刻”出一尊“铜像”,同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传主。在细细向你介绍本书的主人公——钱学森博士之前,我先罗列各色人等对于他的形形色色的评价,使你对于他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
  导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钱学森: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小引
  记得一位雕塑家朋友告诉我,他在雕刻人像之前,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被雕刻的人,因为人是立体的,而铜像同样也是立体的。
  其实,写一部传记,也就是用文字在纸上“雕刻”出一尊“铜像”,同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传主。在细细向你介绍本书的主人公——钱学森博士之前,我先罗列各色人等对于他的形形色色的评价,使你对于他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
  导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钱学森: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写道:
  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钱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的继承者。
  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评价钱学森说: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工程师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理论分析,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钱学森则集中两个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两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1980年5月20日,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在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文指出:
  金贝尔对钱学森博士的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P.S.Clark)说:
  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在接受美国《60分钟》电视节目专访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拉尔夫•莱波被问及钱学森在中国核武器和导弹研制计划中扮演的角色,莱波回答道:
  我会说,他是为此奠下基础的人。事实上,具有火箭科学背景的他,必定是中国导弹计划中指引方向的那盏明灯。就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成就来看,我都会将之归功于钱学森的带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蒂弗(GuyfordStever)教授认为:
  他(引者注:指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克拉克(ArthurC.Clarke)在长篇小说《2010:太空漫步》(2010:OdysseyTwo)中,把一艘中国太空船命名为“钱学森号”。
  法国《世界报》选择了北京举行钱学森葬礼的那一天——2009年11月6日,发表了由法国国防部长埃尔文•莫兰和《世界报》驻京记者布鲁诺•菲利浦共同完成的文章,专门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生平。文章指出:
  中国感谢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今天有许多人参加了吊唁活动,而亿万网民也在互联网上纷纷向这位“超级明星”致敬。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命运非常离奇。他在美国航天科学发展史上部分地扮演了首创者的角色。而如果当时不是麦卡锡主义盛行,钱学森对美国航天发展的贡献会更大。
  1956年,郭沫若写了一首七言诗《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钱学森夫人蒋英对丈夫的评价是: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钱学森的学生、院士、国务委员宋健这么评价老师:
  钱老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钱学森的好友、“两弹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女士于2010年5月15日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这样评价钱学森:
  钱学森是战略科学家。
  钱学森的学生范良藻这样评价老师:
  钱学森先生的治学之道就是会看方向、出点子,为国为民,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敢言,为人之不敢为,超前意识,浑然一体。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上的所有认知都必须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哲学可以指导科学,但绝不可以取代科学;不懂哲学的科学家是渺小的,同样,不懂科学的哲学家也是渺小的。
  1991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命令,指出:
  国务院、中央军委号召广大科学工作者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严谨的科学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像他那样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科研工作;像他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科技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01年9月24日,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在回忆文章中这样评价钱学森:
  从钱学森在美国和他回国以后的经历中,不难看出钱学森同志的政治品质和治学品质同样高尚。事实证明钱学森同志是我党难得的政治上成熟的战略科学家,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我冒昧地将他的品德和精神概括为“钱学森精神”,殷切地期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如果在我们年轻一代中,能涌现出许多位“钱学森”,那对推动我国今后科技事业的发展,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将是意义深远的。若然,我这名在科技战线战斗过的老人将十分欣慰。
  2001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钱学森星”命名大会上说:
  钱学森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青年报》的社调中心在2003年10月15日、16日进行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谁是“中国首席科学家”?结果是钱学森以33.2%的提名率成为民选的“中国首席科学家”,第二位是华罗庚(16.9%),第三位是袁隆平(12.8%)。
  2007年,当钱学森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感动中国组委会对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的评价是: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对钱学森的评价是: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2009年3月28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举行,钱学森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组委会指出:
  已近98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中华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称号。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独特理解,从最初技术科学概念的提出,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东西了,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而学科的区别,只是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他还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有大作为,成大气候,应该有意识地学会运用这个知识体系,利用这个知识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力量来认识和解决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钱学森先生荣获此项“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全球华人的众望所归。
  在钱学森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之后,11月6日新华社发出电讯《钱学森同志生平》,称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同志生平》用十一个“第一”,概括了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这样谈及父亲:
  父亲逝世后,我跟记者们一再强调:“咱们还得实事求是,我们敬仰钱老,但是我们不能说那种过头话,钱老实实在在的东西要挖掘,说清楚。但是也不能乱扣高帽,扣得再多,名实不符,戴了也白戴,几十年以后都得摘了。他不是什么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就是一个‘家’,著名科学家。”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钱学森的导师、著名航空科学家冯•卡门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钱学森的导师、著名航空科学家冯•卡门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
  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竟然被美国“驱逐(deport)出境”,这令人愤忿的一幕虽然发生在1955年,但是起因在1950年。自从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来到美国留学,他本来就没有打算在美国工作一辈子。诚如钱学森自己所说:我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49年底,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祖国去。 当时,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新中国,在通过罗湖口岸前夕,发表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使钱学森为之动容:“中国在迅速进步着。1949年的胜利,比一年前人们所预料的要大得多,快得多……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不过,那时候钱学森在美国还有诸多未了的工作,他并没有打算马上回国。在跟朋友谈起的时候,他也只是说,打算回国一趟,把父亲接到香港,再回到美国。1981年2月19日,加州理工学院前院长杜布里奇在接受该校档案保管员古德斯坦(JudithR.Goodstein)的采访时,回忆说:1950年的一天,钱(学森)来看我,并且对我说:“你知道我在中国有年迈的父亲。我很久没见到他了。当然,在打仗时我是不可能回去的,但我现在也许可以回去了。我只想请一段时间的假。”我问:“多久?”他说:“嗯,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和他住多久,这取决于我父亲的健康,总之是几个月。”我说:“当然,你可以离开一段时间。”因此他完全公开地做了安排,并且告诉了所有人。结果有人告诉了当时是美国海军次长的丹·金贝尔(DanKimball),钱(学森)将要回中国访问。丹说:“哦,不行,我们不应该让他去中国。”你知道,中国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钱显然知道这一点,金贝尔觉得让钱(学森)回中国对钱(学森)以及对美国都有点冒险。我却不那样认为。我对钱(学森)有足够的信任,我相信他不会带很多文章和一些航空理论工作回去做。麻烦的是,有人把金贝尔的评论看得很认真,说:“我们必须阻止他。”怎样去阻止呢?他们想到的阻止他的办法是指控他为共产党人。杜布里奇院长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很清楚,起初钱学森当面向他请假,回国探望父亲,已经获得他的同意。钱学森打算回国探亲,“完全公开地做了安排,并且告诉了所有人”。如果不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应当很顺利。然而,钱学森惊动了那位“程咬金”金贝尔先生,形势陡然发生剧变……金贝尔是美国海军次长,亦即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为什么金贝尔作为美国海军次长,会干涉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的回国探亲之事?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固然跟美国海军关系不大,但是金贝尔此前曾经担任航空喷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曾经深入了解过钱学森的学术成就,评价说“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钱学森的学生郑哲敏也说:“金贝尔与钱学森曾是很好的朋友,早年,钱学森参加的‘火箭俱乐部’与美国军方有过合作,用火箭改进飞机起飞时的助推器,大大缩短了跑道的距离。后来,‘火箭俱乐部’的几个成员创办了一家公司,钱学森是技术顾问,金布尔是公司的管理人员,负责经营。他们很早就认识。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火箭与推进剂制造企业——通用航空喷气公司。”金贝尔一听说钱学森要回中国,立即出面阻拦。金贝尔给美国移民局打了电话,表示“说什么也不能放他回到红色中国”。于是就在钱学森想走而未走的当口,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突然降临了。那是1950年6月6日,钱学森正在洛杉矶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公室里工作,两个陌生人进来了。对方一脸严肃,出示了联邦调查局的证件。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宣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早在1939年就成为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支部第122教授小组的成员。据说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第122教授小组中有一个化名“约翰·M.德克尔(JohnM.Decker)”的党员,联邦调查局确认“JohnM.Decker”就是钱学森。他们对钱学森进行盘问,尤其是盘问他与他的朋友马林纳、威因鲍姆的关系。尽管钱学森坚决否认自己是美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仍不以为然。当时,正处于冷战的严峻岁月。1950年2月9日,威斯康星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的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发表了惊人的演说,矛头直指民主党人、国务卿艾奇逊。麦卡锡扬言,手中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如同一颗猛烈的炸弹在美国政坛爆炸。尽管麦卡锡夸大其词,在人们的追问下把“秘密名单”上的共产党员从205人减到81人,最后减到57人,然而,在麦卡锡的大声鼓噪之下,美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共运动”,从美国国务院扩大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军事机要部门。麦卡锡因此一举成名,他的反共排外的政治主张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也都被列进了黑名单。黑名单不断扩大,联邦调查局把目光投向了钱学森。钱学森在美国参与研制导弹、制定美军尖端武器发展规划等,均属美国国防事务,而钱学森的好友之中,马林纳、威因鲍姆等都是美共党员。钱学森曾经参加过威因鲍姆领导的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尽管那个学习小组并非美共组织,钱学森却被认定是美国共产党员。于是,钱学森也被列入黑名单。马林纳是钱学森多年的老朋友,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实验室执行主任,而威因鲍姆是喷射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就在联邦调查局派人盘问钱学森的当天,加州理工学院校方接到美国第六军团本部的秘密信件,要求校方从此严禁钱学森从事任何与美国军事机密相关的研究工作,吊销了钱学森的安全许可证。钱学森是在1942年经他的导师冯·卡门的推荐、经过美国宪兵总司令部人事安全主管巴陀上校的安全审核,于该年12月1日获得安全许可证的。这样,钱学森从事美国军事机密研究工作已经长达8年。到了1950年,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与美国军事有关,没有安全许可证,意味着钱学森再也无法做他已经从事多年、驾轻就熟、成绩斐然的工作。冯·卡门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曾经专门写了一章《中国的钱学森博士》,他清楚地说出了钱学森遭到迫害的起因:麦卡锡反共浪潮席卷了美国,掀起一股怀疑政府雇员是否忠诚的歇斯底里狂热症。对大学、军事部门和其机构几乎天天进行审查或威胁性审查。在这种情况下,素以聚集古怪而独立不羁的科学家著称的小小加州学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注意。凡是1936—1939年间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过的人,都有可能被视为40年代中的不可靠分子。后来,很多好人不得不通过令人困窘而可恶的审查程序证明自己的清白。有一天,怀疑终于落到钱的身上。事情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当局要钱揭发一个名叫西尼·温朋的化学家,此人因在涉及一件共产党案件中提供伪证,当时正在帕沙迪纳受审。钱和温朋本是泛泛之交,只是替他介绍过职业,还不时去他家欣赏欣赏古典音乐。我听说,由于钱拒绝揭发自己的朋友,引起了联邦调查局对他的怀疑。这事是1950年7月,军事当局突然吊销了他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执照。
  





上一本:余光中传 下一本:海外拓荒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石油报国英模孙波的故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走近钱学森的作者是叶永烈,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